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欧进萍

双月刊

1672-2132

jdpme@vip.sina.com

025-84285560 84285517

210014

江苏省南京市卫岗3号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载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基础性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内容包括:地震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爆炸与火灾、植物灾变以及其它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危害的各类灾害。开展多种灾害学间的学术和科技成果交流,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灾害科学方面的结合,推动防灾减灾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有效减灾,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为从事防灾治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拱学术交流的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玄武岩纤维遏制作用下的砾类土管涌试验研究

    陈亮卢周洲滕耀宗
    689-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管涌如果无法及时得到遏制,会导致大量土体流失以致堤防溃决.为研究管涌发生环节时使用玄武岩纤维的遏制作用,拟通过室内管涌试验,从孔压、水力梯度、渗透系数、流速、颗粒流失等方面,研究不同纤维含量和纤维长度的玄武岩纤维对管涌发生发展的遏制效应.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的加入使得缺级配砾类土体的迁移通道变得更加曲折和狭窄,从而遏制整个土体的管涌发展.同等玄武岩纤维含量下玄武岩纤维缺级配砾类土存在最佳的纤维长度遏制管涌发展.纤维长度过长,增大了土体的迁移路径同时也使迁移通道相对变宽;纤维长度越短使得细颗粒的迁移通道变得更加狭窄,更加容易造成局部堵塞,进一步使得管涌继续从其他方向发展,造成颗粒的进一步流失.

    管涌土工合成材料玄武岩纤维砾类土

    长期循环温度下能源桩-土热传播特性研究

    胡逸凡陈龙张嘉乐陈永辉...
    697-7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了桩长52.5 m、桩径1.05 m的能源桩-土热传导离心模型试验,揭示了三十个周期的冷热循环温度作用下能源桩-土传热规律,基于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建立了桩周土体温度场长期数值计算模型,并将其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各循环温度区间变化模拟值与实测值整体波动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各周期内最大相对误差为5.6%,整体误差较小,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长期冷热循环温度作用下,能源桩整体运行效率存在降低趋势;桩端土体的温度变化滞后于桩体中部区域土体,因此在进行能源桩内管道布设时可以考虑桩端部分区域内适当加密,提高能源桩的换热性能;热循环阶段,模拟值变温区峰值高于实测变温区峰值,而在冷循环末期,模拟值较小,且距桩不同距离位置处实测值相对应的变温时间区间,相较模拟值变温区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后延,且循环周期越多时间区间后延效应越明显.

    能源桩离心机试验冷热循环温度场数值模拟

    基于隆起变形分析的基坑坑底抗隆起稳定可靠度分析

    孟凯琪刘志良徐亮李春立...
    705-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土体硬化(Hardening Soil)模型,在PLAXIS 2D中建立基坑开挖数值模型,在获取坑底特征点隆起变形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坑底隆起变形超限失效模式对应的极限状态函数,为提高计算效率,应用响应面法代替有限元计算快速获取坑底特征点隆起变形值,结合蒙特卡罗模拟方法进行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可靠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第三层土的卸载再加载模量Eur3以及有效内摩擦角φ'3的变异性对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影响显著;第-层土的有效黏聚力c'1、有效内摩擦角φ'1、割线模量E501、切线模量Eoed1以及第二层土的有效黏聚力c'2的变异性对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影响较小,但相对而言,第二层土的有效黏聚力c'2对坑底抗隆起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对于坑底土体为粉砂的深基坑来说,对坑内土体进行加固可以有效约束坑底隆起变形.

    基底隆起稳定性硬化土模型响应面蒙特卡罗法

    冻融作用下复合相变材料改良黄土力学特性研究及机理分析

    朱怀太欧尔峰姜琪赵永春...
    715-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冻融作用对黄土力学性能的劣化影响,基于相变材料的温度调控功能,提出了一种采用膨胀石墨-正十四烷复合相变材料(EG-C41)改良黄土的方法.以兰州黄土为研究对象,开展典型冻融循环后不同EG-C14掺入比黄土试样的体积变形试验、力学性能试验和微观结构试验,探究冻融作用下不同EG-C14掺量对黄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改良机理.试验结果表明:EG-C14减缓了冻融循环过程中土体内部的温度变化,进而有效抑制了 土体的胀缩变形;同时,EG-C14降低了冻融循环对土体微观结构的损伤,与素黄土相比,多次冻融循环后改良土体内部的支架孔隙明显减少,颗粒骨架也更为密实,进而增强了土体的力学性能;此外,EG-C14改良黄土的力学性能随EG-C14掺量的增加先增大然后逐渐趋于稳定,且掺量为4%时改良效果最佳.

    冻融作用黄土复合相变材料力学特性机理分析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江苏子系统参数测定能力评估

    钱婷王俊魏梦婉何奕成...
    725-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2023年3月以来江苏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震源参数测定的可靠性和精度.研究选取2022年3月1日至2023年12月20日期间江苏地区发生的98条ML≥2.0地震事件,对比了新旧两套系统对同一事件的定位结果.结果显示,震中位置偏差大多数在0.3~12.1 km范围内,大部分误差属于正常范围.两套系统的震级偏差普遍较小,只有少数结果因定位台站的数量、钟差、数据噪声和干扰等因素导致偏差较大.此外,监测能力方面,新系统的监测能力整体提升ML0.5,二维模拟地震定位测试方法显示定位精度也有所提升,整体来看,新系统展现出良好的实效性,能为地震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江苏地震烈度速报预警系统震级偏差震中位置定位精度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江苏子系统震源机制解产出分析

    杜航郑江蓉江昊琳王俊...
    730-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江苏子系统震源机制解参数速报集成了 TDMT_INV方法,可直接读取震相进行震源机制解反演计算并产出.为验证该方法获得震源机制解的准确性,选取2024年1月17日江苏东台3.0级地震和2023年12月7日江苏赣榆海域3.8级地震这2次3级以上地震,采用TDMT_INV、CAP和FOCMEC方法计算其震源机制解,分析三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异.东台3.0级地震位于江苏预警站网网内,三种方法都可获得较为稳定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赣榆海域3.8级地震位于江苏预警站网网外,TDMT_INV方法仍可获得较为稳定的震源机制解结果.

    震源机制解DMT_INV方法CAP方法FOCMEC方法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江苏子系统仪器烈度产出分析

    江昊琳缪发军李子烨孙小航...
    735-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部署的烈度速报江苏子系统进行了介绍,简述了 2021年12月系统部署以来的系统产出情况,同时以系统部署以来产出的震级最大的事件即2021年12月22日江苏天宁M4.2地震为例,使用f-k方法合成各观测台站上的理论地震图,将实际峰值加速度与理论峰值加速度进行比较,评估烈度速报江苏子系统产出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烈度速报系统产出的各台站峰值加速度随震中距逐渐减小,且和理论地震图的结果较为接近,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烈度速报江苏子系统产出结果的可靠性.

    地震烈度速报江苏子系统产出分析理论地震图

    江苏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分析

    王琛孙业君张婷魏梦婉...
    740-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江苏预警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介绍,分析了 2023年6月系统试运行以来的预警信息发布情况.结果显示,预警信息发布的主要延时存在于地震发生到国家一级融合决策系统正式发布预警信息的过程,最短延时为4 s,平均延时为14.3586 s,江苏省预警系统的预警信息发布各环节延时较少,平均总延时不超过0.9 s,Ⅱ类省级预警中心所在地发生地震后,预警信息发布时延会略长于Ⅰ类.整体来看,江苏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系统满足时效性要求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省预警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实现省内破坏性秒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与示范服务.

    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发布策略时效分析

    我国多元化巨灾保险模式初探

    戴雨轩
    745-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健全完善我国多元化巨灾保险模式,在研究我国巨灾风险和巨灾保险现状,分析国外巨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提出4个方面的途径:(1)坚持政府主导,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普惠保险;(2)发挥市场作用,为不同群体提供更加丰富的保险产品;(3)运用金融工具,建立多元协同的风险分散机制;(4)注重"以防为主",提高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议统筹政府、保险行业、减灾部门和社会资本的资源和力量,构建基本保障能"兜底"、保险产品多元化、风险分散有支撑的运行模式和工作机制,构筑巨灾风险共同体,提高全社会的抗灾韧性,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巨灾风险普惠保险韧性建设

    乌兰布和沙漠公路绿化防风效益研究

    赵娜
    后插2-后插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