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非大裂谷的地壳和上地幔密度结构

    钱知之杨文采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卫星重力场数据和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东非大裂谷进行三维密度结构成像,取得了东非大裂谷地壳和上地幔多个深度等效层上的密度扰动图像,为东非大裂谷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证.结果表明,东非大裂谷中段的西支裂谷与东支裂谷的幔源熔体同源,但是西支裂谷发育较不充分、形成较晚.东非大裂谷的动力学模式为熔流体上涌的树形分叉模式,其要点包括:①低密度流体在软流圈大面积上涌;②流体在岩石圈继续上涌,部分转化为基性岩浆岩,平面面积缩小;③进入地壳后上涌熔流体分叉成多支,平面总面积进一步缩小;④熔流体上涌到上地壳后仅在裂谷带活动,反映为火山链和玄武岩带.

    东非大裂谷卫星重力场小波多尺度分析三维密度结构成像熔流体运动

    辽东湾北部潜山走滑转换带特征及其对规模性储层的控制

    惠冠洲牛成民杨传超张江涛...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潜山走滑转换带在渤海海域发育较为广泛,但其发育特征及控储作用研究薄弱.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等各类资料,对辽东湾北部地区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潜山规模型储层控制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燕山末期左旋走滑背景下,辽东湾北部潜山发育多种类型转换带;根据走滑断层的相互作用以及转换带的形态,可以将辽东湾北部潜山转换带分为单支弯曲型和双支叠覆型两种类型;根据局部应力状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单支反"S"型、单支"S"型、双支左旋右阶以及双支左旋左阶转换带4个亚类,其中单支反"S"型和双支左旋右阶型转换带属增压型转换带,单支"S"型和双支左旋左阶型转换带属释压型走滑转换带.增压型走滑转换带提供的压扭性动力破碎作用使得潜山发育大规模裂缝型储集层,是潜山规模型储层发育的关键.

    走滑断裂增压型走滑转换带释压型走滑转换带储层渤海海域辽东湾北部潜山

    湘东雁林寺金矿田及邻区构造变形事件与控矿构造属性

    柏道远魏方辉李彬曾广乾...
    2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雁林寺金矿田位于湘东北金矿区南部,发育大量中小型金矿床(点).前人对区内包括控矿构造在内的各类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及形成时代和机制尚缺乏探讨和解析,从而影响到对矿床形成和保存规律的全面认识.鉴此,笔者等基于区域构造特征和大量露头构造的详细解析,厘定了雁林寺金矿田及邻区的构造变形序列及其时代背景,并结合矿床地质和同位素测年等其他资料,探讨了成矿时代和控矿构造属性.主要认识如下:①研究区自早至晚经历了新元古代中期NW—SE向挤压、志留纪早期NW—SE向挤压、志留纪末花岗岩体主动侵位挤压、中三叠世晚期NW—SE向挤压、晚三叠世NNW—SSE向—S—N向挤压、中侏罗世晚期NWW—SEE向—近E—W向挤压、白垩纪NW—SE向伸展、古近纪中晚期NE—SW向—NNE—SSW向挤压、古近纪晚期—新近纪初NW—SE向挤压等9期构造事件,形成了不同走向和规模的褶皱、逆断裂、顺层剪切带、正断裂、右行和左行走滑断裂与剪切破裂、断陷盆地、劈理、膝折等构造类型,以及部分构造走向的后期偏转.②区内存在志留纪末和晚三叠世两期金成矿作用,均与同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③雁林寺金矿田容矿构造主要有前中生代顺层脆韧性剪切带和层间断裂、中—晚三叠世的NW向—NWW向右行走滑断裂和剪切裂隙、花岗岩枝的内外接触带等3类.志留纪末金矿床的导矿构造为先期NE向深部逆断裂,晚三叠世金矿床的导矿构造为中三叠世晚期的NE向逆断裂、晚三叠世早期的NEE向和EW向逆断裂.对两期金矿床而言,成矿后各期变形事件中形成的不同类型断裂均可能成为破矿构造.

    变形序列成矿时代控矿构造雁林寺金矿田湘东

    江西丹霞地貌演化阶段与分布及其构造控制探讨

    姜勇彪郭福生黎广荣李蓉...
    4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江西省内沿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30余个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陆相碎屑岩,为丹霞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已发现的228处丹霞地貌点主要分布于江西东部武夷山北麓和西麓的红层盆地内.利用面积—高程积分法,对江西省9个盆地的丹霞地貌演化阶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省内丹霞地貌景区的面积—高程HI为0.17~0.52,平均为0.38,即其演化阶段处于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由南向北,由壮年期转为老年期的趋势.该趋势可能与武夷山的构造隆升有关.构造分析显示,节理与武夷山的隆升对江西丹霞地貌演化起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①龙虎山、九仙湖、仙岩、蛤蟆坞、赭亭山、龟峰等地发育的崖壁、一线天、巷谷、石墙、石寨、峰丛、峰林等丹霞典型景观均与节理有关.②流水侵蚀等外营力的作用对丹霞地貌的剥露、削平起重要作用,统计表明距离武夷山越近,丹霞地貌山峰越密集、崖壁越陡峻,指示武夷山的隆升与丹霞地貌的发育有直接关系.总体来看,江西省内的红层为丹霞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武夷山的隆升控制了丹霞地貌的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丹霞地貌区的节理构造是否与武夷山的隆升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红层丹霞地貌演化阶段断裂构造江西省

    北秦岭二郎坪群抱树坪组沉积时代与构造环境

    翟文建张永唐国胜赵焕...
    5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郎坪群抱树坪组作为北秦岭早古生代重要的沉积记录,其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对抱树坪组内火山岩夹层和花岗斑岩脉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测年研究,旨在进一步确定其沉积时代与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豫西夏馆地区抱树坪组火山岩夹层已变质为(黑云)阳起钠长片岩,常与黑云石英片岩呈"互层状"产出;岩石原岩为安山质凝灰岩,具有相对低的SiO2(52.56%~62.04%)、较高的Al2O3(10.70%~18.55%)、低的MgO(4.06%~6.21%)和FeOT/MgO(1.23~1.81),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具镁安山质岩石的特点;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前人研究认为,抱树坪组可能形成于活动陆缘弧后盆地.获得黑云阳起钠长片岩原岩的结晶锆石U-Pb年龄为446.0±1.7 Ma,以及侵入其中花岗斑岩脉的成岩年龄为430.0 ±3.0 Ma,首次将抱树坪组的形成时代准确地限定为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综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小寨组和抱树坪组在地层层序和地层时代上符合广义二郎坪群的划分方案,但大庙组、火神庙组及由小寨组和抱树坪组构成的整体三者在形成时代上表现为近于同时性,在空间上主体呈现近平行关系,可能主体属时代大体相当的不同沉积环境的产物;在大地构造属性方面,认为二郎坪群是在约470 Ma之前由于商丹洋向北俯冲而形成的火山岛弧,在470~436 Ma转化为弧后盆地,至约430 Ma之前最终完成消减闭合.

    二郎坪群抱树坪组火山岩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火山岛弧—弧后盆地

    中国地质学会发布6项团体标准

    张婧
    82,308页

    洛南任家滩—荞麦山正长斑岩成因及其对古元古代晚期裂解的指示——岩石化学及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特征

    李毅李佐臣赵端昌赵鹏彬...
    8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北克拉通南缘的陕西洛南—河南豫西地区出露一系列形成于1.8~1.6 Ga的碱性岩,对这些碱性岩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华北克拉通南缘古元古代构造环境的认识.笔者等选取陕西省洛南县任家滩—荞麦山一带碱性侵入体进行系统的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分析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讨论了其成因机制和构造背景.研究表明,任家滩—荞麦山岩体的主体岩性为正长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689±20 Ma(MSWD=0.12),表明其侵位时代为古元古代.该岩体富碱(Na2O+K2O=7.95%~9.5%),高钾(K2O=4.67%~8.51%);稀土元素总量较高(496.15×10-6~650.16×10-6,平均543.06×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比较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REE=454×10-6~605×10-6),重稀土元素亏损(HREE=39.3× 10-6~45.6×10-6),具有弱负铕异常;K、Rb、Ba、Th富集,Nb、Ta、P、Ti亏损,并且具有明显的Sr负异常.εHf(t)值<0,TDM1值为2038~2218 Ma,TDM2值为2250~2516 Ma,说明岩浆源区物质与富集地幔有关或受到过地壳物质的混染.因此,任家滩—荞麦山岩体是由地幔玄武质岩浆与地壳基底太华杂岩形成的中酸性花岗质岩浆混合后形成的熔体,经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其形成于陆内裂谷的构造环境,是华北克拉通南缘对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响应.

    华北克拉通南缘碱性侵入体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

    新疆博格达山北缘二叠纪中—晚期构造运动的沉积响应

    鲁智帅谢庆宾张津宁祁利祺...
    10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格达山北缘是准噶尔盆地与天山造山带之间的关键部位,是研究盆山关系的重点区域.博格达山北缘二叠纪中、晚期的构造演化与沉积时空演变关系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通过野外实地勘测、镜下岩石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实验和地震资料解析等方法,针对博格达山北缘东、西部两条剖面—大龙口剖面和井井子沟剖面开展研究,分析其沉积类型和演变过程,解析盆山构造变形和发育特征,探讨构造运动的沉积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瓜德鲁普统乌拉泊组为湖成三角洲相,井井子沟组至红雁池组为湖泊相,乐平统泉子街组为冲积扇—河流相沉积,梧桐沟组和锅底坑组为滨浅湖—三角洲相沉积;研究区可分为两个主要构造层,下构造层以伸展断陷为主要结构,上构造层以前陆冲断为主要构造变形;多期构造活动控制瓜德鲁普统、乐平统沉积演化过程,在挤压构造背景下,瓜德鲁普统的湖泊相转变为乐平统冲积扇—河流相沉积,晚期构造活动趋于稳定,区域进入准平原化作用阶段.

    博格达山大龙口井井子沟沉积相构造活动沉积构造响应

    川西新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甜点类型及成因机制

    赵俊威陈恭洋张玲杨映涛...
    12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西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天然气资源丰富,砂体大面积发育,储层孔渗较低,甜点成因复杂.为了阐明新场须二段甜点类型及成因,以岩芯观察、薄片分析、微米CT、阴极发光等多技术手段,在对储层岩石学、孔喉特征、有效裂缝特征等分析基础上,对甜点进行分类.新场须二段主要发育基质孔隙型、断缝型、层理缝型等3种甜点类型,不同类型甜点形成原因存在差异.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高能分流河道、富石英砂岩是基质型甜点形成基础,在相对较弱的压实及胶结作用、较强的溶蚀作用下易形成基质型甜点;在靠近大型断层的基质孔渗较好部位易发育断缝型甜点;层理缝型甜点分布规模较小,不同类型层理界面处颗粒粒度、组分存在差异,发生差异成岩作用,形成力学薄弱面.新场须二段甜点发育受沉积、成岩及构造非均质性控制,对甜点类型的成因分析,有利于对甜点进行分类评价.

    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须家河组须二段致密砂岩气甜点

    镜泊湖地区杏山火山群的火山岩特征及其岩浆演化

    郭可欣刘永顺聂保锋郭磊...
    13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镜泊湖火山区是我国陆内新生代玄武岩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东南部的杏山火山群研究不足且前人的研究否定了其岩浆经历过同化混染作用.笔者等对杏山火山群的玄武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的研究,认为杏山火山群主要为碧玄岩和粗面玄武岩,原生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发生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并在上地壳区域发生了同化混染作用,但同化混染—分离结晶作用较为微弱.将杏山火山群与同期的镜泊湖玄武岩对比发现,两个地区的玄武岩都来源于石榴子石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杏山火山群的部分熔融程度略低于同期的镜泊湖玄武岩.在岩浆源区方面,杏山火山群的岩浆源区为普通地幔与全硅酸盐地球端元的混合源.岩浆源区的不均一性和岩浆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同化混染作用是造成杏山火山群和镜泊湖火山群的岩性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杏山火山群中新世—更新世玄武岩岩石化学同化混染地幔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