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济阳坳陷古近纪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中的藻纹层和藻生物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杨勇曹小朋温志峰李伟忠...
    1364-1367页

    页岩油藻纹层藻生物层藻生物礁济阳坳陷

    四川仁寿牛角寨石窟盐风化作用机理与气候响应

    任科法谢振斌汪灵姜鹏东...
    1368-1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风化作用是石质文物风化劣化的重要机制之一,但其作用机理及其与气候的响应过程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笔者等以仁寿牛角寨石窟的岩芯样品和风化样品为对比研究对象,采用镜下鉴定、X射线荧光光谱(XRF)及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探针(EPMA)对样品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进行对比研究,并重点研究了样品中可溶盐的组成及结晶状态.化学组成上,风化样品中SO3平均含量是岩芯样品的16倍以上;矿物组成上,岩芯样品仅在表层0~22 cm中发现微量的石膏,而风化样品中检出了至少17.5倍高于岩芯的石膏以及微量的Na2SO4和NaCl,这指示石窟砂岩的风化劣化与可溶盐尤其是硫酸盐有关.通过对Na2SO4、NaCl及石膏性质的研究,发现Na2SO4可以响应气候条件发生反复的Na2SO4+10H2O(≒)Na2SO4·10H2O结晶-脱水反应,结晶时体积膨胀416%,特别是在潮湿气候条件下Na2SO4的二次结晶作用可对岩石产生更强的破坏;NaCl的存在可以降低Na2SO4的脱水相变温度(最低可至17.6℃)和溶解度,放大Na2SO4在岩石风化过程中的作用;CaSO4对岩石风化劣化的贡献较小,但其可作为在风化作用下岩石中可溶盐聚集的指示产物.结合对温度、湿度监测数据的研究,发现每日温度、湿度随时间的变化天然契合Na2SO4-NaCl体系的温度、湿度转变条件.气候条件耦合盐风化作用是牛角寨石窟表层砂岩的主要风化方式.

    四川仁寿大佛风化机理盐风化Na2SO4-NaCl石膏气候条件石质文物保护

    台风暴雨矿渣型泥石流形成机制与动力特征——以兴宁乌石坑沟泥石流为例

    黄家华冯文凯
    1387-1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台风"尤特"登陆影响,台风暴雨直接激发兴宁乌石坑沟特大矿渣型泥石流灾害,物源巨大,潜在危害极大.笔者等通过现场调绘及室内试验,对本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动力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为此类泥石流致灾机理及危害性评价提供借鉴.研究表明,其独特的流域地形特点为泥石流形成的基本因素,以沟道堆积物为主的丰富矿渣型物源是基础条件,高强度的台风暴雨是直接激发因素,与矿山开采、矿渣随意堆放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扩大了灾害规模.泥石流形成过程与动力特征为前期强降雨-崩滑碎屑流-矿渣型泥石流-台风暴雨-沟道堵塞雍高-溃决、规模放大.

    矿渣泥石流台风暴雨形成机制动力特征广东兴宁铁山嶂矿区

    上海市地质遗迹特征和地学意义

    赵宝成谢建磊李晓陈勇...
    1398-1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是典型的大河口特大城市,具有全球独特的新构造沉降和河海相互作用及人地相互作用产生的河口海岸地貌遗迹和地面沉降灾害遗迹.基于文献资料、遥感影像和地面调查,笔者等筛选确立了上海市12处地质遗迹集中区,系统阐明了上海境内地质遗迹特征及地学意义.按照产生的时代顺序,上海市地质遗迹类型可划分为火山地貌、海岸地貌、水体地貌和地质灾害4种类型,分别命名为火山岩残丘遗迹、古海岸遗迹、河口三角洲遗迹和地面沉降遗迹.在补充AMS14C测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古岸线遗迹的年代,并根据松散沉积物地质构造剖面,揭示了具有明显年代跨度的3种类型地貌遗迹的演化关系.上海市地质遗迹整体表达了长江河口区0.12 Ga来地貌格局演化,6 ka以来海陆变迁与文明演替,1.5 ka以来长江河口演化以及0.1 ka以来地面沉降灾害的产生与防治.总体而言,上海市地质遗迹蕴含着中国乃至世界大河口区独特的地质演化史和人地关系史.本次研究提出的上海市地质遗迹点多分布在典型、稀有的生态景观区与人文景观区.这样,各类地质遗迹景观及相应的科学解说对于提升区域生态和文化景观价值及地学旅游路线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河口上海地质遗迹类型和特征地学意义

    人居环境治理视域下地质文化村建设路径研究

    张博
    1415-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质文化村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衍生出的乡村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概念,目前正在全国多地推广设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分析和规划设计方面,其具体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路径参考.本研究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视角出发,首先,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地质文化村归类于人居环境"景区化治理"的一种形式;其次,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将筛选的39篇"人居环境治理"主题文献作为研究资料,利用NVivo11对文献内容进行编码,构建了"人居环境治理"主题分析框架;最后,在归纳和借鉴人居环境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响应国家战略"、"建设思路"、"保障措施""建设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路径.

    地质文化村人居环境建设路径景区化治理扎根理论

    区域地质调查文本中文命名实体识别

    邱芹军田苗马凯谢忠...
    1423-1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我国地质调查领域最重要的数据源之一,地质调查报告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学知识及地质体描述等关键信息,准确高质量地抽取地质命名实体为地学知识图谱构建、知识推理及知识演化提供基础.笔者等在阐述地质命名实体识别任务基础上,分析地质实体不仅包含大量专业术语,还存在实体嵌套、大量长实体等领域特性,进一步增加了地质命名实体识别难度.笔者等提出一种基于轻量级预训练模型(ALBERT)-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LSTM)-条件随机场(CRF)模型的地质命名实体识别方法.首先利用ALBERT对输入字符上下文特征进行建模,并采用BiLSTM对其进行进一步上下文特征表征,最后采用CRF实现标注序列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在构建的地质命名实体识别数据集上,相比于主流的命名实体识别模型算法,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具有更好的抽取性能,提出的命名实体识别模型能为领域实体识别提供借鉴,同时为地学领域实体关系抽取和地学知识图谱构建提供有力方法支撑.

    地质命名实体识别轻量级预训练模型ALBERT知识图谱地质报告

    三叠纪末期全球生物大灭绝事件研究综述

    侯海海张华杰邵龙义高莲凤...
    1434-1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是全球地质历史时期5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它致使海洋生态系统中约53%的属和80%的种灭绝.显著灭绝的生物包括菊石亚纲、牙形类、放射虫目和陆地四足动物,发生部分灭绝的生物包括腕足动物门、介形亚纲、双壳纲和珊瑚纲等.中大西洋火成岩省(CAMP)的爆发与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在时间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火山的高强度和大面积喷发被认为是导致此次灭绝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CAMP爆发释放出大量的CO2、SO2和CH4等气体,一方面温室效应促使海平面升高,物种栖息地面积减少、海洋酸化和海洋缺氧等事件直接威胁着海洋和陆地生物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温室效应亦会引发全球性森林火灾,造成陆地植物减少,大量植物碳屑注入海洋使其发生富营养化,又因伴随海洋酸化作用(碳酸化和硫酸化),海洋古生产率发生崩溃.不同地质时期生物大灭绝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环境变化,在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期,这些变化多表现为古大气成分和古气温动荡、古火灾频繁、海洋酸化、海平面升高和海水缺氧等,它们之间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三叠纪末期全球生态系统失稳.在全球多个三叠纪-侏罗纪之交(TJB)剖面均可以识别出3次明显的碳同位素负偏移,最显著的1次发生于瑞替期末,早于TJB.上述情况说明,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虽然是全球性事件,但并不是1次发生的,具有分阶段性、非同步性、区域性和有选择性等特点.

    生物大灭绝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火山喷发环境演化

    新书介绍——《高等工程地质学》

    胡瑞林
    1448页

    海洋直接注入CO2封存技术方法综述

    柳波高硕许振强付晓飞...
    1449-1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活动造成的CO2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CO2封存有望成为全世界减少碳排放份额最大的单项技术.海洋碳捕获、利用和封存(OCCUS)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供最大的碳封存能力,与其他地质封存方法相比更加安全有效.而且,多相态形式的CO2(气态、液态、固态和水合物)可以在海洋纵深尺度上实现直接注入.海洋碳封存是一项发展潜力巨大、优势明显的新兴碳封存技术,是实现大规模碳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笔者等系统地阐述了海洋CO2直接注入、封存(OCS)的基本原理、技术现状、监测与评估,以及环境方面的影响,并对高效CO2注入技术,CO2泄漏的检测、防范与补救技术,以及海洋碳封存的生态后效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CO2排放碳封存海洋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O2直接注入

    机器学习在岩矿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综述与思考

    谢玉芝汪洋
    1465-1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石与矿物的地球化学成分数据具有高维度特征.传统的岩矿地球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采用二元/三元图解判别法,准确率不高,在数理统计方法上有欠缺.机器学习方法非常适用于对大样本高维度的岩矿成分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处理.笔者等在介绍机器学习常见算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总结近5年来国内外学者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岩石矿物成分数据研究的实例,包括:①根据矿物成分溯源其母岩(源岩)、判别矿床类型,②新生代火山岩溯源,③判别变质岩原岩,④依据岩浆岩成分判别大地构造环境等.已有的研究实例显示,机器学习方法的准确度明显优于传统的低维度判别法.机器学习本质是分析大样本数据的高维度变量之间的相关、归类等多元统计问题.推广机器学习的应用需要建设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矿物、岩石成分数据库,同时全面实施开放研究(Open Research)的发表策略.

    机器学习岩矿成分判别图解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