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马维彬

月刊

1007-5828

kexuejiaoyu888@163.com

0311-66687633

050081

石家庄市虹光街10号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Journal DAZHONG WENYI(KEXUE JIAOYU YANJIU)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

    15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继翻译文化转向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意识流派,它是女权主义与翻译理论的结合体,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目的性。从宏观上看,二者的结合为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推动了解构注意翻译观,殖民主义翻译观等翻译理论的发展;从微观上看,女性主义译者在译文中进一步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致力于识别和批判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贬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观念、概念,探讨翻译被女性化(feminized)的过程、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并最终动摇那些歧视女性、歧视翻译的深层结构。然而,正是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表达的语用参照

    156-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从语言与文化语境的关系出发,阐明英汉语中的习语表达具有"显性"与"隐性"的特点。译者如果掌握英汉语中习语的关联因素及其语用意义,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翻译,就能准确传达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所包含的语用用意,实现翻译的通达和文化的对接。

    习语表达语用

    论郝思嘉形象及女性共鸣心理

    157-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仅凭一部长篇小说《飘》就获得较高文学声誉的美国女作家米切尔,让郝思嘉的故事风靡全球,家喻户晓。米切尔以其女性的独特视角,对郝思嘉的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刻画,让众多女性读者跟随郝思嘉一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惊险的旅程,在女性世界里引发了巨大反响,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感染力,来源于现实女性世界的一种广泛存在的"郝思嘉情结",一种深深地隐藏在女性内心的共鸣心理结构,下面我将对这种心理结构进行逐条分析。

    郝思嘉形象女性读者心理结构共鸣女性世界美国女作家文学声誉长篇小说

    论《宏观世界话玉溪》学术方法的运用

    158-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宏观世界话玉溪》是陈伯海先生分析李商隐在中国诗歌史上地位的一篇论文,本文具体分析了这篇文章中学术方法的运用。文章结合逻辑和历史的方法,考察了李商隐在晚唐诗坛所处的地位及其所代表的晚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晚唐诗诗歌史

    《红楼梦》中“石头”意象的生命化倾向

    159-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又名《石头记》,石头意象在《红楼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作者的创作意识中并非无生命的客体存在,而是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带着一种生命化倾向。本文拟从《红楼梦》中的石头意象和其中所蕴涵的生命化倾向两个层面上略作阐释。

    《红楼梦》石头意象生命化倾向

    《儒林外史》与文昌文化

    160-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文昌文化源远流长,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说。在明清时代,文昌文化在民间得到广泛的传播,同时也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儒林外史》作为思想家的小说,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杰出代表。由于其描写的主要对象是科举制度和儒生,所以其中不可避免地渗透了文昌文化的影响。在叙事框架、情节铺排、人物描写等方面,作者吴敬梓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文昌文化的符号,使其作为实现自己创作目的的媒介。

    《儒林外史》文昌文化文曲星文昌帝君

    从美学的角度浅析不同的七夕之悲——对比秦观与朱淑真的《鹊桥仙·七夕》

    161-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样是七夕,同样是《鹊桥仙》,但是由于两位作者在不同心境之下,所以表达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蕴。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秦观与朱淑真的《鹊桥仙·七夕》与两者的生活背景,得出两首《鹊桥仙·七夕》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而升华出两者所具有的不同的美学价值。

    悲剧美秦观朱淑真鹊桥仙七夕

    宋代“四大书院”刍议

    16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大书院"是人们对宋代最优秀书院的赞誉和认可之称,但是长久以来对于这四所书院的选定存有争议。本文是在宋代这个时间段里,试图以书院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民办力量在书院所占比例大小、理学在书院发展的情况、理学大师对书院及生徒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评选宋代"四大书院"。

    宋代四大书院标准

    艺术的信仰:黑塞《罗斯哈尔德》解读

    164-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家的婚姻与世俗婚姻是否矛盾,一个男人仅凭天性去生活,并观察和表现他的生活,这样的人是否应该结婚。画家渴望完美的生活,但妻子的隐忍,父子的冲突使原本支离破碎的家庭免不了各奔东西的宿命。本文以黑塞作品《罗斯哈尔德》为例,并结合黑塞本人的生活探讨他笔下的爱情、婚姻、家庭。

    艺术信仰婚姻

    梁祝并非悲剧,蝴蝶依然在飞——论《梁祝》在传承过程中文化渗透及其影响

    165-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蝴蝶,在中国古典文学里有个重要的文化涵义:为梁祝故事所体现的唯美玄妙的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而我们现代人通常把蝴蝶视为爱情信物正是《梁祝》在传承过程中文化渗透的结果。本文将从化蝶所表现的对爱情的向往和自由的追寻来阐述《梁祝》在传承过程中的文化渗透,并通过多种文艺样式搬演梁祝传说来体现《梁祝》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梁祝蝴蝶文化渗透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