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疆卡鲁安硬岩型锂矿床成矿流体性质:来自He—Ar同位素证据

    刘涛田世洪王登红侯可军...
    1697-1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鲁安锂矿床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造山带,是以锂辉石为主要矿石矿物的硬岩型锂矿床.前人对该矿床的岩石成因、成矿机制及构造背景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该矿区内成矿流体的研究仍是空白,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矿床成因的认识.本文通过分析卡鲁安伟晶岩中锂辉石和石英流体包裹体He、Ar同位素组成,对成矿流体进行示踪研究.研究表明,含矿伟晶岩的n(3He) /n(4He) 为0. 25~3. 19 Ra(平均0. 97 Ra),无矿伟晶岩与外围伟晶岩n( 3He) /n( 4He) 为0. 13~5. 32 Ra(平均1. 13 Ra),均介于壳源与幔源He之间.根据成矿流体的壳幔二元混合模式进行计算:含矿伟晶岩中的地幔流体比例为3. 55% ~ 48. 92%,平均值为14. 67%;无矿伟晶岩与外围伟晶岩地幔流体占比为 1. 70% ~ 81. 79%,平均值为 17. 13%.含矿伟晶岩成矿流体的n(40Ar) /n( 36Ar) 为552. 50~13353. 00,n(40Ar∗)相对含量为46. 52% ~ 97. 79%,平均值为87. 25%,大气的Ar贡献平均为12. 75%.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以壳源流体为主,部分幔源流体和改造型饱和大气水的混合流体,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地幔He与大气饱和水改造Ar皆有所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卡鲁安锂矿床成矿流体中幔源物质并非真的来自于地幔物质上侵,更有可能是来源于元古代的不成熟陆壳熔融.新疆卡鲁安锂矿床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作用晚期的后碰撞造山阶段,造山后期的伸展导致含幔源物质的古老地壳与年轻地壳减压熔融,熔融所形成的岩浆流体随后经大气降水改造为成矿流体.

    He—Ar同位素地壳流体幔源物质锂矿新疆卡鲁安

    西藏班戈错水菱镁矿藻类成矿实验及其成因分析

    蒋天明姬连敏程怀德李斌凯...
    1709-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关于天然水菱镁矿的形成认识主要有蒸发沉积成因和生物成因两类.前人在室内成功制备出水菱镁矿矿物,证实了该矿物的无机成因理论,但是实验结晶条件明显高于西藏班戈错的寒冷气候条件和水化学条件,并且班戈错湖水通过自然蒸发结晶也难以形成水菱镁矿矿物,而这一认识与周边阶地上正在形成水菱镁矿的现象相矛盾.因此,自然蒸发沉积可能不是现阶段班戈错水菱镁矿的主要形成过程,而已有研究表明,藻类具备诱导形成碳酸盐矿物的能力,本文利用西藏班戈错Ⅲ湖湖水及其藻类开展室内模拟实验,并与无藻类的湖水自然结晶结果相对照,探讨藻类生命活动与班戈错水菱镁矿的成因联系.研究发现,藻类不仅能够适应高盐度盐水环境(矿化度117. 3 g/L),并且在其光合作用过程中还能显著提高周围水体pH值(最高可达10. 564),诱导并促进球碳镁石在藻类网状节点处结晶沉淀,该矿物进一步脱水即能够形成水菱镁矿矿物;而人为提高班戈错Ⅲ湖湖水Mg2+浓度也仅能结晶形成三水菱镁矿矿物,无球碳镁石或水菱镁矿结晶析出.因此,西藏班戈错水菱镁矿的形成过程与藻类生物成矿作用密切相关,但是有关球碳镁石向水菱镁矿转变的具体条件以及藻类成矿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水菱镁矿班戈错球碳镁石生物成因

    桂北丹池成矿带南段五圩矿田构造变形、控矿特征和找矿预测

    曾广乾梁恩云刘庚寅邹光均...
    1727-1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圩矿田处于桂北丹池成矿带南段,通过矿田尺度地质构造调查与矿床范围控矿构造解析,识别出4期构造应力场和2类控矿构造样式. 4期构造应力场分别为:① NE向挤压(D1),为印支运动的产物,与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即印支地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拼合有关;② NWW—近EW向挤压( D2 ),形成于中侏罗世中晚期的早燕山运动,其动力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或伊泽奈崎板块)对华南板块的俯冲;③ 近SN向挤压( D3 ),发生于晚白垩世早期,其动力学背景可能是古太洋板块或伊泽奈崎板块对华南的N—NNW向俯冲、碰撞;④ 近SN向引张(D4),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的高角度俯冲或板片后撤引发的弧后扩张作用有关.两类控矿构造样式分别是NEE—NE向切层断裂、裂隙控矿和顺层滑动破碎带控矿.切层断裂、裂隙于D4 期的伸展活动控制了雁列式脉状矿体的形成,使得单矿体具向西的侧伏趋势,而矿带则呈现朝东侧伏的规律.似层状矿体受D1 期褶皱虚脱空间和D3 期构造挤压影响,表现出局部膨大、尖灭再现等现象.根据构造控矿规律和控矿构造组合特征,认为Ⅰ号主矿体南南东方向(矿带侧伏方向)是下一步找矿的首选区段;近EW向褶皱、NEE—NE向断裂和NNW—近SN向顺层滑动破碎带的复合部位是重要的找矿方向;NNW—近SN向顺层滑动破碎带具等距性控矿特点,应加强其走向上的追索.

    构造变形控矿特征找矿预测五圩矿田丹池成矿带(南丹—河池成矿带)广西

    风化型钛砂矿地质报告的典型错误分析

    卢建国
    1748-1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从事钛矿投资7年多时间,收集研究过的风化型钛砂矿地质勘查报告和储量核实报告近百个,其中多数报告在资源/储量估算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错误.本文就《云南省建水县盘江钛铁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希望对同类型报告编制有所帮助,同时,引起从事矿业投资的人士重视.

    风化型钛砂矿资源/储量品位钛铁矿重砂分析

    粤西河台金矿田糜棱岩XRD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师爽焦骞骞龚朝阳许德如...
    1751-1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粤西河台金矿田位于钦州湾—杭州湾(钦—杭)结合带南段的云开地区,是典型的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然而,对于剪切带中有利于金成矿的地质环境及其成矿过程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在对河台矿田高村矿床进行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X射线衍射(XRD)对含金剪切带中各类糜棱岩系列岩石进行系统研究,建立应力变化—成分变异的对比序列,从而进一步揭示剪切变形与金矿化的关系.结果显示,剪切带中白(绢)云母的含量在9%~40%,并且在初糜棱岩、无矿糜棱岩、含矿糜棱岩、无矿超糜棱岩、含矿超糜棱岩中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白(绢)云母主要为2M1型,b0 值在 0. 55505~0. 99002 nm之间,初糜棱岩<无矿糜棱岩< 无矿超糜棱岩,分别指示低压、中压和高压环境.可见,从初糜棱岩到超糜棱岩,随着变形强度的增加,热液活动也随之增强,从而新生成了大量白(绢)云母.然而,在含矿的糜棱岩和超糜棱岩中还存在一些低压白云母,推测其可能是在后期脆性裂隙中由于流体活动所新形成的.因此,成矿可能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早期的韧性剪切变形阶段导致金的初步富集,后期叠加的脆性破裂阶段形成具有工业品位的矿体.另外,无矿超糜棱岩的石英含量( 29. 8%)明显低于糜棱岩( 44. 2%),推测在形成石英脉型矿体过程中,部分热液可能来自于其围岩超糜棱岩.因此,相对于初糜棱岩和糜棱岩,超糜棱岩中更有利于金矿的形成.

    糜棱岩矿物含量白云母b0值含金剪切带广东云开地区河台金矿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球公园评估制度评述

    张建平金小赤
    1763-1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地球公园(Global Geopark, 原译世界地质公园)始于2004年,它的诞生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有力支持. 2015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新品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球公园( UNESCO Global Geopark),其理念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虽历史较短,但已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世界地球公园的专家驱动型管理模式,尤其是严格的申报实地评估和之后的定期再评估制度对世界地球公园健康、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根据2004~2020年间世界地球公园再评估的实际资料和作者参与的评估实践,对世界地球公园评估制度的程序、评估团队、和评估方法进行解析和评述,重点对再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梳理红、黄牌生产的原因和相应的改进策略,供世界地球公园研究、管理和从业人员参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球公园国家地质公园评估制度评估/再评估

    西藏尼木地区遥感数据地温反演与地热异常预测

    杨俊颖温夏伟谭红兵
    1770-1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西藏尼木地区地热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指导该区地热资源的勘探与开发,选取2010年1月21日与2月22日的Landsat 5TM数据,基于单波段的单窗算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并利用ArcGIS软件分析了地表温度、已有地热异常点、构造及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该区潜在的地热异常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地表温度分别为:-21. 75~40. 65 ℃,-18. 95~46. 45 ℃,二者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反演结果符合实际且结果可靠.依据遥感数据地温反演结果,发现区内温度异常区比背景区高10 K以上,研究区存在未被发现的隐伏断层及地热活动异常信息,由此划分出21个潜在地热异常区.结论认为位于亚东—谷露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交汇区的尼木地区地热异常特征明显,勘探开发前景广阔;在高寒缺资料区基于遥感单窗算法进行温度反演,可以有效提取地热异常信息,帮助预测具有开发前景的地热异常区,并进一步识别圈定具有勘探意义的靶区.

    地热资源热红外遥感地表温度单窗算法

    赣南盘古山钨铋矿床发现扇状成矿现象

    方贵聪王登红冯佐海许成...
    1780-1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扇状成矿规律指导下,资源几近枯竭的赣南盘古山钨铋矿床取得新的找矿成果.在矿区南部揭露了两组倾向北的钨铋矿化石英细脉,总脉数达102条,与矿区北部倾向南的已知矿脉相向倾斜,横剖面呈扇状.这一成果对广大钨铋矿找矿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扇状成矿盘古山矿床钨矿铋矿找矿成果

    地震成因软沉积物变形记录的地震强度研究进展

    钟宁蒋汉朝李海兵苏德辰...
    1785-18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确定地震震级对中长期地震预报、震后应急救援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古地震学是研究地质记录中的地震事件,特别是它们的位置、时间和震级大小.然而,传统由地表破裂参数确定的古地震震级仍存在不确定性(大多数地震事件不会导致地表破裂,或位移小于0. 3 m),尤其是由湖泊沉积记录的古地震事件.为了解决未发现明显位错地震震级问题,本文依据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类型和形式,对确定地震震级/强度的方法(经验估算、最大液化距离、扰动层厚度、软沉积物变形类型,经验公式,快速沉积砂层厚度)进行总结和讨论,并分析其理论基础、优缺点、误差大小、适用性、存在问题等.并以中东死海盆地利桑组晚更新世湖相沉积中的震积岩(混杂层)和岷江上游萝卜寨晚第四纪湖相沉积中地震成因的液化底劈为例,利用上述6种方法推断,其代表的震级分别为M5. 5~6. 5和M6. 0~7. 0,进一步证实了前人的研究结果.这6种方法的结合,为确定地震震级/强度,特别是湖泊沉积中的地震事件提供了一种新的、相对便捷的方法.该研究可为基于地表破裂参数确定的古地震震级提供可靠的参考,为更好地认识构造活跃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危险性提供数据支持.

    软沉积物变形地震相关沉积液化底劈地震强度古地震

    四川马边地区找矿新发现:磷—铅—萤石矿三位一体找矿新模型

    文俊张航飞竹合林李复勇...
    1802-18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