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测井地质学前世、今生与未来——写在《测井地质学·第二版》出版之时

    赖锦王贵文庞小娇韩宗晏...
    1804-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测井地质学以地质学和测井学的方法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测井信息,来解决基础地质和石油地质的地质问题.经过数十年发展,测井地质学在油气勘探开发各个环节得到广泛应用.非常规油气的兴起使得测井地质学正面临多重挑战和全新探索,亟需建立针对非常规油气的测井地质学综合方法理论体系.本文以《测井地质学·第二版》出版为契机,系统归纳了测井地质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流程.然后总结了测井资料与地震、地质信息的匹配性,并分析了不同探测特性测井方法纵向分辨率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评述了测井地质学在井旁构造解析、沉积学特征研究、层序地层划分、地应力方向判别及大小计算、井壁裂缝识别与评价、烃源岩评价以及非常规油气"七性关系"综合评价当中的应用.但由于测井资料的负载能力有限性、测井与地质信息属性不对应性以及测井资料本身的多解性,使得测井地质学在测井—地质转换、非常规油气测井评价及其与人工智能融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加强基础岩石物理研究,挖掘测井曲线中包含的地质信息,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将拓展测井地质学研究的精度和广度,从而使其未来可更好地应用至非常规油气测井评价等实践工作中.

    测井地质学沉积学构造解析裂缝识别地应力评价铁柱子井烃源岩识别层序地层分析人工智能

    一种植硅石沉积天然微纳米硅碳矿的发现

    王先广胡正华肖玉如杜高翔...
    1829-1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尚无植硅石成矿的先例,近年在江西省丰城市石炉坑发现一种植硅石沉积的天然微纳米硅碳矿床.赋矿岩石由浅灰色—灰黑色植硅石岩,是由大量植硅体堆积固结成岩形成的植硅石,不含孢粉也极少见硅藻,形成于始新世中期—中新世早期温暧湖泽环境沉积.硅碳矿石主要由微米—纳米级石英和固定碳组成,含少量其他杂质;SiO2 含量65%~85%、固定碳9%~20%,硅和碳矿物具多孔结构.硅碳矿石通过超细研磨和分选的方式,可获得微米级石英产率49. 7%,SiO2 含量99. 95%,其中粒度在80~200 nm 的纳米级石英产率可达25%,微米级碳产率30%.植硅石经湿法物理分选可直接制备橡胶补强填料、高硬碳化硅、污水处理和导电性材料等;经矿石矿物加工分离提纯试验,可得介孔硅、介孔碳、白炭黑、纳微硅粉等材料,其工业价值极高.目前暂定为天然微—纳米硅碳矿床,资源储量规模为大型.

    植硅石沉积时代纳微矿物硅碳矿

    科学与主权:晚清民国时期西方学者在中国的地质学考察

    孙承晟
    1838-1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随着中国国门洞开,西方学者、传教士、商人、探险家以"科学无国界"的旗号,将中国视为一个巨大的"露天博物馆",纷纷来华进行各种科学考察.其中比较著名的如庞佩利、李希霍芬、塞切尼、奥勃鲁切夫、维理士、安得思以及斯文·赫定等,在中国先后组织了多次系统的考察,在地质学等领域取得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成果.这些考察不仅丰富了西方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的认识,对之后的中国学者也颇多裨益.民国以后,西人的考察活动激起了中国学者的民族主义反弹,不断遭遇中国学者的主权诉求,尤其是斯文·赫定组织的西北考察成为其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民间团体的努力下,政府对外国人在中国的考察活动逐渐作出了明确的法律限制,中国学者亦自发开展独立的地质学考察和研究.

    晚清民国地质学考察庞佩利李希霍芬斯文·赫定科学主权

    北山造山带南部奥陶纪—志留纪变质地层LA-ICP-MS锆石U-Pb定年

    王浩任留东王彦斌李天福...
    1852-1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山造山带东南部梧桐井地区广泛出露一套奥陶纪—志留纪地层, 有关其形成时代和区域地层对比仍存在较大分歧,极大的限制了对区域地质演化的认识.为进一步确定其形成时代,本文对该地区奥陶系—志留系c岩组中的角闪绿帘黑云斜长片麻岩、白云母石英片岩及侵入其中的长英质岩脉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n( 206Pb)/n( 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19. 8±2. 7 Ma、421. 5±0. 8 Ma和417. 0±3. 4 Ma,前两者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侵入其中的脉体的年龄限定了该岩组年龄的下限;由此将前人划分的奥陶系—志留系c岩组确切的形成时代确定为约420 Ma,属晚志留世.结合原定为奥陶系—志留系b岩组获得2个锆石U-Pb单峰年龄分别为427 Ma和428 Ma, 属中志留世(Song Dongfang et al. , 2016),由此,将原奥陶纪—志留纪地层确定为志留纪地层,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向敦煌地块俯冲相关的弧前盆地.

    北山造山带奥陶系—志留系角闪绿帘黑云斜长片麻岩白云母石英片岩锆石U-Pb定年

    藏东巴达Cu—Au矿区富碱火山—侵入岩序列锆石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

    孟会明李文昌李超祝向平...
    1876-1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达Cu—Au矿床位于玉龙成矿带南段,为新近发现的碰撞型斑岩Cu—Au矿床,具有独特的板内构造背景和较大的找矿潜力,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然而,矿区岩浆岩岩性组合复杂,厘定该区火山—岩浆的侵位时序及其岩石组合类型,有利于精细刻画矿区的Cu—Au成矿作用,丰富碰撞型斑岩成矿理论模型.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剖面实测及相关岩体侵位关系厘定,认为矿区存在同期2阶段岩浆事件:① 始新世早阶段富碱火山—侵入岩喷发—侵位事件;② 始新世晚阶段云煌岩侵位事件.并对早阶段凝灰岩、粗面岩和晚阶段云煌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分别获得206Pb/ 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4. 47±0. 60 Ma、 34. 88±0. 59 Ma和34. 18±0. 53 Ma,代表巴达火山—岩浆岩的喷发—侵位时代为始新世末期.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显示,巴达富碱火山杂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Sr、Ba和轻稀土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Hf和重稀土元素,并表现出弱的Eu负异常(0. 68~0. 88);岩石的[ n(87Sr)/n( 86Sr)] i 值介于0. 70629~0. 70851之间,εNd( t)值为-6. 41~-1. 57,εHf(t) 值为0~4. 4,两阶段Nd模式年龄和两阶段Hf模式年龄分别为0. 98~1. 37 Ga、0. 72~1. 09 Ga,表明巴达Cu—Au矿区富碱火山—侵入杂岩体主要来源于受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并混染了少量地壳物质.综合上述特征,认为巴达富碱火山—岩浆杂岩体形成于青藏高原后碰撞岩石圈拆沉伸展环境.

    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火山—侵入岩序列巴达Cu—Au矿床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与孔隙度预测——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例

    牛永斌赵佳如钟建华王敏...
    1898-1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非常发育,但利用常规测井数据识别生物扰动储集层发育段和准确预测孔隙度难度较大.本文在对研究区16口取芯井奥陶系岩芯上生物扰动区域扰动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岩性标定测井,优选常规测井参数,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和孔隙度预测的模型,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① 选择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井径、深侧向电阻率、浅侧向电阻率、补偿中子和密度等常规测井数据作为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模型输入层的参数值,生物扰动指数(Bioturbation Index, BI)作为输出结果;选取rprop、sigmoid symmetric和sigmoid stepwise函数分别作为训练函数、隐含层和输出层的激活函数,建立节点数为3、层数为3的神经网络识别模型,识别效果好,适用于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的识别.② 选择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井径、声波、补偿中子和密度值等常规测井数据作为输入层的参数值,对应深度上岩芯柱塞孔隙度测试结果和利用孔隙度样品检验模型计算得出的孔隙度结果作为输出结果,选取incremental、gaussian和sigmoid分别作为训练函数、隐含层和输出层的激活函数,建立节点数为4,层数为3的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适用于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储集层孔隙度的预测.该研究对定量表征研究区生物扰动储层特性、储量估算、油藏描述和储层地质建模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层神经网络孔隙度预测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

    碳酸盐岩铸体薄片面孔自动提取研究

    杜相仪董少群曾联波何娟...
    1910-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石孔隙是储层储集油气的重要场所,通过铸体薄片进行岩石孔隙结构分析对储层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碳酸盐岩孔隙结构较为复杂,铸体薄片图像中存在大量噪声和干扰因素,致使常规方法面孔提取效果不佳,因此本文引入一种多阈值铸体薄片面孔自动提取方法(ctsPore方法)进行孔隙区域提取和面孔率估计,方法综合利用HSV色彩空间中不同参数提取孔隙区域.本文针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特点确定了一套ctsPore阈值参数,以解决溶蚀孔与噪声易混淆的问题.实验以伊拉克A油田中新统 Asmari组A段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对所使用算法进行了效果检验.算法精度和效率分析实验表明,基于ctsPore方法的碳酸盐岩铸体薄片面孔提取误差小于0. 24%.全井段铸体薄片分析结果表明,A段储层面孔率范围主要分布在6%~8%,储层较为致密,从上到下A1~A3小层的储层平均面孔率分别为6. 9%、11. 7%、5. 4%,与储层物性、沉积微相和岩性等纵向分布规律较为吻合.

    面孔提取铸体薄片ctsPore碳酸盐岩储层伊拉克A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