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马维彬

月刊

1007-5828

kexuejiaoyu888@163.com

0311-66687633

050081

石家庄市虹光街10号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Journal DAZHONG WENYI(KEXUE JIAOYU YANJIU)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被新旧思想啃噬的生命——读《奔跑的火光》

    9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一个不愿意以一辈子奴隶般的劳役和生儿育女来换取可怜的家庭地位的,不愿意悄无声息地生、艰辛悲苦地死的乡村女孩,在商业文化和封建思想的双重压迫诱导下苦苦挣扎仍陷入绝境的悲剧人生,揭示出窄浅的人生视野和沉淀在思想深处的封建文化观念,使主人公对现实的认知以及个人价值定位都走入误区,最终导致了万劫不复的命运历程。

    方方女性命运

    天水传统建筑的木雕艺术

    9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水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地域多元文化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题材丰富多样,既有着自然真挚的人文内涵也有着简洁粗犷的艺术风格。

    建筑木雕装饰艺术人文内涵艺术特征

    论音乐表演艺术的三层境界——直觉、兴趣、风格

    10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果我们承认一切艺术的本源最终都会归结到人性上的话,那么作为艺术的音乐,也就会像人一样,是具有某种"人性"的。在这种意义上来说,音乐就成了最贴近人性-心灵的艺术。她的展开就是其本质特征的历程。这种展开对于音乐表演艺术来说,就是音乐演奏。恰恰是在这一点上,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通达了艺术之为人性的灵魂之最深处——精神、思维、以及情绪。

    音乐表演艺术直觉风格音乐演奏人性

    文化规约与生命突围——读龙宁英的《女儿桥》

    10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湘西女作家龙宁英在《女儿桥》这个小说里,用她女性独有的细腻,敏感地觉察了集体文化观念对个体特别是女性的无妄束缚。个体的文化突围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观念的障碍跨越,更是生命欲求的本真的自我清醒与认同。

    文化生命《女儿桥》

    A Delicate Comedy for Clever People——王尔德《认真为上》英文原版剧本赏析

    10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中文译名《认真为上》、《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等,是王尔德在戏剧领域的重要代表作。此剧一处给智者的精致喜剧,"精致"体现在剧本工整对称的结构,更体现在幽默巧妙的台词上。因此,本文以英文原版剧本为基础,从结构和台词的角度,详细剖析这个特点。

    王尔德戏剧结构戏剧语言

    由人生不幸激发而出的“悲”美思想——谈“檃栝”词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10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作为一个词派的开创性的人物,同时也发展了"檃栝"体,"檃栝"词的"以就声律"的释义,使得其具有重要的音乐美学价值,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檃栝"词中所蕴涵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挖掘。

    “檃栝”音乐关系“悲”美

    伤感化的《玛丽·巴顿》

    106-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盖斯凯尔夫人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一位著名女作家,作品以抨击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的腐朽以及资产阶级对工人剥削为主。玛丽巴顿正是盖斯凯尔夫人抨击工业革命的一部代表作。本文通过对玛丽巴顿文本的深入分析,从伤感化这一视角来分析整部小说,说明工人阶级备受压迫以及生活艰难的事实,以达到揭示阶级不平等的主题。

    玛丽巴顿伤感化场景描写情节艺术手段

    寻找自我的个性表达

    10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乃心灵之物",除了艺术以外,似乎再没有哪一种活动可以让人直接与他的本性关联。本文试图从探索现代艺术、时代情境以及国内当代艺术的过程中,引发对人的内心、本性的关注和内省。并且,以艺术表达来直接、坦诚、勇敢的面对社会。有时现实并不美丽,但它是真实的,它让美与丑同时并存,它甚至是荒诞的,承认了荒诞,艺术创作恰恰证实了人的唯一真实的力量,而从中获得生命的自由和快乐。而艺术创作,更像是一种不可见的心理事件,正如拉兹洛所说:"思想、想象、感情和感觉是私有的:任何人也没有直接进入到别人的心灵当中去过……心灵只能通

    真实伤害情绪内省当代艺术

    心中之书——从笔迹心理学角度浅析苏轼的书法艺术

    110-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是我国书法史上杰出的书法家,其论书崇尚意趣本文对我国古代丰富的汉字笔迹心理学思想以初步的论举。以个性情绪、品德等心理因素与笔迹的关系中透视苏轼的书法艺术。

    苏轼书法艺术笔迹心理学“书如其人”

    《沉沦》中的“新爱情观”

    11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从极度封闭到彻底开放的两极变换的动荡时代。《沉沦》是在"五四"诞生的,"五四"时期的中国思想状况及其复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礼教为中心的道统对个性的压抑,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当时的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生活在本土文化与殖民主义文化杂糅并存的文化生态中,

    《沉沦》中国传统文化爱情观新文化运动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殖民主义文化20世纪思想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