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南岭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问题的思考——与吴福元教授等商榷

    汪相
    2023-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等针对吴福元等(2023)"南岭高分异花岗岩成岩与成矿"一文(后简称"吴文")提出两个不同认识:①南岭地区广泛出露的燕山早期花岗岩,常构成复式花岗岩体的主体.吴文依靠3个幔源物质(玄武岩、微粒包体和基性岩脉)的证据,认为这些花岗岩是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笔者认为这些"幔源物质"的存在不足以作为"壳幔相互作用"的证据,南岭燕山早期花岗岩实际上为沿着地壳剪压断裂主动侵位的同造山花岗岩(主体花岗岩).②吴文认为,这些复式花岗岩体中的补体花岗岩(小岩体)也是燕山早期的,为"同源岩浆"的高分异演化的产物.笔者等对前半句持否定性的看法,但认同后半句的结论,并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明,初始花岗岩浆是在重力和热量对流下的深部岩浆房中经历20 Ma以上的分离结晶作用,才可能在岩浆房上部形成含巨量成矿物质的残余花岗岩浆.这些残余花岗岩浆在早白垩世的拉张环境中,快速地被动上侵而溶离成两部分(流体和熔体),分别形成岩浆热液矿床和造山后花岗岩(补体花岗岩).

    花岗岩岩浆热液矿床分离结晶作用燕山运动南岭

    安庆早白垩世洪镇花岗岩成因及其对基底构造格局的启示

    闫峻宋庆尧刘建敏谢建成...
    2032-2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岗岩可以有效示踪大陆基底物质,并区分具有不同地壳结构和演化历史的构造块体.洪镇花岗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北A型花岗岩带的西延位置,距离郯庐断裂带约30 km.锆石SIMS定年表明,安庆怀宁县洪镇花岗岩形成于126.2±2.0 Ma,与长江中下游A型花岗岩以及大别造山带Ⅰ型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一致.洪镇花岗岩高硅、富钾,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Ⅰ型花岗岩.其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中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经历了角闪石为主的结晶分异.洪镇花岗岩具有较为富集的Sr—Nd—Hf同位素,和低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组成,其 n(87Sr)/n(86Sr)(t)为 0.7065~0.7066,εNd(t)值为-10.9~-12.0,锆石 εHf(t)为-6.7~-13.2,n(206Pb)/n(204Pb)(t)、n(207Pb)/n(204Pb)(t)和 n(208Pb)/n(204Pb)(t)分别在 17.063~17.109、15.568~15.572 和37.351~37.373之间.综合研究表明,洪镇花岗岩起源于古—中元古代中低成熟度沉积岩的水致部分熔融,为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从物质来源上,洪镇花岗岩岩浆源区类似于大别造山带经历过俯冲、折返后的中上地壳,而显著不同于长江中下游同时代A型花岗岩源区,表明洪镇地区具有上下地壳分属长江中下游和大别造山带的构造属性.在早白垩世早期郯庐断裂带南段西盘向南的强烈挤压下,大别造山带下地壳发生不规则流动,越过郯庐断裂带进入到洪镇地区下地壳成为洪镇花岗岩的源区.

    花岗岩同位素锆石定年基底安庆洪镇长江中下游

    华南印支期花岗岩成因再探——以湘西紫云山和桂东北石板弯复式花岗岩体为例

    马鑫汪相
    2047-2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南印支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湘、赣、桂及其邻区,其岩体数量之多、出露面积之广使得它们成为华南花岗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它们的构造属性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仍众说纷纭.笔者等选取湘西双峰县紫云山和桂东北资源县石板弯两个印支期复式花岗岩体,对它们的主体相和补体相分别开展了岩相学、岩石化学和锆石学的系统研究,从而确定:①这两个复式花岗岩体的主体相的岩性分别为(紫云山)花岗闪长岩和(石板弯)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正常的花岗岩岩石化学成分(如:SiO2含量为67.23%~71.94%、FeOT含量为2.03%~3.73%),富相容的微量元素(如:Ba、Sr、Zr等),不明显的Eu负异常(Eu/Eu*平均值为0.49);它们的岩浆锆石U-Pb年龄和εHf(t)值分别为239.6±2.3 Ma和-4.9~-1.0(紫云山花岗闪长岩)、239.7±3.3 Ma和-8.8~-1.1(石板弯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因此,它们属于印支早期的同造山花岗岩.②这两个复式花岗岩体补体相的岩性分别为(紫云山)白云母碱长花岗岩和(石板弯)二云母碱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73.92%~76.55%)和较低的FeOT含量(0.71%~1.21%),富不相容的微量元素(如:Rb、Ta、U等),强烈的Eu负异常(Eu/Eu*平均值为0.14);它们的热液锆石U-Pb年龄和εHf(t)值分别为217.4±2.8 Ma和-7.3~-1.3(紫云山白云母碱长花岗岩)、217.4±2.2 Ma和-10.3~-3.1(石板弯二云母碱长花岗岩).因此,它们属于印支晚期的造山后花岗岩.另外,石板弯复式花岗岩体中云头界钨矿石中的热液锆石U-Pb年龄和εHf(t)值分别为217.7±2.8 Ma和-10.5~-3.7,与石板弯二云母碱长花岗岩中的热液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完全一致,说明两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笔者等认为:在早三叠世,华南板块受到印支板块、华北板块、太平洋板块等多个构造单元的挤压作用,造成华南地块地壳加厚和深熔作用;在~239 Ma,该区的挤压作用达到高峰,深部岩浆房中的初始花岗岩浆主动侵位形成同造山花岗岩(即复式花岗岩体的主体相);挤压高峰后,深部岩浆房中巨量的花岗岩浆开始漫长的分离结晶作用,导致岩浆房上部出现高度富集成矿物质的残余岩浆;在~225 Ma,该区的构造环境由挤压转为伸展,并在~217 Ma达到伸展作用的高峰期,此时深部岩浆房中高度分异的、体量很小的残余岩浆沿着张性断裂被动侵位;由于压力和温度的骤减,上升过程中的残余花岗岩浆发生流体—熔体溶离作用而分解为含大量成矿物质的硅质流体和碱性过铝质熔体,前者形成石英脉型或云英岩型岩浆热液矿床,而后者则形成造山后花岗岩(即复式花岗岩体的补体相).根据该区同造山花岗岩的定位年龄所代表的挤压作用高峰期(~239 Ma)和造山后花岗岩的定位年龄所代表的伸展作用高峰期(~217 Ma)及大量的成岩和成矿作用的年代学资料,笔者等建议华南印支运动的时间范围可分为挤压环境的印支早期(250~225 Ma)和伸展环境的印支晚期(225~215 Ma)两个阶段,而绝大多数的岩浆热液矿床应该形成在印支晚期伸展作用的高峰期(~217 Ma).

    复式花岗岩体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印支运动岩浆热液矿床

    大庆油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方解石脉中发现藻生物层

    何文渊张金友钟建华孙宁亮...
    2081-2084页

    顺层方解石脉藻生物层(藻席)页岩油

    茫崖闪长岩的成因及对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指示意义

    徐楠吴才来赵苗苗刘畅...
    2085-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阿尔金造山带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俯冲—碰撞杂岩带.笔者等对茫崖地区出露的闪长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成岩时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茫崖闪长岩亏损Nb、Ta、Ti、P、Th、U、HREEs、Ba、Sr等元素,富集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LREEs,显示与俯冲相关岛弧岩浆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为494~461Ma,εHf(t)为0.01~3.90,tDM2为1496~1447 Ma,少量εHf(t)为负值(-2.22~-0.03),tDM2为1453~1254 Ma,指示其物质来源以中元古代(1453~1254 Ma)新生地壳物质为主,混合少量中元古代(1496~1447 Ma)古老地壳物质.综上,该期岩浆活动是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导致下地壳熔融的产物,指示南阿尔金造山带在<494 Ma进入深俯冲陆壳断离—折返阶段,同时伴随着大规模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茫崖闪长岩是深俯冲陆壳断离后折返作用的岩浆活动响应.

    南阿尔金造山带闪长岩构造环境折返作用

    黔北上二叠统底部发现REY、Nb、Zr和Li等关键金属异常富集层

    谯文浪杨瑞东季国松龙建喜...
    2111-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黔北上二叠统底部铁铝质黏土岩、下部煤层及其顶底板炭质黏土岩中发现其富集稀土、铌、锆和锂等关键金属元素,其中铁铝质黏土岩REY、Nb、Zr和Li平均含量分别为807x 10-6、143x 10-6、1107× 10-6、375x 10-6,下部煤层及其顶底板炭质黏土岩中REY、Nb、Zr和Li平均含量为分别为555×10-6、104× 10-6、786× 10-6、116×10-6.显示出该区域该层位具有关键金属矿床良好的找矿前景.

    关键金属异常富集龙潭组底部黔北

    中亚造山带东部微陆块在Columbia—Rodinia超大陆演化中的岩浆—沉积记录

    王志伟刘振宇杨振宁张立杨...
    2115-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亚造山带东部分布有多个具有前寒武纪基底的微陆块(额尔古纳、兴安、松嫩和佳木斯地块),其上存在大量元古宙地质记录,包括2.5~2.4 Ga、1.8 Ga、1.5~1.4 Ga、0.9~0.6 Ga岩浆事件和中—新元古代沉积序列,它们是回答微陆块与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演化联系和地球中年期演化的关键对象.额尔古纳、兴安和松嫩地块发育相似的2.5~1.8 Ga基底岩石且其间缺少古老的蛇绿岩,它们可能构成了一个联合陆块,其陆核至少在2.7 Ga前已经形成,从华北克拉通北部裂解出去并在其周缘演化,2.5 Ga和1.8 Ga经历了洋陆俯冲作用,未参与克拉通化过程.1.87~1.80 Ga岩浆作用很可能是Columbia超大陆周缘俯冲作用于古老的微陆块之下的产物;兴安地块西部和白乃庙岛弧带1.45~1.32 Ga A型花岗岩—流纹岩组合及其向陆缘Hf同位素持续亏损的趋势与劳伦南部Granite—Rhyolite Province和波罗的克拉通西南Fennoscandia十分相似,可能是Columbia超大陆周缘俯冲后撤伸展的产物,俯冲后撤和陆下地幔上涌共同促进了 Columbia超大陆的伸展和裂解.兴安地块西部发育岩石组合、碎屑锆石年龄和Hf同位素变化与格林威尔造山有关的同碰撞和碰撞后沉积序列相似的沉积地层,而且碎屑锆石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随时代的系统性变化也揭示了 1.10~0.98 Ga地壳明显加厚,伴有大量古老地壳物质重熔,0.9~0.8 Ga地壳持续减薄,以古老地壳再造为主,这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阶段格林威尔造山(1080~980 Ma)及随后的垮塌伸展过程基本吻合.松嫩地块东北部954 Ma正长花岗岩很可能是松嫩与佳木斯地块陆—陆碰撞后阶段沉积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可能代表了 Rodinia超大陆碰撞聚合在中亚造山带东部的响应.超大陆周缘前进式俯冲引发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兴安—额尔古纳联合陆块在954 Ma前碰撞拼贴,同时在外缘的佳木斯地块上产生953~939 Ma中钾—高钾钙碱性基性—中性—酸性岩组合,920~880 Ma在各地块上广泛发育中酸性钙碱性岩浆作用.从850 Ma开始,后撤式俯冲导致大量高温的钙碱性酸性岩、双峰式岩浆岩组合产出于松嫩和额尔古纳地块上,直至777 Ma和697 Ma之前开始不断裂解产生古牡丹江洋和古新林洋,而且790~560 Ma期间在额尔古纳地块西北缘、松嫩地块东缘均发育被动大陆边缘沉积,记录了 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伸展—裂解过程.另外,中亚造山带东部乃至全球其他块体上大量1.5~1.3 Ga和1.0~0.7 Ga与超大陆聚合、伸展—裂解有关的"低谷期"地质记录被不断发掘出来,暗示了地球中年期并不是前人认为的构造宁静期.

    中亚造山带东部微陆块地球中年期元古宙Columbia—Rodinia超大陆聚合和裂解

    胶西北丛家岩体岩石成因探讨——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和Sr—Nd同位素的证据

    迟乃杰于学峰孙雨沁马祥县...
    2141-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胶东地区大规模金成矿作用与中生代郭家岭期岩浆活动关系紧密,但针对胶东郭家岭期岩浆岩体的成因仍存在不同认识.笔者等选择焦家金矿带北段与金矿具有时空关系的郭家岭期丛家岩体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岩相学、地球化学、LA-MC-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Sr—Nd同位素研究.丛家岩体花岗岩的Na2O/K2O分别为0.69~1.23,Na2O+K2O值为7.29%~9.58%,A/CNK值为1.39~1.51,为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花岗岩;丛家岩体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负铕异常(0.41~0.68)、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等富集、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亏损、以及高Sr/Y值(81.59~235.5)等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丛家岩体锆石LA-MC-ICP-MS的U-Pb年龄为126.1±0.3 Ma,可以代表丛家岩体结晶年龄;岩体n(87Sr)/n(86Sr)值为0.711463,其低于地壳的平均值(0.7170),高于地幔的平均值(0.7090),表明其有幔源物质的参与;[n(87Sr)/n(86Sr)]i为0.711117,eNd(t)的值为-17.14,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2)为3396 Ma.综合分析成因为幔源基性岩浆与下地壳重熔中酸性岩浆发生混合而成,并在上侵过程中受到玲珑期花岗岩的同化混染,是典型幔源物质直接参与混合的壳幔混合成因的花岗岩.

    丛家岩体岩石成因锆石U-PbSr—Nd同位素胶东

    辽宁大连地区中—新元古界砂岩盐风化穴的发现及意义

    吴子杰邱隆伟王海鹏仲米山...
    2158-2160页

    大连中—新元古界盐风化穴砂岩

    华南铝土矿矿床矿物组合特征及指示意义

    姚兰付勇潘忠飞唐波...
    2161-2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收集整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开展华南不同成铝区带的铝土矿矿床床矿物组合对比工作,认为铝土矿矿床含铝岩系的演化序列与矿物组合存在一定耦合关系,不同成因类型的铝土矿矿床(沉积型、堆积型及红土型)和华南不同成铝带(黔中、渝南—黔北、滇中、滇东南—桂西、桂中)中的矿物组合存在明显差异性.沉积型矿物组合复杂,堆积型和红土型矿物组合单一.一水硬铝石是沉积型和堆积型主要铝矿物,时间上分布于石炭纪—第四纪,空间上除桂中成铝带外,黔中、渝南—黔北、滇中、滇东南—桂西成铝带均有分布;三水铝石是红土型主要铝矿物,时空上分布于第四纪桂中成铝带.高岭石时空分布广泛,是含铝岩系中主要的黏土矿物,各成矿时代和成铝带均有分布;赤铁矿分布零散,不稳定,仅在修文—清镇一带稳定存在含铝岩系底部.伊利石、绿泥石、黄铁矿和菱铁矿时空上有明显的差异性.矿物组合差异性与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高岭石和赤铁矿指示陆相沉积环境,伊利石、绿泥石、黄铁矿和菱铁矿指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因此,笔者等重点用华南不同成铝带和不同时代内含铝岩系中矿物组合差异约束沉积环境和铝土矿矿床成因亚类,对铝土矿矿床沉积环境的深入研究和铝土矿矿床成因亚类型划分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铝土矿矿物组合沉积环境成因类型矿物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