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中收缩裂隙形成机制研究进展及地质意义

    李钊孙雨闫百泉于利民...
    2293-2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收缩裂隙广泛发育(湖)海陆过渡相中,其成因机制对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也是震积岩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调研国内外收缩裂隙的相关研究,系统总结了收缩裂隙的形态特征、成因机制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收缩裂隙主要发育在(湖)海陆过渡相粉砂岩与黏土岩互层的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中,通常发育在粉砂岩层的底面,向下逐渐尖灭于下部黏土岩层,呈肠状、脉状或蠕虫状的粉砂质充填,其层面形态可分为纺锤形裂隙、不规则裂隙、多边形裂隙等多种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收缩裂隙的成因包括与盐度变化相关的合气作用、地震作用、风暴作用、微生物席破裂作用等.收缩裂隙对沉积环境、事件性沉积、高频(湖)海退—(湖)海侵界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根据收缩裂隙的形态特征及其组合可以指示沉积相带,根据收缩裂隙的发育特征及其伴生现象可以指示地震、风暴、重力流等事件性沉积;微生物成因的收缩裂隙具有沉积物暴露的指示作用,能够指示不同级次的(湖)海退—(湖)海侵界面及古(湖)海平面变化.

    收缩裂隙微生物席沉积构造液化砂脉细粒沉积岩

    全新世千百年尺度气候波动机制

    何文雨旺罗
    2308-2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新世(11.7 ka BP)作为最年轻的地质年代,其气候变化相对晚更新世冰期稳定,但仍存在千百年尺度的气候波动.造成这些气候波动的可能有多种原因,但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与人类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其短尺度的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分析,综述了全新世千百年尺度的气候突变的原因.全新世早期温度普遍升高主要与太阳活动变化有关,期间冰盖消融与海洋环流作用引起百年尺度的气候事件.全新世中期气温最高,但也发现多次干冷气候事件,主要为冰川活动导致.全新世晚期温度降低,主要是以火山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冷.其他因素如地球轨道参数、潮汐作用、冰川作用、海洋环流等在全新世各个时期对气候造成影响.

    全新世气候突变驱动机制千百年尺度

    估算钙碱性长英质侵入岩结晶压力的地质压力计评述

    徐鸿雪汪洋
    2325-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等对4种常见的矿物压力计(角闪石全铝压力计、黑云母压力计、榍石压力计和"石英"压力计)的适用性进行了经验性检验.基于国内外典型钙碱性长英质岩体的矿物化学和全岩化学成分数据,采用不同压力计估算岩体侵位压力,并与角闪石全铝压力计结果对比.结果表明:角闪石六次配位Al压力计与广泛使用的角闪石全铝压力计的估算值存在系统相关性;榍石压力计计算的压力与角闪石全铝压力计的估计结果相关性较为显著;基于Qtz—Ab—Or简并花岗岩体系的"石英"压力计可以用于估计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狭义)花岗岩的结晶压力.但是,经验性的黑云母压力计和基于实验数据的黑云母压力压计均不能很好地复现角闪石全铝压力计的结果.黑云母压力计不适用于估算钙碱性侵入岩的结晶压力.

    钙碱性长英质侵入岩结晶压力角闪石铝压力计黑云母压力计榍石压力计"石英"压力计

    1954~2022年中国遗迹化石研究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毕岭肖玲贾慧章宏波...
    2335-2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遗迹化石是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地层旋回性及其全球成因动力学研究的有效载体.遗迹化石是某种环境条件下生物行为习性的直接证据,是沉积环境的灵敏指示剂,对探讨生物行为习性的演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储层地质学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基于此,笔者等选取CNKI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数据,对1954~2022年遗迹化石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和CiteSpace 6.1.R2软件对文献类型分布、年度发文数量、国家、机构、期刊、作者、高引文献、突现关键词等进行分析,构建和绘制各单元间相互关系,以探求研究领域关键路径及知识拐点,进而挖掘所蕴含的新知识,预测学科研究趋势.研究表明:①我国遗迹化石领域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河南理工大学;发文量最多的学者是胡斌;被引频次最多的论文作者是龚一鸣;我国遗迹化石的研究主要以国家层面的基金资助为主.②系统发展阶段,我国遗迹化石研究区主要集中在贵阳、新疆;创新发展阶段,研究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等地.③中国寒武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云南省和贵州省境内;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中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贵州、陕西、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湖南等地.石炭系—二叠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等地;三叠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扬子地区.笔者等基于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系统分析了国内遗迹化石研究现状和趋势,对于进一步了解遗迹化石具有指导意义.

    遗迹化石CiteSpace知识图谱文献计量信息可视化分析

    《山区公路斜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规范》(T/CSRME 033-2023)发布

    祁生文
    2348页

    孙氏新铺龙(爬行纲:海龙目)—新幼年个体研究

    何竞虎艺薇张娣沈越峰...
    2349-2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铺龙是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海龙目的一个属,最早发现于贵州省关岭晚三叠世卡尼期小凹组地层.虽然新铺龙材料众多,但其未成年个体骨骼学特征及个体发育模式并未被详细地记述.笔者等报道了一个保存完好的孙氏新铺龙未成年标本,是目前发现最小的完整的孙氏新铺龙个体,标本产自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依据其体长小于正型标本的一半,头骨长度和躯干比值大,头骨骨缝清晰等特征,判断该标本为孙氏新铺龙的幼年个体.新标本补充了孙氏新铺龙幼年个体的形态学信息,如上颞骨内侧突短于外侧突,翼骨无牙齿发育,神经弓与椎体未融合,尺骨两端微凸,五边形坐骨等.此外,结合已发表的新铺龙标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物种吻部相对头部呈负异速生长,证明了吻部占头骨比例的大小属于新铺龙种内个体发育差异,而并非之前所认为的新铺龙种间差异.

    晚三叠世卡尼期形态学个体发育异速生长

    川西义敦岛弧燕山期岩体带多种稀有金属矿(化)脉的发现及其意义

    彭宇郝雪峰唐屹梁斌...
    2359-2363页

    稀有金属义敦岛弧川西地区

    贵州安顺龙宫海生爬行动物的发现及意义

    冉维宇史振华胡歆睿秦燕娇...
    2364-2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安顺龙宫戴帽山是新发现的一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产地,通过在该地区开展化石发掘与修理工作,共获取3块保存精美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上述3块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均归属于鳍龙超目(Sauropterygia),基于古生物地层学与沉积学的研究,判断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化石产地的古地理位置位于扬子台地西南缘,是滇黔桂台地边缘相区内首个产出完整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产地.笔者等的研究成果对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系统演化、重塑当时古环境、中三叠世安尼期辐射强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为海生爬行动物的古地理分布提供了新材料.

    海生爬行动物中三叠世安尼期新苑组安顺龙宫

    扬子西南缘易门地区~1.4 Ga岩浆事件的厘定及其对菜子园—易门洋演化的指示

    何世军杨仕潘刘军平吴志山...
    2375-2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会理—东川—易门地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在滇中易门六街一带"昆阳群"黑山头组底部发现一套流纹质凝灰岩夹层,厚约20~45 m,采用锆石激光剥蚀法(LA-ICP-MS)对流纹质凝灰岩进行年代测定,获得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412±20 Ma(MSWD=0.72,n=15),代表了该凝灰岩的形成时代,说明黑山头组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中期,是滇中地区首次发现~1.4Ga岩浆记录,进而限定了昆阳群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中期—新元古代早期(1.5~0.9 Ga).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研究表明,流纹质凝灰岩富集K、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出与岛弧钙碱性火山岩的特点,属于典型的岛弧型岩浆岩;锆石εHf(t)值兼具正值和负值,指示岩浆源区主要与古元古代(2438~2030 Ma)俯冲洋壳板片的熔融有关,并伴有地壳物质的混入.本年龄数据与中元古代菜子园蛇绿混杂岩端元辉长岩(~1.4Ga)年龄相当,可能为菜子园—易门洋开始削减的产物,该时期是菜子园—易门洋裂解—俯冲转换的重要时期.结合河口、新平、撮科一带陆续发现高压变质岩及蛇绿混杂岩,绿汁江断裂在绿汁镇—元谋一带存在构造混杂现象,推断菜子园—易门洋在河口金沙江一带由西转向南沿着绿汁江断裂带由通安—河口—元谋—绿汁—新平一带展布.

    流纹质凝灰岩昆阳群菜子园—易门洋蛇绿混杂岩绿汁江断裂滇中易门地区

    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隆升——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王嘉琦施炜李宗星钟畅...
    2391-2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印度与欧亚板块在新生代的持续碰撞,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发生了强烈的地壳缩短变形,形成了一系列北西西走向山脉.由于缺乏系统的沉积学研究,盆地东北缘一系列山脉隆升过程存在不同认识.笔者等选取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怀头他拉剖面,对中新统下油砂山组、上油砂山组及中新统—上新统狮子沟组采集碎屑锆石样品,开展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测试.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山脉隆升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碎屑锆石Th/U值介于0.03~3.3之间,以岩浆锆石为主.碎屑锆石年龄具有200~300 Ma、400~500 Ma、750~950 Ma、1.6~2.0 Ga 以及 2.2~2.5 Ga 共 5 个年龄段.结合 MDS(Multidimensional scaling)图分析表明:上油砂山组沉积中期(14.8~12.5 Ma),研究区发生一次物源转换,指示研究区南边的埃姆尼克山发生隆升,成为研究区物源地.狮子沟组沉积早期(8.6~7.0 Ma),研究区物源再次发生变化,表明南祁连山发生快速隆升,为研究区提供物源.据此,笔者等提出青藏高原北东向生长导致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构造隆升依次向北东传递.

    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隆升锆石U-Pb年龄物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