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马维彬

月刊

1007-5828

kexuejiaoyu888@163.com

0311-66687633

050081

石家庄市虹光街10号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Journal DAZHONG WENYI(KEXUE JIAOYU YANJIU)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试论中国歌剧表演的发展方向

    6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演不仅只是外部形体的体现,同时还要求演员更深一步地对角色进行内部体验。从现今的歌唱演员培养来看,大都集中在对歌唱技能的训练以及对舞台外部形体的训练,很少有对演员舞台表演内部体验过程进行系统的训练与培养。对于外部形体的训练也很少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外部表演技能的学习。因此对于中国歌剧这一既有吸收西方艺术规律和形式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表演艺术,在表演上同样也应融合中西方表演艺术中的各种技巧。

    中国歌剧表演外部体现内部体验

    探索徐州琴书的发展趋势

    7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一个从生产、发展、昌盛、衰败、直至消亡的过程。不仅是艺术,就连那长达几万亿年的恒星,也有熄灭爆炸的时刻。对于琴书艺术来说,当然也总有一天会被其他艺术形式所代替而归于消亡。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琴书绝不会就此衰败下去而走向灭亡。它必然会在痛苦的危机中挣扎、探索、摆脱困境、寻找生机。总有一天还会振兴起来,达到繁荣昌盛的局面。

    琴书繁荣昌盛电视艺术潜力兴衰更换蓬勃

    雷马克——保护生命的使者

    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埃里希·马利亚·雷马克,一生创作了十一部长篇小说。雷马克的人生从安宁的小镇生活开始,然而少年参战的经历让他的人生失去了安宁。战争、流亡、法西斯,这些人生里面的巨石使得雷马克在这一路上坎坷行进。这是一位将人生使命融入小说创作的作家,这伟大而平凡的使命就是——保护生命,寻找生命的出路。

    雷马克保护生命出路

    堪叹古今情不尽,可怜风云债难酬——解读牛郎织女故事的文化内蕴

    7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特有的农耕文明和星宿文化结合的产物,它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传说作为一种故事模式,其中渗透的朴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郎织女天人合一思想文化内蕴悲剧意识原型

    诗歌的魅力——英国浪漫诗人柯勒律治名诗《忽必烈汗》赏析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忽必烈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的代表诗作之一,被视为名诗中的奇葩瑰宝。本文分析了《忽必烈汗》诗歌在意境、语言和意义三个方面的特征,总结了这些特征对诗歌表现形象和思想感情的意义,揭示了它不朽的魅力。

    忽必烈汗想象语言意义

    行云流水任天然——浅议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禅意

    7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禅,是一种思考,一种表现,禅是自然、和谐、美的品性的统一,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对个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禅又是集合的智慧结晶,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表达和禅境感悟的血肉关系,使其画面清雅古朴、平和宁静、简约单纯却意味深长。在创作理念上特别强调心灵的领悟和感受,在表达意境上注重物我如一,情致与外境相融合。

    妙在追求顿悟妙在虚实无定妙在弦外之音妙在物我一体

    人生如戏与戏中戏:论《亨利四世》的双重虚构

    7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致力于研究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双重虚构问题:第一重虚构,国王与王子出于政治需要进行不同面貌的伪装,这是在戏剧内部的人生中进行角色扮演,即人生如戏;第二重虚构,戏剧人物在虚构的戏剧中有意识地扮演其他角色,即戏中戏。通过双重虚构指向戏剧的真实:人物的真实性格与戏剧的真实内涵。

    《亨利四世》人生如戏戏中戏双重虚构

    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尚悲心理剖析

    7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悲为美,是中国人审美心理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从这一特征的历史,审美表现等方面剖析其产生的根源,讨论这种审美心理的本质。

    尚悲审美心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20世纪末“中国音乐发展道路之论战”的思考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音乐在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语境下,走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其体现出追求全球共性及彰显民族个性的可持续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无疑是在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观念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因此对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作回顾和反思,无疑对中国音乐在21世纪后续的健康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探寻新时期论战的起因、论战的内容,对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所持观点作简要阐述和分析,并在论战思考部分提出个人拙见,认为中国音乐发展应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变迁,持有"拓而能容"的"龙"之精神。

    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论战起因论战内容论战思考

    浅谈文化记忆

    8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哈布瓦赫、阿斯曼等学者的理论体系,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阐述了文化记忆的再现、"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和文化记忆的符号及承载方式,对城市老街区和农村现代化改造中保留以文化记忆为主题的地方性文化遗产提供较为科学、整体的发展思路。

    文化记忆集体记忆文本仪式历史记忆手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