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种特殊的储集空间成因机制:断裂—地震—高压水射流作用

    沈华陆鹿史原鹏李壮福...
    1021-1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扇三角洲相砂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揭示一种与断裂构造相关的储集空间形成的潜在机制.研究表明,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扇三角洲相砂砾岩纵向上往往表现为破碎段和完整段相间分布的特征.破碎段砂砾岩破碎严重,仅残留少量疏松易碎的岩石碎块,其中碎屑颗粒发生明显碎裂,而碎屑颗粒之间的填隙物多已缺失.完整段砂砾岩在宏观上未发生明显破碎,但镜下分析表明,在靠近破碎段的砂砾岩中不均匀地发育一些粒间孔和粒内裂缝孔,并以条带状、不规则斑块状、近圆形或椭圆形斑点状等多种形态集中分布.这些特殊储集空间的形成很难由简单的"断裂破碎"模式加以解释.基于宏-微观岩相学的系统研究,本文提出"断裂-地震-高压水射流"成因机制:①原生沉积的扇三角洲相巨厚层状砂砾岩为泥质或同生泥晶-粉晶方解石填隙,致密无孔,后因盆内断裂切割而发生破碎,形成构造破碎带这一最为主要的储集空间.②后期断裂活动促使地震活动频发,引起断裂带内地下水的激荡性运动,形成断裂带内及向两侧的高压流体射流.高压流体射流的冲洗作用使碎屑颗粒间泥质及泥晶-粉晶方解石填隙物被带走,形成冲洗粒间孔,同时使得碎屑颗粒通过撞击而发生碎裂.③高压流体充注使得颗粒脆性碎裂得以保留.

    储集空间油气储层断裂构造地震作用高压水射流河套盆地临河坳陷

    渭河盆地河流阶地演化及其构造—气候意义

    王迎国常宏周卫健
    1033-1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渭河盆地渭河及其各支流演化历史与区域构造、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盆地内各河流阶地的成因和演化是研究渭河盆地环境演变的重要科学问题.河流阶地之上黄土的磁性地层学被普遍用来获得盆地内河流阶地形成的年龄.尽管粉尘物质在第四纪以来覆盖了盆地大范围区域,河流阶地形成与粉尘物质最终保存在阶地之间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所以,尽管借鉴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区域对比,能够推断河流阶段的年代范围,仍需更多绝对年龄方法对其进行约束.本文通过渭河盆地内渭河不同支流河流阶地形成年代、拔河高度等的综合分析,结合大范围区域隆升过程及第四纪气候演化序列对比,发现并不是所有气候变化的重要节点就有相应的河流阶地形成,河流阶地年龄空间分布也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提出渭河盆地河流演化与构造运动造成潜能及气候变化诱发这些潜能的释放密切相关.所以,渭河盆地河流阶地主要是在大范围的构造隆升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的构造-气候旋回阶地.渭河盆地水系演化史的重建对全面认识黄河中游水系早期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解决渭河、黄河贯通三门峡的争议,但还需要更多可靠的不同河流地质证据和多种分析数据的印证和约束.

    渭河盆地河流阶地年代分布构造阶段气候演变

    SiO2地温计沸腾校正方法在高原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李义曼庞忠和罗霁陈凯...
    1050-1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储温度是开展地热资源研究的关键参数之一.地热勘查中常用基于地热流体化学和同位素数据的经验公式来评价没有钻孔或者钻孔未达到实际热储层情况下深部热储的温度.SiO2地温计应用最为广泛,对于发生了绝热沸腾的地热流体,通常采用Fournier等提出的100℃沸腾条件下的校正公式.考虑到海拔会影响沸点,本文从SiO2溶解度方程和温度相关性着手,评价了 SiO2地温计沸腾校正方法在高原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Fournier(1977)及Fournier和Potter(1982)提出的100℃条件下SiO2绝热沸腾校正方法得到的误差分别为2.4%和1.1%,可以代表深部热储温度,即SiO2地温计沸腾校正方法在高原地区也是适用的.

    地热系统Si02地温计绝热沸腾沸点变化海拔影响

    西昆仑山古近纪隆升变形:时间、证据和争论

    张世杰胡修棉郜周全赵永强...
    1057-1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昆仑山新生代隆升变形过程对于中亚的地貌与水系演化、资源和能源矿产分布、气候及环境变迁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至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西昆仑山新生代初始隆升与变形的时间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分别为古新世、中-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期-中新世早期.本文通过对塔西南地区地层学、沉积学、物源分析和热年代学的研究综述,详细讨论了西昆仑山古新世、中-晚始新世隆升变形的时间、证据、解释和争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西昆仑山在古新世发生了隆升变形,中-晚始新世是新生代变形中的一个加速节点.这两期隆升变形分别对应于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断离的远程响应,反映了印度板块向北的碰撞拼贴与持续挤压的过程.

    西昆仑山塔西南坳陷古近纪构造隆升沉积盆地分析

    扬子地区震旦纪—寒武纪转折期大陆风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付勇夏鹏龙珍张恭境...
    1077-1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调研扬子地区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E—C)转折期大陆风化、海洋环境和有机质富集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扬子地区E—C转折期遭受了较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且在这一时期区内兼具浅水碳酸盐台地和深水盆地环境.在台地相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不整合接触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之上,该不整合与E-C转折期全球"大不整合"具有紧密的关系,盆地区发育的完整的沉积地层记录了台地区被风化地层的痕迹.现有大陆风化的地球化学证据集中于n(87Sr)/n(86Sr)、δ13C、CIA和εNd(t)等,同时这些地球化学数据也局限在少数的剖面和层段,因此迫切需要更多的地球化学参数来反映该风化作用的影响范围和演化特征.准确认识扬子地区E—C转折期大陆风化作用与海洋环境演变间的耦合关系,是揭示古生物演化、有机质富集机制的重要环节.

    扬子地区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震旦纪—寒武纪转折期大陆风化海洋环境有机质

    世界陨石坑研究

    丁毅侯征吴云霞
    1095-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综述了全球陨石坑研究的研究历史和最新成果、基本的概念、陨石坑的识别要点、世界著名的陨石坑、陨石撞击地球可能引起的岩浆活动、陨石撞击与生命演化等内容.确定一个陨石坑,要从有一定弧度的地貌开始,鉴别低平圆形地质体是陨石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综合确定岩石的岩石学特征、岩石中是否有撞击变质矿物、残余陨石、重力异常.陨石撞击太阳系的所有行星.由于地球表面遭受严重的风化和侵蚀,地质学家很难发现陨石坑.截至2021年3月31日,全球陨石坑数据库中有190个经确认的陨石坑,但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地质学家在发现陨石坑方面应当积极努力.对一个陨石坑认识可能不很成熟,但往往能改变对一个地区的地质成因理论的认识,形成完整的陨石坑证据链可能需要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

    陨石坑冲击变质重力异常

    黔北地区奥陶纪—志留纪之交黑色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以贵州道真道页1井为例

    安亚运杨忠琴向坤鹏黄艺...
    1105-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是华南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向前陆盆地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形成广泛分布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为进一步探讨该套黑色页岩的形成背景,以黔北地区道页1井为例,开展沉积序列和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五峰组及龙马溪组底部主要为硅质碳质页岩,夹多层斑脱岩,U/Th为0.2~2.90,V/Cr为1.18~14.34,Ni/Co为2.31~11.59,TOC为0.68%~5.91%,平均3.76%,稀土配分曲线为平坦型,δEu以弱正异常为主、个别为弱负异常;龙马溪上部及新滩组主要由泥岩及钙质泥岩组成,U/Th为0.16~0.23,V/Cr为0.88~1.79,Ni/Co为1.77~3.91,TOC为0.1%~0.84%,δEu以明显负异常为主,表现出低斜率右倾型稀土配分曲线.以上特征表明五峰组及龙马溪组底部形成于间歇性缺氧的还原环境,龙马溪组上部及新滩组为富氧环境.结合斑脱岩的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五峰组及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是汇聚背景下前陆盆地早期沉积的产物,强烈火山作用给大陆边缘海带来营养元素,刺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造成水体迅速缺氧,可能是造成同期海底缺氧的主要诱因.

    黔北地区道页1井奥陶纪—志留纪之交黑色页岩地球化学特征沉积构造演化

    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含稀有金属伟晶岩—碳酸岩的时代——对帕米尔构造结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启示

    王威马华东王家鑫朱炳玉...
    1119-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帕米尔构造结位于青藏高原北缘,记录了自新元古代晚期以来到新生代完整的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在长期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中,发育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成矿事件.野外调查表明,在帕米尔北东段,发育了含绿柱石的伟晶岩及含氟碳铈矿的碳酸岩(碳酸岩-伟晶岩组合).通过独居石及锆石U-Pb定年,识别出该区两期伟晶岩带(包括碳酸岩),分别是新生代和中生代(19~18 Ma和200 Ma),其中早期含绿柱石伟晶岩形成于古特提斯洋关闭后的伸展阶段,而新生代含氟碳铈矿碳酸岩-伟晶岩组合,与新生代陆内走滑伸展事件相关,表明帕米尔构造结伸展走滑启动的时间可能在19 Ma.结合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表明在帕米尔地区有望在稀有、轻稀土找矿上获得突破.

    帕米尔构造结塔什库尔干绿柱石氟碳铈矿伟晶岩碳酸岩稀有金属

    厚覆盖区找矿"循环渐近式勘查技术体系"与应用

    汪青松张金会张顺林张家嘉...
    1129-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覆盖区找矿难度不仅与覆盖层厚度有关,还与覆盖层物性、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矿体特征关系密切.覆盖区找矿突破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经历选区-圈靶-定位-验证评价4个阶段,存在勘查选区、地质信息探测和多学科有效融合难题.前人较少研究覆盖区找矿突破过程与勘查技术体系,笔者等基于"现有技术+结合实际创新"思路,总结提出了厚覆盖区找矿"循环渐近式勘查技术体系",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提高找矿成功率,入选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19年版)》.

    覆盖区找矿地质物探融合循环渐近式勘查杨桥孜铜金矿五河金矿庐枞盆地西湾铅锌矿

    江苏省废弃矿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探析

    李超阎长虹郭书兰郭建强...
    1147-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加快和经济的转型,一些矿山逐渐被禁止开采,废弃矿山的残垣断壁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周边的自然风貌及生态环境,而且极易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目前,废弃矿山的综合修复及再利用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江苏省近20年积极探索废弃矿山旅游资源开发道路,建设了南京冶山矿山公园、牛首山佛顶宫、徐州潘安湖湿地公园等特色景点,形成废弃矿山治理工程的一大特色.本文通过江苏省废弃矿山旅游开发现状的综合分析,总结出以旅游价值识别要素、开发模式及景观营造方法为核心的废弃矿山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同时给出了目前江苏省废弃矿山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从景观营造、品牌建设、旅游管理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旨在促进废弃矿山旅游产业的发展.

    江苏省废弃矿山汤山矿山公园废弃矿山旅游开发开发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