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马维彬

月刊

1007-5828

kexuejiaoyu888@163.com

0311-66687633

050081

石家庄市虹光街10号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Journal DAZHONG WENYI(KEXUE JIAOYU YANJIU)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二元对立的消解与构建——对《到灯塔去》中两性关系的探析

    107-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到灯塔去》是伍尔夫通过文学作品对自己的两性思想的探索。作品从两性的二元对立入手,从几个方面展现了作者消解两性间的对立,构建均衡的两性关系的思想,是集中反映作者独特的两性观的作品。

    伍尔夫《到灯塔去》两性关系二元对立消解构建

    作为娱乐之外的大众文化与通俗艺术

    10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众文化"与"通俗艺术"是两个互有交叉的概念,本文主要立足于两者在应对精英文化主导者们频频质疑过程中的同盟关系,对二者合法的生存地位、社会价值予以解析并肯定。具体通过挖掘通俗艺术与大众文化揭露社会现实;贴近生活,具有现实功用;反抗精英文化霸权(潜移默化的)等的优秀品质,为二者的进一步弘扬推广坚定立场。当然大众文化固有的消极因素,应当注意避免。

    大众文化通俗艺术揭示生活现实功用反抗霸权

    浅析影片《女人不坏》的性别叙事策略

    110-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片《女人不坏》通过对性别差异的策略性运用,讲述了三个现代女性的爱情故事。女人作为叙事对象既是符号的集合,又具有符号的意指功能。在此,以对"女人宣言"的女性主义批判为逻辑起点,从女人的性别符号意义入手,考察叙事者在处理性别差异时所采用的不同策略,进而揭露爱情漩涡中的性别真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洋溢着喜剧精神的《女人不坏》是"含泪的微笑",再现了现代女性在爱情中的他者地位。

    性别女性主义叙事策略

    《腰门》中的成长印记

    11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彭学军的《腰门》,以秀美神秘的湘西风情为背景,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诗意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关于童年、成长与关爱的故事。成长是《腰门》这部作品最中心的主题,整部作品围绕着成长展开,它是文本结构与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成长仪式、成长主题、成长的见证三方面来分析《腰门》中的成长印记。

    成长仪式成长主题见证

    浅析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变革

    11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有着美轮美奂的物质文明和世界所罕见的精神文明,传统文化艺术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八种传统艺术门类(戏剧、音乐、舞蹈、建筑、雕塑、书法、绘画、诗歌、小说、散文、文学、器物、装饰、服饰、陶瓷、曲艺、园林、民间艺术)都结合着各自的地域、朝代、民族等不同特色,从发生、发展、演进到变革中传承着。现代艺术形式出现民族本土化趋势和自然主义倾向,体现在对本土和自然的回归,更深层次的去探寻情感的归宿,追求生活的根源本质。本文浅析了其中的两个类别形式从传统形式向现代形式的变革。

    中国传统变革现代艺术

    《哈姆莱特》中的“突转”浅析

    11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后世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突转"是他对古希腊戏剧家安排情节、设置结构这种艺术手法的准确把握和精确界定。他认为,"突转"是悲剧取得怜悯和恐惧的情感效果在情节方面的最基本要要求。"突转"是情节发展的自然结果,是指"剧情按照行动的可然率或必然率转向相反的方面,从顺境转入逆境或从逆境转入顺境。

    《哈姆莱特》“突转”情节发展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艺术创作艺术手法戏剧家

    说理艺术是改革者的一把利器——再读《史记·赵世家》

    11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记·赵世家》中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力主改革,先打破精神桎梏,解放思想,继点明现实困境,了解需求,再回顾屈辱历史,坚定信念,终使众臣心悦诚服,成就了"胡服骑射"的重大改革,其说理艺术至今仍具活力和借鉴意义。

    史记改革说理艺术

    西方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

    11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音乐的结构方式发生了转变,使得歌剧的传统模式受到冲击。而现代社会中西方歌剧的艺术特征能否保留原有模式是每个西方歌剧研究者有待于深思的问题之一。近几年歌剧在我国也逐渐的兴起,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歌剧的发展倾向,结合西方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寻求西方歌剧的独特魅力。

    西方歌剧现代音乐艺术特征

    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音乐剧《歌剧魅影》中魅影形象的分析

    11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剧《歌剧魅影》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经典作品之一,剧本根据法国作家加斯东?勒鲁(Caston Leroux)所撰著的爱情惊悚小说《歌剧魅影》(Le Fant?me de l'Opéra)改编。《歌剧魅影》之所以成为一部经典的音乐剧,除了剧本和音乐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这个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其中"魅影"埃里克的刻画塑造,更是充满矛盾纠结,但最终展示给世人的,是他对爱的成全与放手。

    歌剧魅影魅影形象分析

    浮沉·黄土——“艺术”手记

    11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生活久了,每天面对的除了自己所热恋的所谓的"艺术"外,就是高楼大厦、钢筋水泥。还有粉脂凝厚的各色人群,不停游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于幽暗的霓虹灯下。而城市虽然被沥青、水泥等黑色物质厚厚覆盖,漫天的浮尘仍随处可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那些包裹黄土的黑色物质随即被一层层剥开。已经好久没有看到清新、纯净的黄土了,它们堆在待建马路的两旁,虽然和城市很不和谐,但它散发出的泥土固有的本质味道却让人不愿离去。

    “艺术”黄土城市生活手记黑色物质城市化进程霓虹灯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