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马维彬

月刊

1007-5828

kexuejiaoyu888@163.com

0311-66687633

050081

石家庄市虹光街10号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Journal DAZHONG WENYI(KEXUE JIAOYU YANJIU)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谈任伯年艺术对我们的启示

    13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刚刚步入近代的历史的条件下,在适应人们审美观念和艺术趣味的过程中,任伯年不断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最终成为近代画坛上的巨匠,以他空前的成就表明,他不是偶然地被人们无端的推上时代明星的地位。"面对于当时审美认识的变化,他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对于民族民间的传统有着适于中国人民需要的择取与消化。他尤能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并在吸取别人之长中发展完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薛永年《海派巨擘任伯年的生平与艺术》)这些对我们是颇有启示的。

    艺术趣味任伯年审美观念艺术才能审美认识人民需要艺术风格判断力

    歧视酿悲剧《最蓝的眼睛》悲剧根源分析

    136-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托尼·莫里森笔下的《最蓝的眼睛》中存在许多悲剧,如佩克拉的悲剧,佩克拉的母亲保琳的悲剧,佩克拉的父亲查理的悲剧,黑人民族的悲剧等。本文从种族歧视、文化歧视和性别歧视等三重歧视的角度对这些悲剧进行分析,意在指出美国社会中的三重歧视是诱发各种悲剧的根源。

    悲剧种族歧视文化歧视性别歧视

    黄金面具:金沙VS图坦卡蒙——人类黄金崇拜浅说

    137-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上许多古老部族、民族都有自己的面具史,面具,反映了本族宗教心态、民俗心态和审美心态的发展与变迁。面具文化是图腾范畴的源远流长的世界文化现象;对于黄金的痴迷也是早先人类的一种泛崇拜心理反映,如果将二者结合,会呈现怎样一种文化寓意?透过古中国和古埃及类似的文化现象,或许可以从中找出一些结论。

    面具文化金沙文化图坦卡蒙黄金崇拜

    懵懂的神秘,生命的活力——浅析小说《边城》

    138-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是中国三十年代极有特色的作家,他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湘西,《边城》是其湘西作品系里最受欢迎的作品,本文就是从美感和意义的角度对《边城》进行分析。

    边城美感意义

    论歌德入乐诗词的音乐性——以《五月之歌》(贝多芬曲)与《魔王》(舒伯特曲)为例

    139-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德被誉为"诗中的音乐家",这说明歌德的入乐诗词具有浓郁的音乐性。本文以依据歌德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五月之歌》(贝多芬曲)和《魔王》(舒伯特曲)为例分别从诗词内在音节节奏和外在结构韵律两个方面论述了歌德入乐诗的音乐性。

    歌德贝多芬五月之歌舒伯特魔王艺术歌曲

    闽剧《兰花赋》服装设计随想

    140-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装戏曲的服装设计区别在于其他舞台剧服装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惯以程式化的服饰——行头来表现人物的身份,服务于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特性。这是自明朝以来戏曲艺术传统的一种保留与延续,也是中国戏曲的精粹。作为古装戏曲的服装设计人员,其主要工作就是在尊重和弘扬这种传统精粹的基础上,根据剧情的需要,从服装的色彩和细节的变化上发挥想象,进行突破性的创新和设计,以求生动诠释人物的个性特征,体现编剧和导演的意图,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

    服装设计中国戏曲随想兰花闽剧艺术传统设计人员个性特征

    肯德基电视广告叙事风格分析——新品推广类

    14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外来的连锁快餐店,肯德基却较好地扎根华夏大地,这其中电视广告功不可没。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去解剖肯德基电视广告(新品推广类),通过对广告中各元素的分析,尝试提炼出"一切都是诱惑"的叙事风格,并阐明这种诱惑由叙事结构、叙事序列、叙事逻辑等拼装组合而芳香四溢。

    肯德基电视广告叙事

    艰辛的成长之旅——论《宠儿》中黑人民族身份的构建

    142-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里森小说《宠儿》以祖母贝比·萨格斯、主人公塞丝、小女儿丹芙这三代人为线索,表现了作为个体黑人的自我意识从缺失走向觉醒的过程。而个体的自我探寻与黑人民族身份的建构密不可分,只有个体觉醒才能树立成熟的民族意识,走出奴隶制的阴影。

    自我意识民族身份沉睡觉醒重塑

    浅谈现实主义大师库尔贝

    14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居斯·塔夫库尔贝在19世纪的创新思想,打破了当时标榜美的绘画的传统并把绘画从当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是写实主义绘画运动的领袖人物,坚持绘画要以现实为依据,不屑于希腊神话、宗教、贵族的题材,关注贫民劳苦大众,直面社会最底层。他认为现实主义艺术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他在发现生活平凡的美和朴实的外光技巧方面给予以后的青年画家们重要的影响,为后来的印象主义画家寻找更接近真实的表现手法提供了可能。

    现实主义劳动者反叛个性拒绝

    建国17年与“文革”时期“大众化”审美趣味对比研究

    14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国17年间(1949—1966),艺术家们积极探索视觉语言的革新,形成"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艺术风格。而在1966—1976十年"文革"期间,在极端政治的影响下,艺术创作无论是主题还是艺术形式均呈现出高度"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审视两个历史阶段艺术的"大众化"审美趣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将对两个时期的艺术创作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建国17年“文革”时期“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