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局
    1-8页

    庆祝中国地质学会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讲话

    张玉卓
    9页

    庆祝中国地质学会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讲话

    王广华
    10-11页

    引领地质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铸就中国地质学会事业发展新辉煌——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钟自然
    12-14页

    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童亨茂侯泉林陈正乐柴育成...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构造地质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促进学科发展,让构造地质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研讨会.本文为该研讨会成果的简要总结,内容包括:①构造地质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部分问题;②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③构造地质学未来发展方向;④走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供有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构造地质学存在问题发展方向健康发展之路

    青藏高原定结盆地中更新世孢粉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韩建恩邵兆刚裴军令余佳...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定结盆地叶如藏布东岸剖面为一套灰与灰白色黏土质砂、粉砂、细砂与粗砂层所组成的湖相沉积地层,厚约41.3m,ESR和U系测年数据显示该地层沉积时间介于距今551.6~202.4 ka的中更新世时期.该套地层的孢粉化石丰富,依据孢粉化石类型与丰度变化,自下而上可分为5个孢粉带.结合测年结果、孢粉和介形类记录,定结盆地中更新世的古环境变化阶段为:551.6~448.4 ka,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植物生长;448.4~375.2 ka,气候向冷干转化;375.2~291.2 ka,气候波动频繁,呈现冷湿—冷干—冷湿的变化过程;291.2~261.0 ka,气候进一步趋于干冷;261.0~202.4 ka,气候波动频繁,表现为冷干—暖湿—冷干的变化过程.

    青藏高原定结盆地中更新世孢粉古环境变化

    黔北上奥陶统宝塔组头足类的聚爆深度分析及其地质学意义

    彭庭祖杨宇宁王冬梅池祥日...
    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奥陶统宝塔组是扬子板块分布广泛的标志性地层单元,因富含类型多样的头足类化石及发育特殊的网纹状构造而闻名.目前,有关宝塔组沉积时期水体深度的分析都是基于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特征的定性推测,而且争议较大.笔者等在黔北尧龙山地区宝塔组采集到大量原域埋藏的头足类化石,根据它们的隔壁强度系数(Septal Strength Index,SSI)与聚爆深度的耦合关系,首次对这些头足类生活时的古海水深度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选取符合SSI分析条件的16块Sinoceras和12块Michelinoceras标本,系统分析了 SSI分别与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SSI随壳体长度及隔壁间距的增大而增加,随顶角角度的增加而减小,但与内部构造单一参数的相关性不大,可能受到多个内部构造参数的共同制约.定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尧龙山地区宝塔组中共埋出现的Sinoceras和Michelinoceras的SSI分别为5.564~10.829和11.432~19.532,对应的生态深度大约分别为128~169 m和228~280 m,表明两属头足动物生活时可能已经出现明显的生态分层现象,古生物地理区系也出现一定的差异.不过,两个属内部不同种的生态深度没有明显差别.头足类的生态深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宝塔组沉积时期的水体深度可能大于280 m,远比前人分析的结果深得多.

    头足类SinocerasMichelinoceras隔壁强度系数生态深度上奥陶统宝塔组

    华北克拉通东南部太古宙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形成及演化

    刘磊康诗胜刘恒胡天杨...
    4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北克拉通是世界范围内少数保存有大量太古宙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及多期次岩浆事件记录的克拉通之一,相关研究对揭示全球太古宙时期壳—幔动力学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笔者等在华北克拉通东南部归纳总结了 52个太古宙时期TTG岩石样品的有效地球化学资料.根据地区与岩石成因差异,将样品主要分为3类:霍邱、五河地区低铝、低压型TTG岩石,鲁西(C带)、丰县张河地区中铝、中低压型TTG岩石以及登封地区高铝、高压型TTG岩石.华北克拉通东南部的TTG片麻岩经历了两期明显的地壳生长事件:2.95~2.70 Ga,2.58~2.48 Ga(峰值为约2.52 Ga).主、微量数据表明,华北克拉通东南部的TTG片麻岩主体源于低钾镁铁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并且源区可能受到来自于壳—幔相互作用的影响.其中,霍邱、登封地区的TTG分别受到流体、熔体交代作用;鲁西和张河地区则同时受到熔体和流体交代作用.霍邱地区TTG片麻岩形成于约2.70 Ga,成因可能受鲁西地区地幔柱垂向构造的影响;太古宙末期,鲁西及张河地区与登封地区TTG片麻岩的形成具有一定联系,主要表现为受洋内岛弧地体侧向的洋内俯冲与弧陆碰撞增生控制,并经历了区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TTG片麻岩壳—幔相互作用华北克拉通弧陆增生

    暗色微粒包体是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证据吗?

    汪相
    7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暗色微粒包体常见于钙碱性花岗岩中,已普遍被认为是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在地壳深部发生混合作用的产物.本文通过大量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暗色微粒包体可以具有很大负值的全岩εNd(t)值和锆石εHf(t)值,及大于0.710的全岩[n(87Sr)/n(86Sr)]i值,不存在幔源岩浆混合的痕迹;而且,大多数暗色微粒包体与寄主花岗岩在晶体化学、形成年龄、全岩和锆石同位素成分等方面显示出完全相似的特征,反映出两者在时空与物质上都具有紧密的成因联系.笔者认为,暗色微粒包体不应该是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基于包体岩浆极小的体量和稍晚的侵位(相对于寄主花岗岩),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成方式:同造山花岗岩浆的主动上侵造成岩浆房内的"负压力"而导致岩浆房下部呈晶粥状态的闪长质层发生等温减压熔融作用,从而形成体量极小的包体岩浆;并即时"注入"地壳上部尚未固结的寄主花岗岩中,快速冷凝形成暗色微粒包体.因此,暗色微粒包体不能被视作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证据.

    暗色微粒包体岩浆混合作用壳幔作用花岗岩岩浆房

    湘中龙山地区变形序列及金锑矿控矿构造

    柏道远李彬金华曾广乾...
    8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山金锑矿区位于湘中盆地龙山穹窿内.关于湘中地区上古生界中不同方向褶皱和龙山穹窿的形成时代均存在多种观点,对龙山金锑矿区内含矿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和时代背景等缺乏观测和认识.鉴此,笔者等根据大量地表和井下露头构造观测和解析,结合区域构造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和已有区域构造事件研究成果,厘定了龙山金锑矿及邻区的构造变形序列以及上古生界中褶皱和龙山穹窿的形成时代,探讨了构造控矿规律及动力学机制.主要成果认识如下:①研究区自早至晚经历了奥陶纪末—志留纪NW向挤压、中三叠世晚期NW向挤压、晚三叠世SN向—NNE向挤压、中侏罗世晚期NWW向挤压、白垩纪区域NW—SE向伸展和古近纪中晚期NE向挤压6期主要变形事件;②上古生界中NE向褶皱形成于中三叠世晚期,EW向褶皱形成于晚三叠世,NNE向褶皱形成于中侏罗世晚期;龙山穹窿形成于中三叠世晚期NE向复背斜与晚三叠世EW向复背斜的叠加;③两期复背斜核部因应力集中而更易形成导矿、容矿断裂,加之穹窿构造常伴随隐伏花岗岩体,导致龙山金锑矿定位于龙山穹窿的中部.龙山金锑矿的导矿构造为两期复背斜相关的NE向和EW向隐伏逆冲断裂;容矿构造为中三叠晚期形成的NWW向右行走滑断裂,晚三叠世形成的NNE向和NE左行走滑断裂、NW向右行走滑断裂;④区内矿体的高角度侧伏与含矿断裂运动方向低角度倾斜有关,而后者与盖层单向滑移导致区域最大主压应力倾斜有关.

    龙山金锑矿床变形序列褶皱时代控矿构造动力机制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