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

    王根贤陈必河郑正福周超...
    1557-1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后缘是上陆棚相,北西前缘是下陆棚相,陆屑都由南东湘中南褶皱山地提供.至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发生巨变:龙马溪组顶部Coronograptus cyphus笔石带末即大约440. 8±1. 2 Ma时,发生华夏洋壳板块向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华夏洋壳板块周家溪组本身褶皱造山为华夏褶皱山地,华夏洋壳板块洋盆关闭.同时华夏洋壳板块以A型俯冲形式下插到扬子陆壳板块之下,并使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崛起形成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后者将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牵引、挠曲和凹陷成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小河坝组是该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盖层,陆屑都由南东的雪峰造山带提供.该弧后前陆盆地沉积了三角洲相—滨海相的小河坝组,向北东、北西和南西方向相变为台地相石牛栏组,再向北西陕南紫阳相变为盆地相斑鸠关组.小河坝组两次采集的重砂样均出现蓝闪石,它是蓝闪石片岩标志矿物,蓝闪石片岩是确认加里东期华夏洋壳板块与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及形成雪峰造山带的判别标志.

    板块构造加里东期板块俯冲碰撞华夏褶皱山地雪峰造山带弧后前陆盆地华南洋生物地层岩相古地理志留纪兰多弗里世湖南

    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新近纪孢粉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张益铭黄雷宋世骏陈琰...
    1586-1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高原隆升以及全球气候影响,新近纪盆地内古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对新近纪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孢粉特征进行分析,恢复盆地植被类型和环境演化过程,进而探讨高原构造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对盆地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一里坪凹陷新近纪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繁盛,被子植物较为常见,旱生植物发育为主要特征.孢粉特征指示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整体新近纪属于半干旱—干旱气候,古环境演化受青藏高原隆升强度以及全球气候影响显著:下油砂山组环境为亚热带森林,上油砂山组环境为温带森林—草原,狮子沟组环境转变为寒温带草原—半荒漠.该时期环境背景,不利于一里坪凹陷在新近纪发育大规模优质烃源岩.

    一里坪凹陷柴达木盆地新近纪古环境烃源岩

    黄河郑州—济南段河型变化特征及其与隐伏断层活动的关系

    王晶李德文马保起魏显虎...
    1605-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厚层松散堆积区(盆地或平原等)发震断层多以隐伏活动为主要特征,基于上断点的传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通常难以约束断层最新活动性质和时代.利用冲积河流对地表形变的敏感性评估断层活动性,是极具潜力的隐伏活动断层研究方向.本文基于TM/ETM遥感影像,对小浪底水库建设前后(1990~2013年)郑州—济南段黄河水域多期次几何特征进行提取和分段,共获取6个时期河道中心线弯曲度和5个时段河道面积重叠率的沿程变化信息.与区域资料对比的结果表明,弯曲度异常高值段在空间分布上除个别临近运河穿越处外,主要与穿黄或临黄隐伏断层相对应;在综合分析各种潜在因素后,认为与相关隐伏断层活动引起的地表形变有关.多时段重叠率均值整体上顺流增大(趋于稳定),局部异常低值(不稳定)指示加积段落,在空间上与弯曲度分析指示的构造变形信息一致.本研究表明相关指标多期均值能较好地反映局部因素引起的河型异常,为认识和评价相关穿黄、临黄断层(新乡—商丘断裂、黄河断裂、聊城—兰考断裂、曹县断裂、巨野断裂及郑州—开封断裂)的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提供了独立的解释和评价依据,可为利用河型异常特征分析同类地区隐伏断层活动性和河段稳定性提供技术支撑.

    活动构造隐伏断层河型异常地震危险性河流弯曲度

    滇中地区因民角砾岩类型、特征及找矿意义

    刘军平宛胜戴启田素梅...
    1619-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滇中地区"因民角砾岩"的成因及归属问题目前暂无定论.笔者通过对东川—易门地区前人所划的因民组"因民角砾岩"进行1 ∶ 50000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根据其成因及时代划分为复成分砾岩、冰碛砾岩、滑塌角砾岩、隐爆角砾岩和构造角砾岩.对"因民角砾岩"成因及时代的研究,特别是"冰碛砾岩、复成分砾岩"的提出,对于解决滇中早前寒武纪地层层序、时代归属、构造格架、大地构造位置及大区域地层对比,探讨滇中元古宙地史演化、古环境研究以及指导找矿都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因民角砾岩冰碛砾岩复成分砾岩因民组滇中地区

    玄武岩柱状节理六边形结构形成机制探讨

    周思耘吴晨
    1629-1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玄武岩柱状节理往往呈现完美的六边形石柱,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好奇,但是对于其形成机理尚无合理的解释.本文通过对冷却过程中的玄武岩进行受力分析,提出当岩石(浆)冷凝收缩的凝聚力达到其抗张强度时,岩石(浆)内部发生潜在破裂和微形变;当潜在破裂面形成后,因岩石的泊松效应,微小潜在破裂面处的应力状态发生重整,形成新的潜在破裂面;当新的潜在破裂面处的剪应力等于岩石抗张强度时,岩石(浆)发生剪切破裂,形成如今所见的柱状节理.根据前人相关岩石实验数据,推算得到玄武岩相应温度下的内摩擦角、黏聚力、抗张强度和泊松比,采用应力莫尔圆方法进行数值计算,获得玄武岩在冷却到800 ℃ 左右时发生破裂,六棱柱形柱状节理开始形成,内角约119. 1°.进一步分析认为,岩石的黏聚力、石英含量等因素可能控制着柱状节理的发育和形状.

    玄武岩柱状节理内摩擦角黏聚力抗张强度剪切破裂泊松比

    孔隙性砂岩中单条变形带与簇状变形带的特征与区别——以远安地堑上白垩统红花套组中变形带为例

    渠芳连承波柴震瀚任冠雄...
    1636-1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隙性砂岩中的变形带研究近年来取得长足进展,但有关单条变形带与簇状变形带如何区分和界定仍是一个较模糊的问题.本文以远安地堑上白垩统红花套组高孔砂岩中发育的剪切增强压实带和压实剪切带为例,对单条及簇状变形带的特征和区别做出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虽然单条变形带的长度、宽度、错断位移、凸起高度等均明显小于簇状变形带,但是不同运动学成因的变形带宏观特征、微观结构不同,因此不能单纯以规模大小区分二者,需要结合带密度将簇状变形带与变形带列、网格构造等相区分,还需要结合其微观结构特征进行准确鉴定.单条及簇状剪切增强压实带特征类似,均不具核心碎裂带,颗粒主要为中等破碎,多表现为多个不连续分布的碎裂核.簇状剪切增强压实带内部的非均质性更强.单条压实剪切带具有核心碎裂带,依剪切力大小不同,其核心碎裂带内颗粒粉碎程度及边缘过渡带宽度不同,常伴随微小剪切缝痕迹.簇状压实剪切带在镜下可清晰识别出不同的核心碎裂带、带间区域及微小剪切缝,可见S—C组构和断续分布的滑动面.单条及簇状变形带的发育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储层的物性并可能会对油气运移和开采产生影响.

    单条变形带簇状变形带核心碎裂带带间区域滑动面

    大兴安岭北段宜里地区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骆念岗高莲凤张璟张振国...
    1649-1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大兴安岭北段宜里地区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旨在查明其成岩时代及岩石成因,并探讨其构造意义.宜里地区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呈半自形—自形,振荡生长环带明显,暗示其岩浆成因.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宜里地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175. 8~174. 5 Ma,为早侏罗世岩浆事件的产物.岩石具有富硅(SiO2=71. 23%~74. 52%)、富碱更富钾( Na2O+K2O=6. 31%~8. 31%,K2O=2. 58%~4. 78%)、贫镁(MgO=0. 43%~1. 50%)、贫钙(CaO=0. 91%~1. 81%)的特征,铝饱和指数( A/CNK=0. 97~1. 16),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和P、Ti等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La/Yb)N=14. 07~50. 34,无明显Eu异常(δEu=0. 88~1. 71).花岗岩熔体的锆石饱和温度(714~745℃)明显低于A型花岗岩(>800℃),显示出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宜里地区二长花岗岩的形成与俯冲形成的上涌热流加热新增生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有关.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构造判别,认为研究区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南向俯冲作用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构造背景大兴安岭

    冀西北宣化晚三叠世中期流纹斑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张树胜谢明忠刘永平任建帅...
    1670-1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冀西北宣化东部地区ZY1井揭露在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中,夹有4层流纹斑岩(浅成侵入),本文测得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6. 5±1. 9 Ma,表明其侵入阶段为晚三叠世中期.本区流纹斑岩不含碱性铁镁矿物,应不属于碱性岩.本区发现的晚三叠世中期流纹斑岩,丰富了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晚三叠世构造体制由碰撞后/造山后伸展向板内伸展转变过程中较少的非碱性岩类及其测年数据,对华北地块印支期活动历史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寻找矿产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冀西北流纹斑岩锆石U-Pb年龄印支运动晚三叠世中期华北克拉通

    纪念李四光先生发现中国东部冰川遗迹100周年暨第二届中国东部冰川学术研讨会在庐山召开

    王照波吴耕云
    1678-1678,1784页

    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地区碎石沟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鲁浩刘欢万鹏薄军委...
    1679-1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碎石沟花岗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木孜塔格地区,是该地区几个主要花岗岩体之一.为了查明该岩体的成因类型、物质来源及形成时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木孜塔格地区的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及东昆仑造山带地球动力学背景,对该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岩石学特征表明,碎石沟花岗岩主要由灰白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组成,在岩体边部可见少量灰白色花岗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具有高硅(SiO2=67. 54 %~71. 56 %)、高碱(Na2O=3. 08%~4. 50%、K2O=3. 05%~4. 20%)、富铝的特点(Al2O3=14. 26%~16. 58%),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含量较高(126. 31×10-6~160. 13×10-6),总体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式配分模式,具有Eu的弱负异常(δEu=0. 68~0. 85);微量元素相对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Hf、Sr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出 I 型花岗岩的特征.本次研究获得碎石沟岩体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08. 0±1. 1 Ma(MSWD=1. 0),属于晚三叠世岩浆活动产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碎石沟花岗岩来源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且在形成过程中存在幔源岩浆底侵及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其构造背景为后碰撞环境.

    I型花岗岩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地质意义东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