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鄂州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鄂州大学学报
鄂州大学学报

田巨平

双月刊

1008-9004

ezdxxb@163.com

0711-5905136

436099

湖北省鄂州市莲花山鄂州大学

鄂州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
查看更多>>《鄂州大学学报》创刊于1988年,自创刊以来一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刊物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凸现了刊物的个性特征。本刊的办刊理念是:坚持鲜明正确的政治方向,但不办成政治理论刊物,而是强调求真的科学性探讨;坚持科研服务于经济建设,但不一味急功近利,而着意于“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兼容并包,尤其注重精神文化领域的开拓;重视校内学术人才的扶持,着力展示校内教师创造的科研教学成果,但不画地为牢,近亲繁殖,而力求拓宽交流渠道,多吸纳一点校外前沿性科研成果,形成杂交优势。本此理念,本刊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努力培植自身应有的特色:学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学术视野的广泛性与论域地方性的并包;学术热点与冷门的兼容;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力求期期都显示着学术上的创新精神、内容上的厚重感和风格的朴素坚实。《鄂州大学学报》在历年的质量检查中不断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二次刊载逐年增多。《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国性信息收集单位均有转载、摘要和报道;多个国家级和省市图书馆均长期连续订购收藏;与全国数百家公开发行的学术杂志建立了长期交流关系;稿源不断拓宽,作者从青年学人到资深专家博导,从高校讲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所长,构成了一支多层次的撰稿人队伍,保证了学报的清新气息和学术质量。本刊两次荣获全国市属大学优秀学报奖、首届全国《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6年,荣获湖北省第五届“湖北省高校优秀学报”、第三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守正创新的基本遵循和实践理路

    李亚飞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话语来传递教育信息、连接交往关系、实现教育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新时代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话语传播主导地位渐趋弱化、话语内容遭遇价值认同危机、话语表达方式单一且效能低的现实境遇.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为守正话语发展的基本遵循,着眼于时代发展、学科建设和大学生成长需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理念、内容、表达和传播上创新发展,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实效.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守正创新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其应对方法研究

    高子琳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的时代,英汉翻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文化差异等多种原因,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文化障碍,影响翻译质量.因此,如何应对英汉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研究了英汉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其应对方法.首先,探讨了文化障碍的类型及其对翻译产生的影响,探讨了降低文化障碍对翻译影响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文化障碍产生的原因;然后,介绍了应对文化障碍的方法,包括加强对英汉文化差异的了解和研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确保质量控制和校对以及借助文化中介进行翻译等策略,旨在为英汉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英汉翻译文化障碍翻译策略文化差异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的英语文化教育研究

    刘悦淼张钦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加剧,将英语文化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建设一个文化多元、和谐的社会作出贡献.文章探讨了如何将英语文化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当前英语文化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加强教师培训、制定课程计划、利用文化载体进行教学、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和加强社会合作等策略.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将英语文化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教育文化素养

    以科技特派员为纽带的涉农专业大学生对接乡村振兴培养路径研究

    曹庆傲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重心,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乡村振兴关键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依靠高素质涉农人才推动各类资源要素流向农村,激发农村各项事业创新活力.涉农专业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后,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能够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迫切需求.涉农专业大学生本应持续投身"三农"事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存在基层就业人数比例低、涉农比例低、淘汰率高的"两低一高"的现实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科技特派员是离基层生产一线和涉农专业大学生最近的一批人,将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大学生对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相结合是可行之策.探究一种以科技特派员为纽带的"三解三增"的综合育人模式,可推动涉农大学生树立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意识,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主动投身"三农"事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涉农专业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制度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视域下城郊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主体困境、成因和对策研究——以鲁东南E村为例

    尹雷余恒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郊村是在城乡融合进程中形成的"亦城亦乡"又"非城非乡"、特殊且复杂的治理单元,随着城郊村治理和发展的主体日趋多元化,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通过对鲁东南地区E村集体经济发展进程及难点堵点的剖析,发现其问题主要源于政府、企业、村民、村两委等多元主体关系失调,深入探析主体困境的成因,进一步推动以E村为代表的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党建引领,调节主体互构关系,平衡各方利益诉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经济运营基础.

    城乡融合集体经济城郊村

    87版《红楼梦》剧"副小姐"形象建构与民俗价值

    王伟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87版《红楼梦》剧通过民俗技艺女红建构女性形象.其中的"副小姐"或表现出聪慧伶俐、足智多谋,或表现出刚烈果敢、洁身自好,或表现出温柔和顺、怜贫惜弱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忠实了原著.从另一个视角而论,这种正面形象特征的彰显体现了文学倾向性对她们负面特征的淡化和消解,忽视了她们思想的矛盾性以及行为的复杂性,不利于塑造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忽视了她们的性格因素在悲剧命运中的作用.从民俗视角来看,强化民俗的表达,成为记录民俗技艺的文化载体,具有较大的民俗价值以及积极传承民俗文化的意义.

    87版《红楼梦》"副小姐"真实性倾向性民俗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贾瑞之错位情感心理分析

    邓桃莉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贾瑞是《红楼梦》里贾府的同宗远支,对凤姐一见钟情,最终命断风月宝鉴,贾瑞短暂的一生,堪称可怜又可悲.贾瑞"癞蛤蟆想天鹅肉吃"是其错位情感悲剧的内在因素.贾瑞形成其自卑型人格的关键因素是他的出生家庭与教养方式;自卑无能的贾瑞选择"脂粉英雄"凤姐是"补偿机制"下"寻求优越"心理;贾瑞头脑简单缺乏自知之明而又执迷不悟使其最终走向毁灭.

    《红楼梦》贾瑞自卑型人格心理分析

    《白鹿原》的生命化历史书写

    李志宇
    5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鹿原》的历史书写体现出一种生命化的特点和特征,使小说叙事及历史叙述充分地、全面地融合起来.生命化的历史书写主要指创作者在叙述、解读历史中融入生命体验.这种书写及创作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生命体验来体悟历史,表达独具个性及特点的历史观;另一方面是在人物塑造时充分给予人性关怀及理解,强调对人性的刻画.文章结合《白鹿原》主题,探究历史观及人物塑造,分析生命化历史书写的文化意义.

    《白鹿原》生命化历史书写

    "媒介即讯息"时代手机拜物教的表象与内质

    吴庆华吴姗珊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互联网的全球化普及为重要标志的信息革命正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媒介即讯息"时代"手机拜物教"应运而生.一方面,智能手机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器物,另一方面,手机新媒体信息传输随时、随地、随身的优势,使得手机侵占个人时间,宰制人类社会交往,拥有何种品牌与价位的手机也往往成为个人生活际遇的标志,甚至成为个体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体现.手机拜物教的本质是信息依赖,手机融入"信息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成为以信息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载体,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缩影.手机拜物教折射了超额垄断利润追逐之下信息生产、分配、消费的新样态.

    手机拜物教信息崇拜信息资本主义

    巫文化视角下渝东北动物图腾造型及艺术审美

    张燕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渝东北是长江三峡的重要组成部分.巫文化动物图腾浸透在渝东北远古时期社会和文化之中,与之相互交织和影响.从巫文化的角度对动物图腾造型形式和审美进行研究,在人类历史传承(时间)和具体的文化环境(空间)的双重视野中考察其艺术特点、审美意蕴,是对民族文化精神作一次新的关照和理解;通过寻求原生文化基因,重新发现民族精神内核,为实现传统艺术造型的新生找到依据和启示.

    巫文化动物图腾造型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