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祁连造山带西段红川铜镍矿Ⅲ号超基性岩特征研究

    周兆明龚振中周登峰范宗福...
    1533-1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在北祁连造山带西段首次发现了一处中型岩浆熔离型镍矿床-红川铜镍矿,该矿床自发现以来主要开展了矿产勘查工作,各类研究性工作比较薄弱,对含矿超基性岩体研究鲜有报道,笔者等首次对红川铜镍矿Ⅲ号岩体系统补充分析了其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对该含矿岩体形成的深部构造背景和含矿性进行探讨.

    红川铜镍矿北祁连造山带Ⅲ号岩体岩相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先生在合肥逝世

    杨晓勇
    1540页

    四川盐源地区晚二叠纪双峰式火山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程建康孙宝伟霍加庆肖亮...
    1541-1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省盐源县柏林山一带广泛分布着一套基性岩、酸性岩的火山岩组合,两类火山岩在时空上紧密伴生,二者之间缺失中性火山岩,构成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通过对区内双峰式火山岩的空间分布调查,基性岩主要为致密块状玄武岩、斑状玄武岩,酸性火山岩主要为碱流岩,碱流岩位于玄武岩顶部,为晚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组成部分.在地质背景、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内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和形成环境进行了探讨,表明玄武岩的原始岩浆来自富集型地幔源区,为地幔橄榄岩小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洋岛构造环境,碱流岩主要为玄武岩浆极度分离结晶后的酸性残余岩浆形成,形成于陆内拉张构造环境.柏林山地区晚二叠纪双峰式火山岩的发现和厘定为峨眉山玄武岩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为区域成矿研究以及稀有稀土找矿提供了新的启示.

    双峰式火山岩峨眉山玄武岩碱流岩地幔柱盐源

    湖北赤壁金银山锂矿赋存状态及矿床成因

    尹近吴金昊李源王健...
    1558-1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银山锂矿床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境内,矿床受近东西断裂F9控制明显,含矿岩性以硅化压碎岩、碎裂粉砂质板岩、碎裂泥质板岩、变质粉砂岩以及煌斑岩为主.目前在本区碎裂粉砂质板岩中发现锂绿泥石已有报道,但对区内所有含矿岩性,特别是煌斑岩中锂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缺乏研究.文章选取了区内所有含矿岩性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认为本区无云母类矿物.开展了原位X射线衍射(XRD)研究,发现了锂绿泥石的特征峰.开展了原位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等分析,发现Li和Al2O3呈强正相关关系,证实了本区锂是以锂绿泥石的形式存在.此外,本区锂绿泥石主要充填于石英颗粒之间或是在橄榄石的假晶中,产状呈鳞片状、竹叶状,与热液型绿泥石成因特征完全吻合,因此推断金银山矿区锂绿泥石为热液成因.由于南部15 km左右正是与稀有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的幕阜山复式岩体,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南部岩体,后续在矿产勘查的过程中要注意在F9断裂与岩体之间寻找类似的锂矿床.

    赤壁金银山锂矿赋存状态成因

    南水北调地下水回补对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地表形变响应及控制因素

    田苗壮
    1571-1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4年南水进京后,持续开展地下水回补对于遏制和减缓地面沉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地下水回升由此带来的不同区域、不同层位的地面沉降与回弹机制及其控制因素尚不明确.深入探讨和研究回补时间、回补量、回补地点与水位及地表形变之间的关系,了解地表形变发生机理和识别主控因素,为后续如何科学回补,发挥最大化水资源回补效益、对地面沉降防治和超采区治理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笔者以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区域为例,采用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地面沉降形变信息,并结合区域分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分层沉降变化等多手段进行耦合,查明研究区地表形变与多因素之间的响应与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南水持续回补导致区域地面沉降减缓,并在牛栏山地区出现地表抬升,抬升范围也随着水位上升逐渐向中下游扩展,2022年最大回弹速率达46.9 mm/a;地表形变具有明显的受断裂所控制的第四系沉积差异特性,以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断裂和南口-孙河断裂所分割的后沙峪凹陷范围内变化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地下水位变幅与富水性差异决定水位上升范围与响应变化,而沉积构造作用所造成第四系沉积差异在地下水流向上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结果为地面沉降防控和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后续开展地下水科学回补和方案优化提供指导和借鉴.

    南水北调地表形变潮白河地面沉降地表抬升富水性

    透射槽波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张鑫韩建光牛云飞徐世业...
    1587-1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可以有效探查煤层中小断层、陷落柱等地质异常体,在探测精度和距离上明显优于其他煤矿井下勘探方法.透射法作为基本的槽波地震探测方法,具有简单灵活、探测范围大、准确率高等优势.采用透射槽波方法对实际煤矿工作面内断层构造进行探测研究,通过滤波、频散分析、波场及速度分析、能量分析以及透射CT成像等关键技术对实际透射槽波数据进行精细处理,获得准确的透射槽波成像剖面.根据槽波在煤层中受到断层阻断或遇到煤层破碎时其能量将急剧降低的特征,利用透射槽波能量CT剖面,并结合实际揭露情况,解释出12条可靠断层.通过实际煤层工作面透射槽波勘探方法测试,验证了透射槽波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在煤田断层等构造探测中的实用价值.

    透射槽波频散断层解释能量分析透射CT成像

    淮南舜耕山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及古地貌恢复

    杨婷婷许光泉张著李浩...
    1595-1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古岩溶发育特征及古地貌恢复对于华北煤田岩溶水害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华北板块南缘淮南舜耕山奥陶系古岩溶为对象,采用野外地质踏勘、分段剖面测量以及残余厚度法等工作方法,揭露了古岩溶发育特征和恢复基岩面剖面起伏形态,并结合现代岩溶理论,从形成条件的角度剖析不同岩溶带的空间变化规律.本文认为马家沟组主要发育大型岩溶缝洞,内部充填物少,而萧县组沿层面发育层间岩溶,充填岩溶角砾,且内部充填方解石由东向西逐渐增多.舜耕山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自东向西、自上至下逐步减弱.该地区奥陶系古地貌呈东高西低,可划分为残丘、缓坡、陡坡和洼地等4个三级岩溶地貌单元.通过对古岩溶地质条件、古水流径流方式以及古岩溶发育特征等因素的考察与分析,古岩溶地貌从上至下可分为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其中,残丘和缓坡的表层岩溶带和垂向渗流带岩溶最为发育,在沉积层面间常发育成大型岩溶缝洞,且在地下水流发生改变时,易形成岩溶塌陷.

    古岩溶残余厚度法古地貌岩溶分带淮南舜耕山

    四川稻城县重要地质遗迹特征及保护利用思路分析

    高竹军王东李忠东杨金山...
    1607-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稻城县地质遗迹调查的最新数据和对前期调查成果的梳理,按照调查规范将稻城县的地质遗迹划分为3大类、8类、17亚类,主要类型为冰川地貌、水体地貌、岩土体地貌和构造剖面.研究认为该地区地质遗迹分布:①受控于地层、构造的影响,以各类地貌景观为特点,呈"线状"、"集聚性"分布;②受"南北高中间低"地貌格局的影响,地质遗迹的分布受海拔控制十分明显,各类峡谷形态和冰川地貌均有分布.根据地质遗迹不同属性及组合特征,提出了加强地质文化多元融合、合理规划地质旅游产品、创新科普宣传方式和注重各类品牌申创的保护利用思路,从而为稻城地质遗迹开发和旅游发展提供引导.

    稻城县地质遗迹地质遗产旅游地质资源保护利用

    省属地勘单位如何讲好地质故事——以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为例

    刘汉生杨波涌杨良哲王镝...
    1618-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学科普对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翼理论"、传播地球科学知识、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推动地质工作全方位服务社会有着重要作用.翔实全面的地质资料是做好做精地学科普的基础.文章采用论述的方法,分析省属地勘单位开展地学科普工作的意义和优势,以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为例,介绍其打造科普品牌、开展科普创作和组织科普活动的成果经验,分析省属地勘单位如何通过开展地学科普履行公益职能、推动政府合作、服务市场需求,提出可行的发展建议,试图探索出一条省属地勘单位发挥地质作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发展之路.

    地学科普地质故事地勘单位湖北省

    黔东施秉下翁哨地区金刚石指示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朱昱桦张嘉玮高军波杨瑞东...
    1627-1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黔东施秉下翁哨地区金刚石指示矿物镁铝榴石、铬尖晶石分别进行了电子探针(EMPA)主量元素和LA-ICP-MS微区原位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镁铝榴石主要属于G9型(约占87%),次为G12型(约占11%)和G3型(约占2%),源区为二辉橄榄岩和异剥橄榄岩,当其与橄榄石共生,获得平衡温度(tNi)为686~1225℃,压力(PCr)为1.9~4.0 GPa,少数落在形成金刚石的主要温压范围内(压力约4.0~6.5 GPa,温度约950~1300℃);铬尖晶石主要来源于橄榄岩尖晶石捕虏晶(Xen)(约占90%),少量为铬铁矿(Chr)(约占10%),个别落在全球原生金刚石中铬铁矿包裹体的范围内.研究认为,恢复区域加里东期造山运动以来的古地貌,寻找金刚石指示矿物的母岩体/新岩体及开展其矿物间的对比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加里东期以来区域的地幔物质组成、岩石圈厚度和热状态等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扬子克拉通的演化、深部地幔结构剖析和金刚石成矿事件等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

    镁铝榴石铬尖晶石金刚石指示矿物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