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马维彬

月刊

1007-5828

kexuejiaoyu888@163.com

0311-66687633

050081

石家庄市虹光街10号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Journal DAZHONG WENYI(KEXUE JIAOYU YANJIU)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陌生化”到“跨文化”——德语“移民文学”的发展

    135-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关注的对象是德语文学中"移民文学"这一少数群体。从其发展历史,作品对德国社会的诠释,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对这一特别的文学现象作了大体的介绍和分析。"移民文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原因,而在当前多民族、多文化大融合的社会背景下,"移民文学"与生俱来的"陌生化"特征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强化的"国际性"特点。

    移民文学陌生化多民族文学文化交流

    浅谈周敦颐的人生价值论

    13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生哲学的中心是人生价值论,即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及如何实现这种价值。本文通过对周敦颐作品的解读,试图从三点来分析其思想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这一层面:一、作为人本身价值的觉醒;二、在价值取舍方面;三、人生价值的形象体现。

    周敦颐人生价值论

    世纪末翘起心灵天平那一段的可贵砝码——从《现实一种》看余华前期小说创作中的宿命的苦难

    13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实一种》描写了人性中冷酷、残忍的一面,余华背叛了前贤们社会批判以及救赎的角度,把这种冷酷与残忍视作人类原本存在的一种自在状态并加以欣赏。余华的这种"嗜痂成痴"的态度是作者自身特殊经历与这一代人在社会转型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普遍心理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作者自我抚慰、自我生存的一种特殊方式。

    冷酷残忍苦难暴力宿命

    西方后现代艺术中的荒诞美学

    140-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诞作为正式的美学概念是在"二战"之后西方文化语境中确立的现代性事件,作为一个哲学和美学范畴,荒诞是现代人在科学和技术高度发展下的现代社会中对人生的认知和反思的结果。作为一个自然的人被社会异化成为现代的"非人",人之为人的自由、情感、甚至人性方面体验和态度被打上了各种社会的物质的烙印,置于社会中的人越发展,越追求未来,却越成为社会的物质的附庸,这种处于近乎悲剧的无可奈何的的感觉状态被美学家称之为"荒诞"感,人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被重新予以关怀,人类的荒诞感在经历各种现代艺术利用各种手法如抽象,扭曲变

    荒诞现代社会后现代主义

    以电视剧《越狱》为例分析会话中沉默的交际功能

    14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默是一种能够传达丰富意义的人类不可或缺的交际方式,本文根据Levinson对沉默的分类,以电视剧《越狱》里会话中的沉默为例,分析Jensen提出的沉默的五种交际功能,从而使语言学习者掌握沉默这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并提高目的语语言运用能力。

    沉默交际方式交际功能

    《经典释文·毛诗音义》“丁”字读音问题浅析

    14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经·小雅·伐木》有"伐木丁丁"一句,"丁"字今多读如"争"音。《经典释文》作为一部重要的音义书,给其注音并以"丁"字做反切上字给它字注音。《经典释文》反切上字经系联及与《广韵》注音比较,展现出在陆氏的观念中"丁"字除有端母读音外,还存在知母读音的分化倾向。

    丁字读音经典释文古无舌上音

    汉语中“人家”的主观性标记

    14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共时的角度研究汉语"人家"一词的主观性标记,理清其作为语言标记的主观性特征,并结合历史语境总结了"人家"一词作为视角标记、情感标记以及立场标记的主观性表达。本文认为"人家"一词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性。

    “人家”语言的主观性视角情感立场

    陆九渊的心学浅谈

    145-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对我们后人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他主要提倡的是孟子的"四端说",并以此发展成为了"心即理"的思想。认为"心"是万物的基础并且主载着万物的发展。断言说,心是唯一实在。

    心即理

    简述佛教在日盛行的历史原因——以平安时代最澄为中心

    146-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平安时期僧人,日本天台宗开山鼻祖最澄为代表人物,简述其在佛教方面的历史功绩,通过他一生在佛教方面所做贡献的描述,总结出最澄对佛教在日本发扬光大的突出影响。以至于现在佛教在日本都极为盛行,成为影响全日本国民的非常重要的教派之一。为什么奈良时代的佛教是国家性、学问性的,而到了平安时代,却转变成民间化的佛教?本论文将对其进行一一分析。

    最澄佛教简化

    从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看“比德”说

    148-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比德"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时常提到的一种审美观念,它的形成、流传与发扬要归功于孔子,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命题就是其发端,本文即针对这一命题,试图对"比德"说的发展作简要的论述。

    知者仁者比德自然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