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的陆相记录:现状与展望

    罗星宇王平罗才蓉吕苗...
    1899-1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PETM)是发生在古新世与始新世界线附近的一次全球快速增温事件.研究显示,PETM期间全球大气CO2浓度增加,温度上升,陆地水循环加强,在陆地和海洋中产生了一系列生物—环境响应.目前,PETM研究主要集中在海相地层中,而针对陆相地层的相关报道并不多见.陆相沉积速率较快,沉积地层厚度大,并且保存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植物孢粉,也适合开展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本文对北美、欧洲西部和我国典型陆相盆地的PETM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综述,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ETM期间陆相地层中的碳同位素偏移过程可以分为快速负偏、保持低值和缓慢恢复三个阶段.陆地植物和哺乳动物在PETM期间并未经历大规模灭绝,反而通过进化、扩散和局部灭绝适应了快速变化的环境.基于最新的研究方法,包括碳酸盐岩U-Pb定年、汞同位素以及团簇同位素,对我国未来的PETM陆相记录研究提出了展望.

    极热事件PETM陆相记录碳同位素气候效应生态效应

    钦杭成矿带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社区发现结果分析

    贺炬翔张前龙许娅婷刘永强...
    1919-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钦杭(钦州—杭州)成矿带位于扬子和华夏古陆间的巨型构造带之间,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对探讨华南地区构造和区域成矿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对今后矿产勘查、找矿预测有重要的指导价值.CiteSpace可以有效识别科学文献图数据的社区和社区结构,生产关键词时间线图谱,挖掘热点现象等.本研究以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2009~2022的钦杭成矿带论文文献为样本,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信息挖掘.结果显示,从2010年以来,与钦杭带有关的研究维持10年之久,近年来受中国矿产勘查政策调整影响,热度有所下降.发文学者形成了几个的相关性较强关系网络,他们构成了钦杭成矿带研究密切合作的社区(团队).发文机构主要以"大学与研究所"模式为主.关键词的频率、中心性和突现性的分析显示,成矿带找矿、成矿带地质特征、大数据找矿是近年来钦杭带研究热点.

    Citespace知识图谱图形数据社区发现可视化地质大数据钦杭成矿带

    北山地区古元古界北山岩群中长英质脉内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付燕刚陆桂福马德清王振亮...
    1928-1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熔作用是大陆地壳分异、元素迁移富集的重要地质过程.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北山地区,笔者等对前寒武系北山岩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岩群普遍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及深熔作用,长英质浅色脉体分布广泛,却鲜有文献报道.绵山地区出露的古元古代北山岩群斜长角闪岩及相关的长英质浅色脉体的野外地质特征、相互关系共同指示了北山岩群变质地层经历了部分熔融,熔体在原地分凝聚积.锆石LA-ICP-MS U-Pb测定结果表明,顺北山岩群变质地层片理产出的长英质浅色脉体锆石n(206Pb)/n(238U)加权平均年龄约为370 Ma,表明深熔作用发生时间为晚泥盆世;一测点的n(207Pb)/n(206Pb)年龄为1623±12 Ma,与前人报道的北山岩群测年结果高度相近,虽此年龄值不足为证,但结合产出特征,可能指示长英质浅色脉体的源岩为北山岩群.此外,北山岩群中深熔作用普遍发育,露头可见大量的石榴子石、电气石、云母类矿物,指示区内部分稀有元素成矿潜力巨大.

    深熔作用北山岩群长英质脉体稀有金属成矿北山地区

    基于红外光谱技术的区域矿物格架及地层划分研究——以北羌塘盆地玛曲地区侏罗统雀莫错组为例

    葛天助安仰生宋利强刘晓...
    1939-1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岩芯中的矿物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对地层划分等地质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等利用红外光谱反射技术对北羌塘盆地玛曲地区内QZ16井雀莫错组岩芯进行矿物的定性—半定量识别研究,分析其矿物组合特征和岩性对应关系,最后结合层序地层学等结果,通过多种矿物的相对含量曲线对侏罗系雀莫错组地层开展精细划分.结果显示红外光谱反射技术能够识别矿物种类及获得其相对含量信息,对岩性识别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石英、石膏、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的相对含量值具有明显的三段式结构,与雀莫错组的雀一段、雀二段、雀三段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且根据测试结果将雀莫错组的三段进一步划分成雀一段:雀一1、雀一2、雀一3.雀二段:雀二1、雀二2.雀三段:雀三1、雀三2、雀三3,共计8个小层.并进一步识别出对应的沉积亚相特征,由下至上依次为冲洪积—河道沉积—河漫滩—咸化潟湖—淡化潟湖—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本次测试结果表明,红外光谱技术在大批量、大尺度岩芯扫描及地层精细划分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为后续区域地质的沉积体系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北羌塘盆地红外光谱雀莫错组矿物分析地层划分

    过渡型流体转换对洪水型重力流沉积研究的启示及地质意义

    窦鲁星张昌民张莉毕小龙...
    1952-1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洪水型重力流是重力流沉积学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认为洪水型重力流具有紊流支撑的流体性质,对于其流体性质转化及其沉积记录的识别不够深入.近年研究揭示重力流沉积过程中可形成多种过渡型流体,具有特殊流体转换机制和沉积特征.通过调研国内外最新文献,系统介绍了过渡型流体基本特征、沉积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对洪水型重力流沉积研究的启示及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在少量黏土矿物影响下,沉积物重力流流体的性质即可由紊流向层流转化,形成特殊的过渡型流体.转化过程主要取决于黏土矿物含量和类型控制的流体内聚力和流速控制的紊流应力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渡型流体可以产生大型流水沙纹(large current ripple)、砂质纹层—泥质纹层间互形成的低幅度沙波(low amplitude bed wave)等独特的底床类型.尽管实验研究揭示了过渡型流体可能形成的沉积底床特征,针对洪水型重力流沉积记录中过渡型流体的解释仍十分缺乏,尤其是过渡型流体转换机制及其沉积响应仍亟待深入探索.过渡型流体的沉积底形是研究洪水型重力流沉积动力机制的重要载体,可为深入理解洪水型重力流沉积过程提供新视角,同时可能具有更广泛的沉积学研究意义.

    洪水型重力流过渡型流体沉积底床沉积记录流体转换

    基于改进原型网络的小样本古生物化石识别研究

    陈杰何月顺熊凌龙钟海龙...
    1967-1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古生物化石鉴定方法多依赖于古生物学家的经验知识,现有的人工智能识别方法需要大量的化石训练样本才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率.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少量化石图像样本情况下准确识别化石,笔者等尝试使用残差网络和注意力模块相结合的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小样本的化石鉴定.首先以残差网络作为模型的特征提取模块,并在残差网络的残差块中嵌入CBAM卷积注意力模块,提高模型对于化石纹理特征的关注,以提取更为全面的深层次化石图像特征,再使用小样本度量学习中的原型网络对提取特征进行原型计算,最后通过多轮次迭代训练得出最佳的化石判别模型.使用本文方法与5种经典的小样本学习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识别准确率最高,在样本数量为1和5的情况下,准确率达到了 86.32%和 94.21%,对稀缺样本下的化石识别具有更显著的优势.

    古生物化石识别小样本学习原型网络卷积注意力机制残差网络

    基于规则网格的复杂断层网络处理与建模

    牛露佳王双威曾义文朱晨媛...
    1980-1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断层建模是三维地质结构建模中的主要过程之一.断层面建模过程中需要根据断层间的空间接触或者切割关系进行几何曲面的裁剪,目前方法利用三角网求交算法进行曲面裁剪,但是该算法处理复杂断层面切割关系时往往不稳定.笔者等提出了基于规则网格的复杂断层网络处理与自动化建模的方法和流程,详细讨论了基于网格化的断层网络模型形式化理论表达、建模流程中的断层网络空间关系构建以及相交裁剪处理算法等核心步骤.利用测试数据和煤矿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数据进行了验证,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处理多条互相切割、主辅关系复杂的断层网络,具有较好的算法稳定性;与SKUA—GOCAD断层建模方法对比,能够减少交互过程,提高断层建模的自动化程度.

    断层网络空间关系规则网格曲面裁剪断层建模

    贵州涟江惠水段河流阶地特征与地貌演化研究

    安妮蒋玺钱焕陈文奇...
    1991-20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涟江惠水段级次清晰的四级阶地是流域地貌阶段性演化的直观记录.笔者等利用差分GPS测量法精确厘定了涟江阶地的级序和高程,结合剖面观测发现从上游到下游,涟江惠水段阶地标高和级差逐渐降低,地貌面整体呈"收拢"趋势;阶地沉积物呈现砾石层厚度变小,砾石含量降低、砾径减小,砂质沉积占比增大趋势;阶地类型从基座阶地为主向堆积阶地为主演变.光释光(OSL)测年显示,T1阶地埋藏年龄31.2±2.0 ka BP到14.7± 1.3 ka BP,T2阶地122.4±8.5 ka BP到66.9±3.8 ka BP,阶地年龄与贵州高原其他流域十分相近,具有同步演化特征.结合阶地时代和发育特征,认为贵州高原河流阶地是构造运动的产物.涟江四级阶地记录了在更新世以来四次构造抬升背景下,流域经过多期自北向南"削高补低"的地貌改造,逐步由构造洼地演变为山间盆地的地貌过程.

    河流阶地惠水盆地OSL测年差分GPS沉积特征

    中国1950年代初地质科学发展的历史研究——李四光致章鸿钊书札整理

    马翠凤王鑫卢小莉张孟伯...
    2003-2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章鸿钊、李四光二位大师,都是中国地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新中国建立初期,为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李四光为代表的老一辈地质人,推动了新中国地质事业的艰难起步.本文收录了这一时期李四光致章鸿钊的六通书札,略做考释,个别书札附有章鸿钊回函,其中一则为其回函时所书写的底稿/草稿,更为难得.内容主要涉及建国初期地质机构设置等,可为此一时期研究提供一手珍贵历史资料.

    李四光章鸿钊书札研究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工作诚信单位(第二批)正式向社会公布

    董常颖
    2015-20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