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豫西钼矿集区地表水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潘飞飞陈丹利白何领刘冠男...
    1833-1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豫西钼矿集区内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向周围环境释放大量的重金属,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尚不明晰.于2019年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2月)对矿集区内5条河流进行地表水采集,调查地表水重金属(Mo、Cd、Hg、As、Cr、Cu、Pb、Zn)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用健康风险模型评价地表水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丰水期地表水主要污染元素为Mo、Zn和Cd,而枯水期地表水主要污染元素为Mo、Hg和Cd,大多数点位地表水符合Ⅱ类标准.地表水中的Mo主要来源于钼矿;Pb和Zn主要来源于钼矿和铅锌矿;Cd主要源于金矿和铅锌矿;Hg主要源于金矿.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重金属通过饮用水途径所致的总个人年健康风险均低于美国环保署(US 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除丰水期成人总个人年健康风险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外,丰水期儿童、枯水期成人和儿童高于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研究的结果可为钼矿集区地表水污染防治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钼矿集区地表水重金属水质评价健康风险评价

    琼北玄武岩建造区域岩石—土壤体系化学元素垂向分布规律

    付燕刚蔡永文马生明唐世新...
    1844-1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来,岩石—土壤是一个密切联系的体系,是地球系统科学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部分.为调查研究地质建造单元岩石—土壤体系(简称:岩土体系)中的物质组成演化特征,必须选择原地风化的残积物出露区域来完成土壤垂向剖面采样.笔者等以海南岛区域生态地质背景调查项目的资料数据为基础,科学阐述了残积物剖面的确定方法,并依据琼北玄武岩垂向剖面地球化学数据,总结出如下结论:垂向剖面SiO2含量呈现出土壤表层A层和岩石的高,土壤B、C层含量低的"凹"字型特征,与Al2O3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凸"字型),两个代表性组分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其他组分根据其亲和性,与该两种组分协同变化,部分受表层活动影响较大的元素,例如有机质、Ⅰ等微量元素,则不具有该规律,土壤表层(A、B层)与深层(C层)、岩石中差别通常较大.

    地球系统科学岩土体系残积物土壤垂向剖面琼北玄武岩

    干旱绿洲区包气带土壤盐分分布特征及运移机制——以新疆焉耆盆地为例

    陈振宇赵禹白金赵寒森...
    1857-1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了解包气带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特征及垂向运移机制对科学防治土壤盐渍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细化采集新疆焉耆盆地2m深度剖面土壤,测定样品机械组成和8种盐分离子含量,计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包气带土壤盐分离子垂向分布特征,对包气带土壤质地与水盐运移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博湖剖面包气带土壤主要为非盐渍土,土壤盐分主要受开都河下游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和矿化度控制,阴阳离子比值约为2∶5,盐分类型主要为Ca2+—HCO32-和Na+—SO42-型;焉耆剖面包气带土壤普遍为重度盐渍土,土壤盐分受到开都河下游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和自身包气带盐分的综合影响,阴阳离子比值约为1∶2,盐分类型主要为Ca2+—SO42-型和Na+—Cl-型.土壤分形维数和黏粒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显著负相关,包气带土壤盐分与分形维数间相关性不明显,主要受到土壤粒径组成及其所处深度等综合作用的影响.博湖包气带土壤质地由表层至深部逐渐变粗,盐分含量呈现出在0~80 cm深度的表层和125~200 cm的底部波动大,80~125 cm稳定的变化趋势,盐分离子主要聚集在约30 cm深度粉质黏壤土与粉质黏土层的交界处.土壤盐分运移大致可划分为交互作用段(0~80 cm)、平衡段(80~125 cm)和地下水扰动段(125~200 cm)3个部分,蒸发作用影响深度约80 cm.焉耆包气带土壤质地由表层至深部逐渐变细,随深度的增加,盐分含量和波动程度均逐渐减小,盐分离子主要聚集在0~10 cm表土层.盐分运移大致可划分为盐分离子上升段(0~120 cm)和平衡段(120~200 cm)两个部分,蒸发作用影响深度约为120 cm.上细下粗型的包气带土壤质地组成是抑制土壤盐渍化较为理想的分布模式,对于焉耆剖面类型可先采取灌溉压盐,然后进行约40 cm深度的翻耕,博湖剖面类型可直接采取50 cm左右深度的深耕,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盐渍化的发生.

    包气带土壤质地盐分离子分形维数运移机制焉耆盆地

    面向井周高陡构造的VSP地震干涉成像方法研究

    燕新跃谷丙洛孙志广张永杰...
    1873-1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复杂高陡构造区越来越成为当今油气勘探的重点,现有成像方法无法满足井周高陡构造的成像需求.针对井中高陡构造,地震干涉法基于源检互易定理,对不同检波点处VSP资料进行相关/褶积处理,重构虚拟震源数据,得到以某一检波点为虚拟震源,另一检波点处接收到的虚拟SWP地震记录.根据地震干涉原理,将VSP资料的不同波场成分进行分离,并对不同波场成分进行数学运算来生成干涉道集.通过地震干涉法能够使虚拟观测系统更靠近目标区域,提高对高陡界面的成像分辨率,实现面向井周高陡构造的高精度成像.笔者等先是对地震干涉原理进行理论推导,基于扰动理论对VSP干涉道集的波场成分进行分析,验证了不同波场成分在地震干涉中的作用及虚假同相轴产生原因.引入窗函数滤波器,对远离虚拟源和虚拟检波器的记录进行衰减,压制干涉过程中生成的虚假同相轴.最后利用干涉成像条件对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成像,并用盐丘模型进行数值试算,得到其高精度成像结果.

    高陡构造地震干涉上下行波分离扰动理论

    岩性扫描测井解释评价方法及其地质应用

    苏洋赖锦赵飞别康...
    1884-1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新兴的测井仪器,岩性扫描测井(LithoScanner)通过获取地层元素含量,进一步获得地层矿物含量,帮助地质学家解决复杂岩性识别等地质学难题.为了充分推广其在地质学领域的应用,笔者等对岩性扫描测井的原理和解释处理流程进行梳理,并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LithoScanner测井可直接获取地层岩性特征,帮助识别地层界面,并实现页岩等复杂岩性、岩相的准确识别.而脆性矿物含量、有机碳含量等也可被LithoScanner测井准确获取,从而计算地层中的脆性指数和有机碳的含量.LithoScanner测井可以探测黄铁矿、煤层等特殊矿物组分,因此可以辅助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解释评价.最后指出LithoScanner测井与相应的岩芯和实验数据进行比对,提高LithoScanner测井的可靠性.研究有助于将LithoScanner测井中蕴含的大量地质信息进行挖掘与解读,并消除该资料应用中的一些误区,从而推广LithoScanner测井应用领域.

    岩性扫描测井地质解释评价复杂岩性岩相识别脆性指数TOC成岩作用核磁共振测井

    被动源地震干涉成像技术在煤田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张鑫孙文斌章强新韩建光...
    1899-19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干涉方法能够从背景或环境噪声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应用于地下地质构造成像.通过对煤田采空区产生的被动源地震信号进行干涉成像可以定位出采空区的范围.笔者等基于被动源干涉成像原理,采用被动源地震干涉方法进行震源定位研究.通过对不同界面数值模型进行被动源干涉成像测试,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而且测试结果表明被动源干涉成像横向分辨率高于纵向分辨率,不同的偏移速度对纵向位置影响较大,但对横向位置定位几乎没有影响.最后将其应用于实际煤田的采空区定位,成像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笔者等提出的被动源地震干涉成像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在实际煤田采空区探测应用中实用性.

    被动源干涉成像采空区煤田

    中国地质学会公布2024年度创新基地名单

    张敏敏
    1906,2023页

    地球化学研究的危机与机遇

    张旗原杰
    1907-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球化学是当今地球科学各领域中最热门的学科,其在Sience Citation Index(SCI)统计源期刊上的文章最多,原因之一是地球化学研究有很好的仪器设备,可以出很好的数据,可以发表很漂亮的文章,地球化学研究水平也因此而水涨船高,并导致其他许多学科纷纷向地球化学靠拢,这是好事,但同时也孕育了地球化学的危机.危机主要表现为:丢掉了基础、丢掉了前提、超越了范围、简单化和地球化学的滥用等问题.个别地球化学研究盲目扩大研究范围,企图代替构造地质学、地质学、岩石学等的研究,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让不同质的物质进行对比,思维固定化,使研究变得死板,得出的结果必然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笔者等批评了地球化学研究中重数据轻野外和忽视地质基础的倾向.笔者等指出,将地球化学标志与其解释捆绑在一起的思维方式是不合适的;局部地区研究得出的结果不能推出具有全局性意义的结论.而关于太古宙的研究以及板块构造起源的研究,笔者等认为,光有地球化学数据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太古宙野外地质研究的证据.文中最后指出,地球化学研究出现危机,危机孕育机会,机会导致发展.地球化学应当回归正途,引入大数据研究,加强数理化基础,推动地球化学研究进入新范式,带动地球科学跨越式发展.

    地球化学危机机遇太古宙地质构造

    非岩浆后生热液矿床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现状综述

    李风豪韩润生张艳刘飞...
    1927-1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是矿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聚焦非岩浆后生热液矿床成矿系统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成果,从构造对流体作用、流体对构造作用两个方面,总结了构造活动与流体作用同步进行且相互影响的机制.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认为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要从时间、空间、物质方面的耦合关系阐明构造与流体成矿作用过程及其"矿源—输运—聚集"过程,揭示构造活动与流体成矿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发展趋势.该研究对丰富热液矿床成因理论研究和成矿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非岩浆后生热液矿床构造对流体作用流体对构造作用构造变形

    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玢佳文宝萍李文鹏郭海朋...
    1949-1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面沉降是威胁平原和盆地区城市地质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笔者等在总结国内外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价基本流程的基础上,从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4个方面梳理了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指出当前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的内涵尚未形成共识;评价方法以经验驱动的定性评价为主,数据驱动、机制驱动的半定量—定量评价有待加强;对动态风险评价的关注极少.针对地面沉降灾害特点,明确了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的内涵;提出了结合驱动因素和承灾体变化进行动态风险评价的理念;考虑依据风险评价内容选择评价途径,如危险性评价考虑机制驱动与数据驱动相结合,易损性评价将承灾体属性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集合以上两类评价结果实现地面沉降动态风险评价.

    地面沉降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动态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