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约代尔旋回形成机制之我见——以华北克拉通晚古生代煤系沉积为例

    石彦强
    1197-1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代尔"旋回是由石灰岩、煤层和陆源碎屑岩组成的,以煤层顶板与海相灰岩直接沉积接触为特征的旋回.就此旋回,以往研究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多种成因认识.为了探寻旋回的真正形成机制,将地史聚煤期沉积特征与现代植被、泥炭沼泽、碳酸盐岩沉积规律相对比分析,认为地史聚煤期植物异常繁盛,占据了盆地演化阶段的主导地位.在先遣植被的禁锢下,盆地输入陆源碎屑极其贫乏,形成动态泥炭沼泽;泥炭沼泽覆水后,很浅的水体也非常清澈,水生生物与已沉积有机质共同作用,以及随后的成岩胶结促进了石灰岩的形成.煤层顶部至石灰岩下部代表的是无碎屑输入的滨海,水深逐渐增加的沉积序列,石灰岩与下伏煤层为连续沉积.约代尔旋回是先遣植被限制了陆源碎屑输入,导致海水清澈的、正常的海进海退沉积.石灰岩和煤层虽然厚度不是很大,但横向连续性相当好,向陆源方向煤层增厚、石灰岩变薄,向海方向煤层变薄、石灰岩增厚,约代尔旋回向陆可以形成厚煤层.约代尔旋回真相的揭示,为沉积古地理和层序地层研究,以及为准确的区域对比、探索聚煤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约代尔旋回先遣植被动态泥炭沼泽陆源碎屑动态聚煤模式碳酸盐岩沉积华北克拉通

    地球深部真的贫铀钍吗?——来自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岩体锆石铀钍含量的讨论

    伍皓李小刚吴晨夏彧...
    1207-1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尝试利用锆石来初步探索地球内部铀、钍的丰度,通过搜集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岩体锆石U—Th—Pb同位素测年文献,掌握了3件超基性岩、52件基性岩、46件中性岩、90件酸性岩,共计191件样品,6979个(铀含量数据3552个,钍含量数据3427个)锆石定年数据.数据分析指示铀和钍在同一类型岩浆岩锆石中含量均相差悬殊,可在不同类型岩浆岩锆石中富集或亏损,不具有从超基性岩到基性岩到中性岩再到酸性岩总体增加的趋势.在所有样品锆石铀、钍平均值2倍以上的45件高富集样品中的34件呈现"局部长期"分布的特征,表现为:10件在451.0~422.1 Ma期间的以OIB型基性、中基性岩为主的样品约29 Ma时间集中产出在南秦岭大巴山地区,岩浆多来自由HIMU,EMII和EMI三个富集地幔端元组分混合而成的复杂地幔区;24件在495.9~413.6 Ma期间的以I型、S—I型酸性岩为主的样品约82 Ma时间集中产出于北秦岭商丹(商南—丹凤)地区,岩浆可来自地幔、壳幔混合和地壳源区.结合华南金属铀(0价)的发现等前人研究成果初步分析认为,加里东期大巴山和商丹地区可能分别存在地幔柱和大陆型热点,地核中大量铀、钍沿地幔柱和大陆型热点上升致使地幔和地壳局部熔体中铀、钍长期富集,其超高含量可能被熔体中锆石结晶部分记录,这一元素迁移过程可能是两区域产出高锆石铀、钍含量样品和商丹地区生成铀矿的主要原因.支持铀、钍可在地核和地幔柱富集的认识.

    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岩体锆石铀、钍含量地核地幔柱大陆型热点

    中国地质学会公布首批精品地学研学路线

    张成信孙莉莉张丽华
    1230页

    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沉积环境转变研究——来自地质浅钻岩芯的证据

    曾胜强王剑陈文彬付修根...
    1231-1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羌塘盆地东部的羌资-16井首次在羌塘盆地钻遇了完整的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地层,清晰的记录了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的沉积环境转变.本文在对羌资-16井岩芯的野外详细观察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在该区实施的羌资-7井和羌资-8井资料,综合分析了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过渡时期的沉积环境变化特征.上三叠统地层主要包括波里拉组、巴贡组和鄂尔陇巴组,分别形成于局限台地、三角洲和火山喷发环境,标志着羌塘盆地前陆盆地演化结束和新一轮裂谷盆地的开启.中—下侏罗统雀莫错组底部紫红色底砾岩沉积代表了裂谷盆地开启后的初始沉积,形成于河流沉积环境,而后随着南部海水侵入,逐渐过渡为陆缘近海湖沉积环境.总体上,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羌塘盆地东部表现为前陆盆地海相沉积的消亡 →裂谷盆地的开启 →裂谷盆地早期充填的演化过程.晚三叠世诺利期开始(~220 Ma),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海相沉积结束,逐渐向早中侏罗世陆相沉积转变,开始了羌塘侏罗纪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

    羌塘盆地羌资-16井沉积环境转变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

    东秦岭神林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梁涛卢仁刘小丽
    1245-1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林花岗岩能够为反演东秦岭燕山期区域构造演化提供新的制约.它的主体岩性为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为130.6±0.7 Ma.神林花岗岩样品具有高硅富碱和贫镁低钙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以准铝质—弱过铝质为主.它们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Th和K)和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和Ti),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其(La/Yb)N范围为17.6~22.2,δEu值为0.59~0.72.在LaN—(La/Yb)N图解中,神林花岗岩样品显示正相关关系,表明是源区组成和部分熔融作用控制其成分变异.神林花岗岩样品显示了高Sr、低Y和Yb的特征,Sr/Y值为24.3~37.9,属于高锶低钇中酸性岩(adakite,有人音译为埃达克岩).神林花岗岩形成于加厚大陆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其源区深度大于50 km,部分熔融源区残余相包括石榴子石、金红石和角闪石,无或者少量的斜长石.神林花岗岩锆石具有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Ce正异常的特征,锆石的形成温度介于624~701℃之间,重稀土元素分配系数与年龄的变化特征表明神林花岗岩经历了深部岩浆/流体的注入与混合,这与暗色微粒包体所揭示的神林花岗岩深部成岩过程相吻合.混合活化后的岩浆/流体体系沿区域深大断裂上侵,在其次级断裂带内的断裂交汇处就位成岩.神林花岗岩形成于东秦岭陆(板)内造山阶段,是约131 Ma区域岩石圈拆沉作用的岩浆响应.

    神林花岗岩U-Pb定年锆石稀土元素岩浆混合岩石圈拆沉东秦岭

    扬子北缘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源区、构造背景

    刘春来熊国庆董国明崔伟...
    1263-1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扬子地块北缘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沉积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不同认识.本文对渝东北城口厚坪五峰组—龙马溪组砂、泥岩进行系统采样和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从地球化学特征角度,来探讨该时期砂、泥岩物源源区及其构造环境.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五峰组—龙马溪组砂、泥岩主量元素SiO2含量为39.57%~87.16%,多数高于北美页岩,Al2O3含量为3.41%~14.98%,均低于北美页岩,MgO、CaO、MnO2和P2O5含量明显低于北美页岩,相比于四川盆地川南长宁—双河五峰组—龙马溪组泥岩,渝东北城口具有高SiO2和低MgO、CaO的特点,表明城口五峰组—龙马溪组泥岩碎屑组分主要以粉砂质和硅质等陆缘碎屑为主;微量元素Sc、Sr、Co、Zr、Hf较北美页岩相对亏损,V、U、Sb、Ba相对富集,Cr、Ni、Nb、Ta含量相近.稀土元素北美页岩标准化均表现为略微向右倾斜的配分模式,多数具有δCe负异常,观音桥段和龙马溪组δEu正异常指示了该时期存在海底热液活动.砂、泥岩主、微量元素的物源和构造背景图解表明沉积物源区源岩具有多样的物质组分,以长英质岩为主,同时混入了花岗质和安山质岩石组分;源岩形成时的构造背景主要为被动陆缘环境,少数为活动陆缘和大陆岛弧环境,这一结果与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的区域地质背景一致.

    扬子地块北缘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物源区构造环境

    滇西凤庆地区箐头山花岗岩的特征——古特提斯洋碰撞汇聚向伸展转换的证据

    田素梅刘军平范振华包佳凤...
    1280-1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等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出露于滇西临沧岩浆弧北部凤庆箐头山地区原1:25万凤庆县幅划分的二叠纪糜棱岩化黑云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该花岗岩体中,锆石具典型的振荡环带,Th/U值均大于0.2,为岩浆成因,其LA-ICP-MS U-Pb年龄为213±5 Ma,应当为岩浆结晶年龄,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而非前人认为的二叠纪.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箐头山花岗岩Na2 O/K2 O值低,富Al2 O3,铝饱和指数(A/NCK值)平均为1.18,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配分曲线右倾,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弱亏损、负铕异常明显的特征(δEu=0.36~0.5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Zr.在Rb—(Y+Nb)判别图解中,箐头山花岗岩投影点落入后碰撞花岗岩区,并具有明显向板内花岗岩转换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笔者等认为获得的213 Ma可能代表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闭合之后地壳由碰撞后造山向构造伸展转换的时限,为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碰撞后造山作用的结束提供时代约束.

    锆石U-Pb测年地球化学昌宁—孟连结合带弧—陆碰撞箐头山花岗岩云南凤庆

    中国地质学会认定首批天然富硒土地

    高梦瑶张丽华
    1296,1356页

    贵州泥堡大型金矿床金的三维富集规律及成矿模式探讨

    曹胜桃郑禄林魏怀瑞陈军...
    1297-1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泥堡金矿床是黔西南近些年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前人对金的富集规律及成矿过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从金的三维富集规律方面探讨金的成矿模式尚未研究.本文利用3Dmine软件对泥堡金矿床的地层、断层和矿体进行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结果显示,矿体呈顺层状和沿断层产状产出,Au主要富集层位为上二叠统龙潭组二段和一段(P3l2、P3l1),赋存位置为构造蚀变体(Sbt)、F1断层内、F1断层两侧、背斜轴面附近、背斜轴面与断层F1之间,背斜轴面倾向一侧的背斜翼部,且Au含量具有斑块状分布和带状连续分布特点,表现出Au在局部斑块处含量高,并向四周持续递减.据此,本文结合Au的物质来源、流体来源、以及矿床中的地层岩性、断层和背斜组合等特征,获取了矿床形成的流体流向路径,提出了"S型"和"断层+背斜轴面"的成矿模式,这对于泥堡金矿床及类似的矿床开展下一步找矿和成矿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泥堡金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富集规律成矿模式

    赣南柯树岭岩体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及成矿作用特征

    李伟刘翠辉谭友陈伟...
    1309-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山钨锡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东段的九龙脑钨锡矿田内,石英脉型矿体主要产于柯树岭岩体外接触带.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测得花岗岩年龄为228.7~233.4 Ma,谐和年龄为231.0±0.63 Ma(MSDW=0.77),成岩时代属印支期.柯树岭花岗岩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表现出高Si、高K、高Al和低Mg、低P、低Ti;富集成矿元素W、Sn,亏损Sr、Ba、Ti、Eu等微量元素的特征;岩石稀土元素总量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配分曲线为右倾型.岩体的岩浆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成岩机制主要为后碰撞期或碰撞晚期的被动侵入.青山矿床具有一定的分带性,石英脉型矿体自上而下可划分为:细脉—中脉混合带(上部)和大脉带(中下部),少部分矿体延伸至岩体内.青山钨锡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印支期,全矿Sn矿化富集明显,推测九龙脑矿田北部存在有较大规模的印支期Sn成矿作用.

    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成矿作用柯树岭岩体印支期赣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