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马维彬

月刊

1007-5828

kexuejiaoyu888@163.com

0311-66687633

050081

石家庄市虹光街10号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Journal DAZHONG WENYI(KEXUE JIAOYU YANJIU)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间棕编工艺考察——访李忠慧棕编恐龙工艺

    157-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棕编工艺是一种现代编织工艺,是随着竹编、藤编一同发展而来的,有一定的鉴赏价值。编织工艺历史悠久,品种类繁多,大都取材纯天然加工进行编织。融入了编制者的构思和创想,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鉴赏价值。

    恐龙棕编工艺民间

    浅析藏族卓舞在表演形式上的艺术特征

    158-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藏族卓舞的表演形式和它的艺术特征,"卓"即人们熟悉的藏族舞蹈,迄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藏区独树一帜的民间歌舞艺术。本文通过对藏族藏族卓舞的表演形式中的代表性舞姿、音乐曲调和服饰内涵进行分析,来说明它在表演形式上的艺术特征。使藏族舞蹈"卓"在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保留其浓郁的民族特色。

    藏族卓舞表演形式艺术特征

    浅析吉祥装饰图案在民居中的应用——以厦门地区的民居为例

    159-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居作为人居住的场所,不仅是满足基本需要的形式产物,更具备了更为强大的功能,它除了是组织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场所,更是表达审美艺术情趣和文化含义的载体。人们在满足最低层次的居住需要后,对居所的装饰隐含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民居是表现文化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之一。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又存在着文化差异,厦门传统民居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古建筑风格的体现,是闽南文化的产物。它保留了中国传统装饰的繁复精致,这些图案不仅达到建筑装饰效果,更作为一种象征意义,深切流露出人性的本质,对生命的追求,这些吉祥图案不但牢固地建立于劳动人

    闽南民居吉祥装饰

    浅析睢宁民间舞蹈

    161-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睢宁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深厚,民间舞蹈独具特色。这些舞蹈来自民间,反映了睢宁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情趣,睢宁落子舞在睢宁民间舞蹈中最具代表性,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睢宁民间舞蹈

    浅析新疆蒙古族长调民歌艺术特点及传承状况

    16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古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而蒙古族长调民歌更是渊源流长,长调民歌是蒙古族多种音乐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长调民歌也在历史的进程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由于多种复杂的文化冲击着蒙古族传统艺术,使得长调民歌也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考验。因此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新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并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几点建议,希望对新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有所帮助。

    蒙古族长调民歌艺术特点传承

    安国药王庙庙会的类型及文化内涵

    163-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国药王庙庙会使传统宗教庙会与当地药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庙会的参加者有商户和四乡的民众,庙会期间不仅有丰富的游艺活动,而且伴随着药材、医药保健品交流活动。不仅使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且也促进了地方经济、贸易的发展。

    安国药王庙庙会经济

    以舞言欢 随劳而舞——土家“摆手舞”与劳动的关系

    165-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摆手活动是土家族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文化标志之一,摆手舞与劳动和社会实践相互关联,它是土家族漫长的历史阶段里社会生活发展的缩影,它在土家族的劳动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功能,而劳动则在不同的时代里不断的推进摆手舞的演变。

    摆手舞劳动关系

    浅析氐羌族群的文化印记——踏歌

    16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踏歌作为一种典型的原始歌舞在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曾广泛存在过,至今仍有其残有或变异形态。踏歌同时作为我国上古时期既有的歌舞形式,其对后世众多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文化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对踏歌现象的深入研究,会为我们探索氐羌族系众民族的音乐文化来源、文化传播脉络带来新的启示和线索。

    氐羌族群文化印记踏歌

    论走西口与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二人台艺术的形成

    167-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人台是集民歌、器乐、戏曲、曲艺、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其流传地主要是内蒙古中西部、晋北、陕北、冀北、宁北等地区。对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二人台这一艺术品种具有明显的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而这是清末明初开始的大规模人口移民运动——走西口所促成的蒙汉文化交融的结果。

    走西口二人台文化交融

    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开发

    168-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腹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酒乡和药都。自商成汤建都于此,已有3700多年历史。哺育了老子、庄子、曹操、华佗、陈抟、花木兰、李绅等一批影响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杰出人物,拥有花戏楼、地下运兵道、尉迟寺文化遗址等享誉中外的瑰丽文物景观,更留下了二夹弦、华佗五禽戏等丰富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亳州市保护开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现状文化遗产资源杰出人物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