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欧进萍

双月刊

1672-2132

jdpme@vip.sina.com

025-84285560 84285517

210014

江苏省南京市卫岗3号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载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基础性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内容包括:地震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爆炸与火灾、植物灾变以及其它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危害的各类灾害。开展多种灾害学间的学术和科技成果交流,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灾害科学方面的结合,推动防灾减灾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有效减灾,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为从事防灾治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拱学术交流的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

    路德春季港澳王国盛杜修力...
    1231-1244,1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其中人类生产活动制造的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准确评估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环节.城市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具有防治交通阻塞、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等优势,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然而,目前还缺乏城市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系统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框架内,研究了城市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系统的碳足迹计算边界和尺度,提出了地下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计算模型,基于计算模型,建立了城市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系统碳排放计算方法.结合某工程案例,揭示了城市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系统总体及各阶段的碳排放规律,针对不同阶段的碳排放特点,给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放建议和措施.

    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碳足迹全生命周期计算方法节能减排

    日本片区防灾理念的应用与启示——以东京涩谷站为例

    王晶胡新宁朱思璇杨畅...
    1245-1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重点开发地区中人口和功能高度聚集的区域,在面对大规模灾害时显得尤为脆弱,易造成交通停运、人员伤亡、企业停摆的情况,甚至进一步引发次生灾害,影响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大型轨道交通站点及其周边地区是人流量大、功能业态高度复合的区域,极具代表性,提升其应对灾难的应变能力对于增强城市整体的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日本有着20多年的都市再生发展历程,至今已经出台一系列具有较强借鉴意义的保障防灾能力的都市再生方法,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达但各类灾害频发,日本探索出了以轨道交通车站及周边地区为整体来考虑的片区防灾理念.本研究梳理了日本都市再生安全确保计划制度中片区防灾理念的发展脉络,解析了片区防灾的概念、运行机制和实施要点,并选择在日本轨道交通站中最具代表性的东京涩谷站以及周边地区为例,对在其站点周边实施的片区防灾计划的制度框架、促进机制以及在软件硬件两层面实施的对策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我国轨道中心站点地区的防灾能力的提升提供经验借鉴.

    都市再生片区防灾轨道交通车站涩谷站疏散规划

    基于GCN-LSTM组合模型的基坑钢支撑轴力时空序列预测

    秦世伟朱则匀戴自立
    1257-1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坑钢支撑的轴力变化是反应基坑中内力变化的重要指标,也是基坑工程灾害防治的重点研究对象.由于土体力学性质的复杂性以及受力演化的不确定性,单纯通过监测和计算难以把握基坑中实际的内力变化趋势.已有研究表明支撑轴力的演化具有典型的时序特征,可使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数据进行预测分析,但预测精度普遍不高.基坑中多个点位的支撑轴力变化往往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但现有的模型无法捕捉空间信息.为解决上述问题,使用图卷积神经网络(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GCN)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组合构建了能捕捉数据时间和空间特征的时空序列预测模型.该模型根据实际点位的空间信息构建了邻接矩阵并生成对应的空间特征,以支撑轴力,空间信息,温度作为输入特征,来预测支撑轴力的发展趋势.使用上海某车站项目中四个具有空间相关性的点位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并将组合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单一LSTM模型预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组合模型的收敛速度更快,对于长周期的数据拟合能力更强,并且能更好的反应数据的波动性;(2)组合模型的精度高于仅考虑时间序列特征的单一LSTM模型,有效提高了支撑轴力数据的预测精度.该模型可为实际工程数值预测提供计算参考.

    基坑工程支撑轴力空间特征长短期记忆网络图卷积神经网络

    极端暴雨下城区新建基础设施洪涝致灾规律研究

    范臣臣侯精明陆品品李东来...
    1265-1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极端暴雨下城市基础设施洪涝致灾规律,以西安某新建330 kV变电站为例,构建基于GPU加速技术的二维地表水动力城市雨洪过程模型,对不同降雨条件下变电站站区积涝过程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不同降雨与站区水位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站区水位随降雨持续先增加,后逐渐缓慢降低;②随着设计暴雨重现期增加,站区内的最高水位不断增高,在300 a一遇降雨重现期下趋于稳定,P≤300时水位增加量占整体的74.31%;③重现期300 a一遇为水位增长量拐点,建议根据行业特色、经济性、所在汇水区的产汇流状况和洪涝致灾风险等因素综合考虑设防水平.研究揭示了极端降雨对变电站设计标高的量化规律,为极端暴雨下变电站及城市其他新建基础设施的防洪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极端暴雨城市基础设施洪涝致灾数值模拟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空间叙事建构研究——以铜官山1978文创园为例

    曾锐程玉红
    1275-1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产业已成为目前城市工业遗产更新的主要导向.首先,本研究在经济、空间、文化、生态多维度解析构筑可持续文创园区导向的工业遗产更新路径体系.其次,聚焦空间叙事理论在工业遗产改造更新中的研究应用,探讨物质空间活化利用过程中工业文化特色与认同性的建构方式.在目前的工业遗产空间叙事研究中,较少有学者关注人在其中的行动认知,及其与场所历史信息与空间特征的相关性.因此,以文创园区导向的工业遗产改造更新为研究对象,从叙事主题、路径、载体三个层面提炼园区叙事建构方式.而后,通过GNSS行动追迹实验,结合空间点模式分析法,可视化解析游览者行动轨迹、聚集密度等特征数据,把握叙事空间的路径载体与行动特征的关联效应,最终在路径规划、载体分布、场所营造和交互设计四个方面归纳提炼出工业遗产空间叙事建构模式与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叙事路径规划可以有效引导行动轨迹;依托"物体-场景-事件"为载体的空间叙事方式对游览者的聚集停留具有正向效应,验证了空间叙事理论在工业遗产改造更新中的适用性;空间叙事建构是工业遗产空间重塑与文化意义再生的有效路径.本研究为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活化及文化认同感建构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再利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城市存量资源的废弃闲置而导致的潜在火灾、爆炸等灾害风险,为推进建设韧性、智慧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提供指导与参考.

    工业遗产更新空间叙事建构路径载体GNSS行动追迹空间点模式分析场所记忆

    人居环境解耦——高架城市方案探索

    徐彦豪唐春安夏英杰杨菊英...
    1286-1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中,现代技术与人居环境的高度融合加剧了城市问题的凸显,"城市病"现象愈发严重.研究聚焦于住房与交通两大核心领域,深入探讨了它们对城市发展及居民生活品质的影响.在住房方面,房价与经济实力的匹配度、居住空间对居民生活品质的影响,以及住房支出对育龄人口的影响均得到了详细分析.在交通方面,考察了道路资源、通勤距离、通勤耗时、高峰期拥堵以及城市交通对初入职场者的影响,揭示了城市交通难题对居民生活和城市效率的负面效应.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居民生活压力,降低了生活品质,更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制约.因此,人居环境解耦的重要性得以强调,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被视为解决土地资源紧张、住房短缺和交通拥堵等问题的根本途径.为解决这些问题,引入了高架城市方案,该方案旨在通过有效利用城市立体空间来应对"城市病",有助于缓解土地资源紧张,增加住房供应并改善交通状况,从而为现代城市的高效、健康发展提供一条可行路径,有望实现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高架城市城市病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

    多层RC框架底层中柱失效连续倒塌计算模型

    林楷奇李道远蔡亮
    1299-1310,1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层RC框架结构在底层中柱失效后,不平衡荷载由失效柱上方各楼层共同承担,其承载力相比单层框架会大幅提升.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多层RC框架连续倒塌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失效柱上部各楼层的连续倒塌抗力机制尚不明确,既有研究中关于多层RC框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承载力理论分析模型也十分有限.为此,首先依照中国规范设计了9座典型的RC框架结构,采用OpenSees开展了各框架在底层中柱失效时的连续倒塌分析,系统研究了各楼层梁的内力及应变分布,讨论了不同楼层的梁内连续倒塌抗力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单层RC框架梁柱子结构的连续倒塌承载力计算模型,依据各层梁的抗力贡献,建立了多层RC框架底层中柱失效的连续倒塌抗力计算模型,并与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底层中柱失效后,多层RC框架首层梁存在显著的压拱机制和悬链线机制;②多层RC框架结构沿楼层高度方向布置不同尺寸构件时,截面尺寸变化的下部楼层梁会存在压拱受力机制;③除上述楼层外,其他楼层梁主要通过受弯机制提供连续倒塌抗力;④所提计算模型能较准确计算多层RC框架底层中柱失效时的抗连续倒塌承载力.

    多层RC框架连续倒塌数值模拟受力机制计算模型

    阿汝冰崩-碎屑流运动过程反演及预测模拟研究

    李扬汤明高帅奕垚赵欢乐...
    1311-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冰崩作为冰冻圈最具灾难性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运动过程复杂、预测难度高、致灾后果严重等特点.2016年7月17日和9月21日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生了两起巨型冰崩-碎屑流事件,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利用PFC3D反演了这两次冰崩-碎屑流运动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周边区域潜在冰崩隐患进行了预测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冰崩-碎屑流运动时间分别为300 s和240 s,颗粒平均速度峰值分别为32.05 m/s和34.80 m/s,第一次冰崩入湖体积约为8.47×106 m3;(2)前后部分的能量传递是冰崩-碎屑流产生高速远程运动的关键机制;(3)预测阿汝85号冰川(冰崩隐患)发生冰崩后形成的西北侧主堆积区面积约为1.1 km2,东北侧小堆积区面积约为0.3 km2,危险区面积共计3.28 km2;该成果对于青藏高原的冰崩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阿汝冰崩冰崩-碎屑流PFC3D运动特征危险预测

    地震灾害视角下四川省地震带区域城市韧性评价

    樊燕燕吕昱颖李子奇冯莉...
    1323-1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对其进行地震灾害视角下的韧性评价是评估城市系统防震减灾能力及城镇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根据城市系统在地震灾害发生全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从抵抗能力、应对能力、恢复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四方面构建地震灾害视角下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为解决评价指标赋权过程中的主观性及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复杂性等问题,引入投影寻踪法对评价指标数据结构进行分析,寻找出最佳投影方向,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结合物元可拓模型,计算各指标关联度及各城市综合关联度,根据最大关联度原则确定地震灾害视角下城市韧性的评价等级.以四川省活动地震带区域7个城市3个州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结果表明:自贡市、雅安市、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一般韧性城市;德阳市、绵阳市为较高韧性城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为基本韧性城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为较低韧性城市.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抗震韧性评价研究提供参考,为城乡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地震灾害视角活动地震带区域城市韧性评价投影寻踪法物元可拓模型

    钢筋混凝土加强墙的底层大开洞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闫凯魏瑞祥任鹏飞张倩...
    1336-1347,1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砌体结构为满足底层功能需求而扩大洞口导致其抗震性能削弱、安全性降低的问题,按1∶4比例设计制作了一栋四层砖混结构缩尺模型,并基于刚度等效的原则在底层大开洞一侧以钢筋混凝土加强墙置换部分传统砌体墙,对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得到结构各层的破坏形态、位移变化、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以及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指标.结果表明:砌体结构与钢筋混凝土加强墙紧密联结,结构整体具有延性特征;结构未发生承载力突变,保持较好的抗震耗能性能;结构二层位移显著,设计时应着重关注其刚度,避免形成薄弱层;设钢筋混凝土加强墙可避免地震中底层大开洞砌体结构的扭转.

    砌体结构底层大开洞钢筋混凝土加强墙拟静力试验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