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马维彬

月刊

1007-5828

kexuejiaoyu888@163.com

0311-66687633

050081

石家庄市虹光街10号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Journal DAZHONG WENYI(KEXUE JIAOYU YANJIU)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贾谊《新书》的真伪考证及其流传情况探究

    137-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汉初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以其文、赋创作见长,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散文集《新书》,被誉为"西汉鸿文",成为汉初文风的卓越代表。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史论结合法、文献分析等方法,从贾谊《新书》的真伪及版本流传两方面进行探究。

    贾谊《新书》探究

    明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探析——以麻风病为中心

    13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疾病意象的存在不仅充实了文本的文化意蕴,更增加了文学作品表达的复杂性。纵观明清小说与古代典籍众多的疾病意象,由于疾病本身的无限暗示性,疾病早已超越人类身体的客观存在而负载了更加丰富的文化意味。麻疯病作为医学领域的一种难以掌握的病理现象,在古代小说中呈现出复杂的隐喻性效果。

    疾病隐喻明清小说麻风病

    黔东傩“过关”仪式的“他律”思想

    140-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黔东傩的"过关"仪式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过关"发端于人心中的"关煞"这个虚幻却千百年来左右人们思想的观念。这一心理形态有些类似于存在主义的焦虑却又并非完全相同。"关煞"的他律性与"原罪"的他律性的比较,让我们对"关煞"的功能有一个新的认识,了解到它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作用。

    关煞他律

    略论韦庄词中的情感积淀

    14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韦庄是唐末五代著名的文人。以入蜀为分水岭,韦庄前期以作诗为主,在诗中直截了当地抒发情思;后期以创词为主,在词中抒写鲜明的个性化情感。唐末五代的乱世现状、大半生的颠踬困顿和所见所感构成了韦庄丰富的情感世界,所以在词这种婉约的体式中,他通过"男子作闺音"和打破"男子作闺音"两种方式来抒发个性情感。

    韦庄情的积淀

    文学“大众化”问题的现代性境遇

    142-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紧密配合社会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使得文学"大众化"难以避免地存在着功利和审美纠结、精英和大众的身份矛盾以及文学主体性缺失的困境。这些困境是文学"大众化"不得不面对的现代性境遇。要想突破困境,需要社会为各个文化领域的自治发展提供条件,使文学获得充分的自律,也要依赖大众教育程度的普及和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其能够真正从精神上享受文学。

    文学大众化现代性困境

    论凤姐

    14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熙凤是曹雪芹笔下的主要人物,她是荣国府的实际统治者,处事机敏,遇事善于随机应变,运用她自己的才干,在贾家这个大家族中如鱼得水。可以说她是《红楼梦》中塑造的最成功的一个人物。不仅如此,聪明能干是凤姐的主体性格之一。与此同时,她又很贪婪、狠毒、残忍。

    八面玲珑众叛亲离

    人鬼情深——浅析《聊斋志异》的人鬼故事

    145-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聊斋志异》作为一部古典文学的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长久的保持艺术魅力,就是因为蒲松龄不仅是描写爱情的高手,而且是描写女性爱情的圣手,尤其是塑造了一个个性格迥异、个性鲜明女鬼形象,让人叹为观止,令人印象深刻又回味无穷。

    《聊斋志异》人鬼恋情

    明妓词人创作题材探析

    146-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是妓女词作创作的高潮。其创作虽然仍不脱离一般女子的传统题材,但与明之前的妓女词作内容相比,已是丰富了许多,而且从词作情感的反映可看出她们的写作已走向了有意识地、自觉地追求。

    明代妓女词爱情命运

    王氏门风与东晋文艺对政治的疏离

    148-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晋一朝,世家门阀垄断政治,却在其中孕育了疏离政治的因素。名门望族通过对族中子弟的培养,形成了重文艺的家教与门风。时局的动荡客观上使得世家文艺疏离了政治,形成了自由的审美超越。本文试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代表,探讨这一时期文艺与政治疏离的情况与原因。

    世家门风文艺政治

    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的冲击

    149-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美学中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对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作为当下审美文化特色景观之一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直接将"审美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将大众的衣、食、住、行等一切都笼罩在"审美"的光圈下,无不显示出当代审美的泛化力量。日常生活审美化呈现出实用性、独特性、功利性、符号化等特征。由此,逐渐对康德美学的"审美判断四契机"构成冲击。

    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