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腹部外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腹部外科
腹部外科

陈孝平

双月刊

1003-5591

fubuwaike@163.com,fubuwaike@tom.com

027-82789737

430014

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155号

腹部外科/Journal Journal of Abdominal Surger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在脾良性占位性病变手术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王茜曹国军柴新群
    200-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splenectomy,LPS)在脾良性占位性病变手术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85例脾良性占位性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25例行LPS的病人为LPS组,60例行腹腔镜全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total splenectomy,LTS)的病人为LTS组.统计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指标以及并发症(腹腔积液、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血小板增多症等)发生率.结果 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LPS组与LTS组比较,术后引流时间[(4.6±1.6)d比(5.9±1.6)d]、术后通气时间[(1.4±0.5)d 比(1.9±0.8)d]、术后活动时间[(2.6±0.5)d 比(3.1±0.8)d]及术后住院时间[(6.3±1.5)d比(7.8±3.1)d]均缩短,且术后第1、3天白细胞计数[(10.2±2.1)×109/L 比(14.7±4.1)×109/L、(9.5±3.3)×109/L 比(13.3±3.8)×109/L]及术后第1、3 天血小板计数[(172.8±57.9)×109/L 比(203.0±61.3)×109/L、(210.1±112.5)×109/L 比(298.0±125.9)×109/L]LPS组均低于L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LP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LTS组[4.0%(1/25)比30.0%(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57,P<0.05).结论 LPS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在脾良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价值,建议在有条件的医疗中心进行推广.

    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脾良性占位性病变疗效安全性

    本刊数字、数值的有关规定

    《腹部外科》编辑部
    206页

    单孔加一孔双镜联合经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回顾性分析

    刘鹏牛小行黄朝君孙爱学...
    207-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一种改进型腹腔镜微创手术方式,以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手术难度、增加手术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8月间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普外科进行双镜联合经胆总管探查取石5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采用单孔加一孔双镜联合经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病人纳入观察组(29例),将采用单孔双镜联合胆道探查取石术的病人纳入对照组(24例),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M(Q1,Q3)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两组病人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缩短[130.0(120.0,152.5)min比 150.0(130.0,195.0)min,Z=-2.789,P=0.005],术中出血量减少[10.0(10.0,20.0)mL 比20.0(16.3,37.5)mL,Z=-2.918,P=0.004];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后排气时间[(17.9±4.0)h 比(19.5±3.6)h]、术后住院时间[(7.0±1.8)d 比(7.5±2.8)d]、住院费用[(19 826.2±4 073.8)元比(21 668.3±5 191.2)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单孔加一孔双镜联合经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可行、安全,使微创手术学习曲线缩短,术中用时减少,应用指征更广泛.

    单孔加一孔双镜联合胆总管结石微创

    创伤性胰腺损伤12例外科治疗分析

    茹皓刘畅董泽鹏孙学军...
    212-215,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所致闭合性腹部损伤中胰腺损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并行外科治疗的12例创伤性胰腺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从受伤原因、诊断方法、外科治疗方法、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2例胰腺损伤病人的受伤方式:交通伤8例,撞击伤4例.胰腺损伤分级:Ⅱ级2例,Ⅲ级6例,Ⅳ级1例,Ⅴ级3例.8例病人术前行血清淀粉酶测定,其中6例血清淀粉酶升高.10例病人术前CT检查诊断胰腺损伤.所有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腹腔积血清除1例,腹腔积血清除术加胰腺修补术1例,胰体尾切除术6例(其中同时行脾脏切除4例),行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加胰液外引流术并于1年后行二期胰肠吻合术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行肠系膜上静脉修补加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加腹腔置管通畅引流术1例.所有病人中,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胰瘘2例,腹腔感染2例.结论 闭合性腹部损伤病人行CT检查是早期诊断胰腺损伤的重要方式,早期进行分级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决策.经术前检查提示胰腺高级别损伤者应在生命体征维持平稳的前提下及时行手术治疗,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及术后通畅引流是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闭合性腹部损伤胰腺损伤外科治疗

    脾切除术后胰瘘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林志谦林淑婷
    216-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脾切除术病人术后发生胰瘘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九○九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89例行脾切除术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胰瘘分为胰瘘组(13例)和无胰瘘组(76例),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胰瘘发生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该模型对胰瘘发生的预测价值,分析胰瘘病人的预后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7 kg/m2、急诊手术、脾破裂、使用切割闭合器、高年资主治医师主刀手术、脾脏长度≥15 cm、术中暴露不佳的病人胰瘘发生率更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胰瘘独立影响因素为:BMI≥27 kg/m2[HR=17.194,95%CI(2.151,137.407),P<0.05];脾破裂[HR=7.551,95%CI(1.891,64.017),P<0.05];高年资主治医师主刀手术[HR=7.250,95%CI(1.888,59.188),P<0.05];术中暴露不佳[HR=13.803,95%CI(1.515,125.749),P<0.05].构建胰瘘风险模型为 Logit(P)=-18.155±2.845×X1±2.022×X2±1.981×X3±2.625×X4(X1 为 BMI、X2为脾破裂、X3为主刀医师资历、X4为术中暴露不佳).ROC曲线分析发现该模型预测胰瘘AUC为0.943,灵敏度为0.884,特异度为0.859,95%CI(0.875,1.000),P<0.05.13例胰瘘病人中,8例为生化漏、5例为B级胰瘘,保守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肥胖、脾破裂、主刀医师资历和术中暴露不佳是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对术后胰瘘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脾切除腹腔镜并发症胰瘘出血损伤

    分子标志物在肝细胞癌免疫治疗响应性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李文强孙宇李镇利孟玲欣...
    22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研究的深入,其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综合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经成为中晚期HCC的一线治疗手段之一.鉴于HCC异质性和特征性的肿瘤微环境,仅有约20%的病人对免疫治疗敏感,大部分病人对单一免疫药物响应性较差,预后不佳.因此,利用HCC特征性的分子标志物对免疫治疗疗效进行响应性评估和动态监测,对于实现更加精准、个体化的HCC免疫治疗,增强药物响应性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较多的HCC分子标志物包括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efect mismatch repair,dMMR)、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等,部分已在HCC免疫治疗响应性评估中表现出了良好预测价值.更重要的是,随着液体活检、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广泛开展,新型分子标志物有望成为HCC免疫治疗响应性评估和预测的研究热点.此文结合近期HCC分子标志物在免疫治疗(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主)响应性评估中的应用和进展做一综述,旨在更加精准、个体化地指导HCC病人的免疫治疗,改善其预后.

    肝细胞癌免疫治疗分子标志物液体活检

    腹膜间皮细胞在腹膜转移过程中的双向作用

    郭炳涛吴川清
    226-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腹膜是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腹盆腔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腹膜转移的发生常预示着极差的预后,因此探究腹膜转移的机制意义重大.腹膜转移的核心理论基础为"种子与土壤"学说,而腹膜间皮细胞(peritoneal mesothelial cells,PMCs)作为"土壤"中最主要的细胞成分,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过去,PMCs单层往往被视为对抗肿瘤细胞的重要防线,有新的观点提出PMCs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促进腹膜转移的作用.该文综述了 PMCs在不同状态下所具有的不同生物学功能,维持PMCs的屏障作用对控制腹膜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腹膜转移腹膜间皮细胞肿瘤微环境

    鱼刺穿透胃壁致肝脓肿1例及文献复习

    李朝晖张慧峰孙焕宏
    230-230,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吞食异物并发消化道穿孔较为常见,但鱼刺致消化道穿孔少见,并且其初期症状轻微,直至出现并发症后才能得到诊断.该文报道了 1例鱼刺穿透胃壁致肝脓肿病人的诊治过程,并复习了相关文献.该类病例少见,关键是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难点在于术前诊断.

    异物鱼刺穿孔肝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