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黔东南三穗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钒富集机制研究

    薛忠喜高军波杨瑞东徐海...
    1321-1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扬子板块南缘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地层中分布有一套富含Ni、Mo、V、U、Ba、PGE等的多金属层,并在贵州多地形成Ni—Mo—V—Ba矿床.黔东南三穗钒矿是扬子板块南缘黑色页岩型多金属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体主要赋存于早寒武世九门冲组底部黑色炭质、硅质泥岩中.针对三穗钒矿含矿岩系,通过沉积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赋矿硅质岩、含钒炭质泥岩中存在热水物质贡献的明显信号,指示热水端元输入很可能是钒的重要来源.环境敏感元素及相关参数分析显示,局限盆地内的缺氧水体环境更有利于钒的富集.此外,有机质与钒富集之间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说明有机质的吸附对钒的沉淀和富集起到重要控制作用.

    下寒武统钒矿床沉积环境矿床成因黔东南

    新西兰兄弟潜火山中"蓝黏土"的呈色机理研究及地质意义

    赵茜蔡元峰潘宇观张贺...
    1332-1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西兰克马德克弧上发育一热液活动极为活跃的海底潜火山——兄弟火山,为了研究该地区热液成矿模式,IODP376科学家于2018年5~7月在火山口选取了5个位置进行了钻探工作,并获得数百米岩芯.其中U1530A号钻孔采样深度为453.1 mbsf(meter below sea floor),共揭露76.77 m岩芯,部分呈现出一种蓝色调,被前人称作"蓝黏土".为了查明其致色矿物、研究呈色机理及其地质意义,笔者等利用XRD、DR-UV-Vis、SEM、TEM对16.97-309.22 mbsf的11个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可以将样品的矿物组合大致分为两类:①伊利石+绿泥石+殴泊-C+黄铁矿+硬石膏+石英±蓝铁矿;②叶蜡石+伊利石+石英±蓝铁矿.SEM和TEM形貌观察结果显示,蓝铁矿并不具有完好的晶形,甚至未发现微米级及以上尺寸的单颗粒,而仅以基质或胶结物形式均匀分布在样品中,最终导致样品被染色而呈现出不同色调的蓝色.蓝铁矿在IODP样品中的发现指示着研究区热液流体具有低温及还原性特征,且在蓝铁矿形成后也仍然保持着相对还原的环境而使得蓝铁矿能够稳定存在.

    蓝铁矿兄弟潜火山致色机理一阶导数谱

    泉州官桥地区地热勘探靶区及成因模式探讨

    陆晨明刘春雷李亚松郝奇琛...
    1345-1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省地热资源主要以中低温水热系统为主,对于其中深部的控热过程及条件目前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本次研究综合重力及广域电磁法对研究区的断层及凹陷进行了详细的勘测和解译,推测出5条主断裂和10条次级断裂,并划定出凹陷区的分布范围.泉州官桥地区的对流型地热资源是储热岩体、导热断层和保热盖层的"三元"聚热模式.根据该聚热模式,一级断裂F31与F8的交汇部位可圈定为一级地热勘探靶区,GQ-F2与GQ-F3和GQ-F4、GQ-F7与F29、F1与F30、GQ-F10与GQ-F11的交汇部位可圈定为二级地热勘探靶区.在一级地热勘探靶区内布设的DR02孔显示,0~300 m深度水温增速由快至慢,300 m深度以下温度稳定在48℃.利用地热验证钻孔检验了聚热模式及圈定靶区的可靠性,这对于泉州官桥地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地热重力法广域电磁法聚热模式勘探靶区官桥地区

    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叠合盆地演化和油气成藏规律特征初论

    马锋张光亚刘祚冬梁英波...
    1357-1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区域地质和含油气盆地勘探开发基础数据,从板块构造演化入手,系统编制特提斯构造域东段沉积构造演化剖面图和生储盖组合剖面图,研究盆地演化阶段、叠合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揭示中亚和中国西部前陆盆地演化和油气富集规律异同.研究表明: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控制了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的区域构造分带、盆地演化、盆地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根据古洋壳缝合线可分为北、中、南3个构造带,古生代以来多期微板块的拼贴,导致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含油气盆地演化分为3个演化阶段,早古生代伸展、晚古生代挤压、早中生代伸展和新生代挤压构造作用控制了研究区盆地的叠合演化,发育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3套区域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4套储盖组合,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特提斯中国中西部中亚盆地演化油气富集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南部深层沙一段优质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

    赵晓东时阳文雯李亮...
    1373-1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岩芯、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南堡凹陷南部深层古近系沙一段(沙河街组一段)优质碎屑岩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揭示其成因机制.研究表明:①南堡凹陷南部沙一段优质碎屑岩储层属于低孔中渗储层,发育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微裂缝;②沙一段沉积期处于强水动力沉积环境,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普遍发育,岩性主要为中粗砂岩、含砾砂岩和砂砾岩等粗岩性,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石英、岩浆岩岩屑等刚性组分含量高,储层在强压实作用下仍保留了局部原生残余粒间孔,部分刚性组分强压条件下形成微裂缝;③沙一段与东三段为区域不整合接触,大气水的酸性流体在成岩初期以及烃源岩成熟之后产生的有机酸在成岩后期通过油源断裂和不整合面进入储层,造成长石、易溶碎屑等组分溶蚀形成次生孔隙,溶蚀作用不仅增加孔隙空间,而且扩大喉道宽度.结论认为:粗岩性和高刚性颗粒含量为原生孔隙的保存提供了物质基础;油源断层、不整合面为酸性流体的进入提供路径,促进了次生孔隙发育.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南部沙一段(沙河街组一段)优质碎屑岩储层储层特征成因机制

    论中国国家公园地质考察与评价——以浙江丽水百山祖国家公园为例

    李玉辉王志国毛烨峰朱浙辉...
    1389-1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保护地调查评价历史与目标,国家公园地质考察评价基准是地质学关于地球的"时间、空间、演化"知识的发现路径,既识别国家公园候选地的国家符合性地质事件,又识别国家公园自然性、独特性、优美性、多样性、整体性的地质机制,提供国家公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景观保育管理的地质学支撑.浙江丽水百山祖国家公园符合性的地质事件是公园发现的4.0~4.2 Ga冥古宙陆核物质的锆石晶体、中生代岛弧陆盆火山酸性火山岩系列和从流纹岩山岭到花岗岩—变质岩谷底的"峰—岭—丘—谷(盆)"的亚热带滨海山地地貌结构,地貌结构发育演化是百山祖公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性流域水源地、独特山水景观的形成基础.保护百山祖公园地貌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是确保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演化和生态服务产品持续供给的基础.

    国家公园冥古宙锆石中生代流纹岩太平洋火山岩构造带亚热带滨海火山岩山地

    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现状与展望

    李乐意常宏关冲陶亚玲...
    1406-1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难点和重点,它是解决地球深部动力学、地貌地形演化和气候变化等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一个关键突破口.目前以古生物和氧同位素为代表的各种古高度计被用来重建青藏高原新生代的古高度历史,但是不同的研究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关于青藏高原何时隆升到现在的海拔高度存在晚上新世、晚中新世和始新世等不同认识.因为古高度结果的差异,所以对于青藏高原新生代的构造隆升过程和动力机制也存在大的争议.本文首先详细的阐述了部分古高度计的应用原理及其各自的优缺点,收集总结了77条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的成果,梳理了目前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目前高原古高度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即地层年代学、氧同位素和古生物古高度计结果的协调、"以点带面"、区域研究程度差异较大、替代性指标的多解性、古纬度影响、地质时期温度递减率的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等特点和问题.最后就存在的特点和问题指出在恢复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时所需要完善和注意的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注重地层年代学的可靠性.

    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构造隆升年代学

    MC-ICP-MS锂同位素溶液分析技术与应用

    田世洪路娜侯增谦苏本勋...
    1441-1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Li同位素是一种新兴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示踪工具,在地质学、地球化学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Li同位素溶液分析技术主要采用热电离质谱仪(TIMS)和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MC-ICP-MS),与TIMS相比,MC-ICP-MS具有分析精度高、样品量少、测试速度快等诸多优点.本研究团队近年来建立了MC-ICP-MS高精度Li同位素分析方法,在天然样品、标准物质以及石英包裹体的Li同位素测定中都取得了良好结果.以此为依托,研究团队建立了适用于西藏本地岩石成因研究的Li同位素地质端元,并将Li同位素应用于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及其隆升历史、川西碳酸岩型稀土矿床富集机制、四川呷村VMS型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和四川甲基卡硬岩型Li矿床富集机理等方面.本文比较详细地综述了这些研究进展,旨在加深对Li同位素溶液分析技术的理解,展示其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Li同位素MC-ICP-MS地质端元地质应用

    高纯石英原料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现状综述

    王云月邓宇峰詹建华袁峰...
    1465-1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纯石英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原材料.本文对高纯石英原料的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通过观察石英岩相学特征,分析矿物包裹体及流体包裹体的数量、大小、化学成分、存在形式和分布状态,以及SiO2和微量杂质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状态,可以研究高纯石英原料的矿物学特征;通过Ar-Ar同位素定年可以计算高纯石英原料矿床的成矿年龄;通过H—O同位素测试,Ti、Al、Ge、Li等微量元素含量分析,可以研究高纯石英原料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通过分析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化学组成等特征以及SEM-CL微结构观察,可以研究高纯石英原料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对我国高纯石英行业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

    高纯石英矿物学特征矿床成因测试方法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F8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能力对油气成藏贡献

    于英华陈达袁红旗张亚雄...
    1478-1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F8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F8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通道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F8断裂活动期伴生裂缝通道及停止活动后凸面脊通道输导油气能力评价,结合F8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对F8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能力对成藏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8断裂第二条伴生裂缝通道输导油气能力明显强于第一条伴生裂缝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第二条伴生裂缝通道输导油气能力从沙四上亚段(即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余类推)至沙三中亚段增强,从沙三中亚段至沙三上亚段减弱,而第一条伴生裂缝通道输导油气能力从沙四上亚段至沙三中亚段增强较慢,从沙三中亚段至沙三上亚段输导油气能力增强较快.F8断裂第1、2条凸面脊通道输导油气能力明显较第3、4条凸面脊通道输导油气能力要强,第1条凸面脊通道输导油气能力从沙三下亚段至沙三中亚段明显减弱,但从沙三中亚段至沙三上亚段变化不大,第2条凸面脊通道输导油气能力从沙四上亚段至沙三中亚段增强,从沙三中亚段至沙二段减弱,从沙二段至馆陶组快速增强;第3条凸面脊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由沙四上亚段至沙三下亚段变化不大,从沙三下亚段至沙三上亚段快速增大,从沙三上亚段至沙二段变化不大,从沙二段至馆陶组快速减小.第4条凸面脊通道疏导油气能力从沙三下亚段至沙三上亚段快速增加,从沙三上亚段至沙二段快速减小,从沙二段至馆陶组减小缓慢.F8断裂活动期伴生裂缝通道输导油气能力对成藏的贡献无论是在平面上还是在剖面上均大于停止活动后凸面脊通道输导油气能力对成藏的贡献.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输导油气能力成藏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