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中下游构造带成因与燕山期的大洋俯冲

    杨文采
    1619-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扬子克拉通内部的长江中下游构造带是一个特别的岩石圈构造带,它的成因一直是个谜.前人认为这与晚侏罗世伊佐奈琦洋向亚欧大陆的俯冲有关,但是为什么伊佐奈琦洋俯冲只在长江中下游构造带局部形成深入内陆的铁铜和多金属成矿带?为了解这个问题,必须从华南地区的地球物理数据来分析研究区的岩石圈和软流圈的属性特征,并进行类似构造的全球对比.根据地球物理调查结果可知,长江中下游构造带的地壳主要体现地堑的特征;岩石圈呈现低S波速与高密度,此类浅地幔动力学构造系统与洋中脊向大陆的俯冲模式接近.根据太平洋区域侏罗纪—白垩纪大洋磁异常条带与古地磁研究可以推测,长江中下游构造带与铁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形成原因,应该是伊佐奈琦洋的洋中脊与洋脊三叉连向下扬子克拉通地幔的俯冲.当然,证明这个推测还需要更多的调查数据.

    地球动力学扬子克拉通长江中下游构造带地震波速与密度洋中脊俯冲

    松辽盆地开鲁凹陷构造特征及其有利区预测——基于重力异常资料

    袁禹涵张金功袁炳强薛健...
    1628-1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鲁凹陷位于松辽盆地西南部,油气前景优良,但研究程度较低.前人主要针对凹陷内次级构造单元进行研究,而对凹陷整体构造和基底特征缺乏研究.为了研究凹陷构造特征,预测油气有利区,笔者等基于重力资料,综合地质、地震等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推测了该区的断裂构造;应用Parker法和相关分析法计算了盆地的基底深度;并对凹陷进行了次级构造单元划分及油气有利区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开鲁凹陷重力场特征宏观上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重力高和重力低呈条带状相间分布;反映了凹陷内突起与断陷亦由西北向东南相间分布.凹陷内断裂发育,其边界主要受近SN向、EW向及两组NE向断裂控制.开鲁凹陷可进一步划分为8个次级构造单元,各次级构造单元之间以断裂为界.凹陷内新生界、中生界白垩系、侏罗系发育.开鲁凹陷西部清河—苇莲苏断陷带内的平安地断阶,东部茫汉断陷中的茫汉南西缓坡带,南部奈曼旗断陷等区域,油气地质条件良好,为油气有利区.

    重力异常断裂构造基底特征油气有利区开鲁凹陷松辽盆地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新生代热史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孙崇波李敏同李俊周洪兵...
    1639-1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等通过对哀牢山 红河剪切带5件砂岩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分析,获得测试分析样品的表观年龄,对所有样品利用模拟退火法进行了热史模拟,取得其热演化史;得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在新生代发生了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其经历了 2次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分别发生在37~14 Ma和5.1~0 Ma,平均冷却速率分别为3.98℃/Ma和11.15℃/Ma;在发生快速冷却的时间上,存在自东向西逐渐变晚的趋势,说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在新生代可能为自东向西的幕式隆升.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构造隆升砂岩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历史模拟

    云南莲峰、昭通—鲁甸断裂带面积—高程积分的构造地貌研究

    秦川李敬波郑立龙白赟...
    1649-1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等基于ASTER GDEM数据,提取莲峰、昭通—鲁甸断裂带集水区,计算该区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值,并结合野外剖面特征、历史地震、断裂构造特征及活动特征等,初步探讨了莲峰、昭通—鲁甸断裂带的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得到以下几点认识:①研究区除鲁甸盆地外,大部分地区的地貌发育阶段为壮年期;②研究区面积—高程积分值(HI)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岩性的抗侵蚀性和水系侵蚀发挥局部或次要作用;③面积—高程积分值(HI)对研究区不同构造抬升强度地区的响应方式不同:构造强烈抬升区,HI值反映了集水流域受到强烈的构造抬升和侵蚀的共同作用;构造抬升减弱区,HI值反映了缓慢的构造隆升和沉积作用的共同结果.

    鲁甸地震莲峰断裂昭通—鲁甸断裂包谷垴—小河断裂构造地貌面积—高程积分

    三维成像揭示的青藏高原地壳流体层分布

    刘晓宇杨文采陈召曦瞿辰...
    1661-1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三维地球物理成像技术可以揭示陆域地壳的流体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分辨率的地震波速度三维图像是揭示高原地壳流体层分布的主要方法.从取得的三维波速、密度和电阻率图象可见,低波速、低密度和低电阻率异常指示了地壳流体层的位置和范围.同时,高波速高密度异常也揭示上方发育的屏蔽盖层.据此,划分出高原地壳的多个流体发育层的分布范围.根据地壳高分辨率地震层析成像的结果还发现,青藏高原地壳流体发育层分布,与其下面的软流圈上涌有密切关联.

    青藏高原三维地震波速成像密度和电阻率成像地壳流体层流体上涌

    富碱斑岩成因与Cu—Mo—Au矿床成矿作用——以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为例

    杨航王蝶吴鹏王峰...
    1669-1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富碱斑岩因其产出构造环境独特、岩石类型特殊,并常与铜多金属矿床密切相关,而受到广泛关注.笔者等在回顾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岩浆性质和岩浆源区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探讨了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富碱岩浆成矿作用及成岩成矿机制.系统的矿床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①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内成岩成矿作用集中于43~32 Ma,成矿富碱斑岩系始新世—渐新世Ⅰ型钾玄质花岗斑岩,是印—亚大陆后碰撞背景下大陆内部大型走滑和伸展等动力过程诱导的岩浆活动产物,金沙江和哀牢山—红河断裂的差异走滑运动可能控制了成矿带差异性成岩成矿事件;②成矿带北段以Cu-Mo为主的成矿富碱斑岩源自新元古代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且源区有富集地幔和亏损地幔物质的加入,而南段以Cu-Au或Cu(—Mo—Au)为主的成矿富碱斑岩源自具有不同程度富集地幔物质加入的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③带内以Cu为主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中成矿富碱斑岩的氧逸度(△FMQ)与矿床规模具有正相关性.除受氧逸度控制外,源区高K20含量有利于斑岩—矽卡岩型Au矿床的形成.该研究对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乃至同类矿床研究和找矿勘查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富碱斑岩岩石成因Cu-Mo—Au矿床岩浆性质岩浆源区金沙江—红河成矿带

    西藏谢通门雄村地区洞嘎金矿赋矿凝灰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何青解鸿儒郎兴海王旭辉...
    1694-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谢通门县雄村地区洞嘎金矿作为南拉萨地体较早发现的独立金矿,其成矿作用研究较为薄弱.笔者等以洞嘎金矿赋矿凝灰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特征研究,探讨洞嘎金矿赋矿凝灰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揭示凝灰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凝灰岩结晶年龄为185.1±1.9 Ma(MSWD=0.48),成岩时代为早侏罗世;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K,O/Na2O值(2.91~12.3)较高,属于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Ba)和轻稀土元素(LREEs),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等)和重稀土元素(HREEs).结合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认为凝灰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洋壳北向俯冲相关的大洋岛弧环境.另外,凝灰岩以Nb/Ta值为14.0~17.8、La/Nb平均值<2.50、Zr/Ba平均值为0.31为特征,具有较高的正的εHf(t)(+8.05~+14.2),暗示凝灰岩岩浆源区为受到新特提斯俯冲洋壳释放的流体交代的亏损软流圈地幔楔;岩浆上升侵位的过程中未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主要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结晶分异.洞嘎金矿赋矿凝灰岩中的裂隙构造不仅为洞嘎金矿的含矿热液运移提供了空间,而且也为矿质的沉淀提供了场所;同时,凝灰岩也起到了盖层作用,保护矿床形成后免受剥蚀作用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洞嘎金矿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大洋岛弧环境,是斑岩型铜金矿床外侧的热液脉型金矿体.

    凝灰岩新特提斯洋雄村洞嘎金矿西藏

    首届人类世科学大会在西安成功举办

    人类世研究分会
    1718页

    滇西北红牛—红山铜矿床斑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特征

    周杰虎陶兴雄刘学龙李守奎...
    1719-1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滇西北格咱铜多金属矿集区是西南三江特提斯构造域重要的Cu—Mo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燕山期伴随着构造—岩浆—热液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斑岩—矽卡岩型Cu(Mo)多金属矿床.其中红牛—红山铜矿床是区内代表性矿床.笔者等在系统的野外工作基础上对红牛—红山铜矿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复式岩体进行了 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斑岩富硅(SiO2=59.19%~72.20%)、富碱(K2O+Na2O=6.65%~12.33%),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ΣREE=163×10-6~588×10-6,平均值为 272× 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高(LREE/HREE=17.2~31.7),负铕异常(δEu=0.64~0.84),相对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相对亏损Nb、Ti、Ta、P等高场强元素(HFSE),为一套准铝质—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高分异Ⅰ型花岗岩,有向A型花岗岩演化趋势,具高锶低钇特征.3件花岗斑岩样品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 80.11±0.63 Ma、76.59±0.53 Ma、76.49+0.63 Ma,2 件石英二长斑岩锆石 LA-ICP-MS U-Pb 年龄为 77.27± 0.70 Ma、76.99±0.75 Ma,均属于燕山晚期.锆石εHf(t)值为-10.3~-4.6,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277~1.582 Ga,峰值为1.35~1.40 Ga,揭示了红牛 红山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源于中元古代地壳基底的深熔作用.综合认为红牛—红山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的形成与早期形成的印支期格咱岛弧加厚地壳部分熔融密切相关.

    红牛—红山铜矿格咱岛弧西南三江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

    豫西崤山白石崖岩株的深部过程——锆石年龄谱和稀土元素证据

    梁涛卢仁
    1741-1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崤山北部早白垩世侵入岩的简单年龄结果中包含了复杂地质信息,6个岩株的侵位年龄集中于~130 Ma和~145 Ma两期,复杂的单颗粒锆石年龄谱为反演区域构造背景提供了新途径.白石崖岩株锆石的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特征不仅对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深部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为建立崤山北部燕山期侵入岩的精细的年代学框架和整合的成因模型提供新限定.白石崖岩株定年样品BSY03为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3次LA-ICP-MS锆石U-Pb测试中分析了 77个测点,其中73个有效测点的年龄值分成~132 Ma(15个)、~145 Ma(49个)和~158 Ma(9个)3个年龄组,形成了锆石年龄谱,最晚一组加权平均年龄132.1±1.0 Ma为白石崖岩株的形成时代.3组年龄锆石均显示了轻稀土亏损和重稀土富集的特征,整体为Ce正异常及Pr、Nd负异常,~145 Ma和~158 Ma两组锆石的稀土总量分别为 694× 10-6~2213× 10-6(平均值 1309× 10-6)和 950× 10-6~1849× 10-6(平均值 1360× 10-6),~132 Ma组锆石的稀土总量变化范围介于429×10-6~2210×10-6,平均值为1495×10-6.3组锆石总体的形成温度为539~748℃;~158 Ma组锆石的温度较高,为601~748℃(平均值662℃);~145 Ma组和~132 Ma组锆石的温度分别介于539~717℃(平均值629℃)和553~701℃(平均值633℃).锆石测点的Er、Yb、Lu和Y含量随年龄由早及晚的整体变化趋势均为升高,~132 Ma和~145 Ma组锆石的Ce4+/Ce3+值分别介于13.2~121(平均值69.7)和27.6~107(平均值70.3),~158 Ma组锆石的Ce4+/Ce3+值介于3.53~81.4,其由早及晚的整体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白石崖岩株的形成受控于崤山北部岩石圈拆沉作用,深部岩浆/流体因此得以释放,促成上部处于未完全固结晶粥状态的岩浆/流体库发生混合再活化作用,重获上侵能力的岩浆/流体卷携多期锆石(如~158 Ma和~145 Ma的锆石)在浅部构造有利部位固结成岩,并晶出~132 Ma锆石.

    白石崖锆石U-Pb年龄谱锆石稀土元素岩浆/流体混合岩石圈拆沉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