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黄颂杰

双月刊

0257-0289

fdwkxb@fudan.edu.cn

021-65642669

200433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复刊以来,积极反映复旦师生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复旦师生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服务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报贯彻党的“双百”方针,为繁荣我国的学术探讨而努力。学报鼓励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经常发表具有新鲜见解、材料、方法的学术论文;注意评述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介绍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新成就,还十分重视对国内外学派的评价工作,因而常以其新颖的内容而吸引广大读者。学报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思路开阔,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宋明理学形而上学的解构

    邓晓芒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程和朱熹的理学作为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是中国最后一个道德形而上学,但从它开始建立起就遭到了逐步解构的命运.先是在鹅湖之会上朱熹被陆九渊兄弟质疑,后来在王阳明那里又遭到彻底的颠覆,整个理学都被心学所取代.之所以如此,乃因理学家从道家哲学中吸收的"模型论"虽然以自然天道的象征为儒家心性论提供了"道问学"的理论根据,但毕竟与孔孟道统的"尊德性"之"诚"有分离倾向,以致抵挡不了儒家原教旨主义的凌厉攻势而败下阵来.到了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更是通过反思整个宋明理学的得失而取消了天理人欲的分离及形而上之道和形而下之器的界限,最终在颜元和戴震的"实学"中成为经世济用的治国方略,下降为庄子所瞧不起的"末学"或"俗学",彻底失去了建构形而上学体系的兴趣.

    形而上学理学心学模型论道器合一实学

    《论语》"直"义再探

    姜妮伶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对"直"的阐发可大致分疏为四种含义,即物理性质之直观义、不曲之直率、德性之正直以及作为人性底色之始质.四义之间呈现为彼此相联的推扩关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作为人性之始质的"直".孔子对"直"的理解与使用是辩证的,这在《论语》对"父子相隐"与"以直报怨"等问题的论述中有明确体现.真正意义上的"直"既非形式化的固执己意,亦非为追逐外在之名而造作伪饰,而是基于对伦理共同体生活经验的深刻体认与对礼乐文化的修习不断培育而成的道德直觉.这种道德直觉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发用为不待勉强、真实无妄的行为."直"所体现的真实无妄的品质及行事风格与《中庸》对"诚"的论述具有义理上的内在相关性.相较而言,《论语》对"直"的阐发较《中庸》"诚"论更为质朴.从工夫论的层面上看,"直"潜在地伴随"自明诚"的修习并体现在"自诚明"的状态中.孔子将对"直"的理解与把握表达为一种真切的实践智慧,其内涵不仅限于德性伦理学与角色伦理学,而指向"时中"的境界.

    父子相隐以直报怨道德直觉

    敬重与易感性:康德批判时期道德情感理论的变迁

    孙小玲房荣慧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敬重学说一般都被看作康德道德理论中的先天感性论,对一般义务易的感性学说则被视为康德德性学说的先天感性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关涉到康德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道德理论与其九十年代的德性学说之间的关系,也关涉到康德道德情感理论的完整性和内在融贯性.文章通过对康德易感性概念的发生学解释,揭示了康德的敬重说和其易感性学说之间的连贯性,纲要性地展示了批判时期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论及其变迁的完整面貌.同时,对康德的易感性学说的动态解释也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回应相关的诠释问题,并提供一个理解康德的敬重学说的新的视角.

    对法则的敬重对一般义务的易感性道德动机

    价值伦理学的开启——布伦塔诺伦理学的思想坐标及要旨

    郝亿春崔鸿宇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伦塔诺在批判性吸收三类代表性伦理学的基础上完成了与价值哲学的交汇,开启了一类独特的伦理学类型,即价值伦理学.价值伦理学的要旨是以内在价值及价值律为"善好"及正当行为确立根据.美、真、善作为三类基本的内在价值既是正当情感所呈现,也是正当追求所指向的正当目的.在选择活动中,正当情感表现为正当"偏爱",相应地,正当目的体现为"更好".明证性的价值律不仅能确立"更好"从而规导"偏爱"和实践行为,而且能够最终通达"实践至善"原则,即,"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推进善好".实践至善原则就是价值伦理学的最高原则和绝对律令.布伦塔诺开启的价值伦理学为之后更具完备形态的价值伦理学乃至现象学伦理学提供了思想内容和方法上的准备.

    布伦塔诺内在价值正当追求实践至善价值伦理学

    清代太医外派地方医事探析

    周云逸王彤语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派地方为官员治病是清代太医的重要职责,在性质上属于特派差务,有京城太医派遣、随军太医调派、随扈太医驻留三种形式.从派医缘起角度,此类医事又可分为"请医(药)—赐医""请求解任—赐医"和"汇报病情—赐医"三种类型.本文基于清宫档案,梳理出48件清太医院医官奉旨外派地方为官员治病的医事,其中"京城太医派遣"方式最为常见,呈现出固定流程.通过分析清宫档案,得出如下结论:御医是外派太医的主力成员,治疗对象主要是一、二品高级官员,患者病情大多得到控制,但痊愈率不高.皇帝以赐医为纽带维护君臣关系,有利于地方日常事务的运转和特殊政治任务的执行.同时也是皇帝对臣下施加控制的一种方式,起到强化"主仆性"君臣关系的效果.

    清代太医外派医事

    清代私家藏书楼的生命史研究

    陈熙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散无常是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典型特征之一,既有研究在方法上较为单一,且缺乏整体性考察,因而无法准确回答藏书楼从聚到散的持续时间究竟几何及其趋势性变化等问题.鉴于此,本文借鉴人口统计学和历史地理学相关理论,提出"藏书楼寿命"这一概念,从生命史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再研究.结果显示,清代私家藏书楼平均寿命总体呈起伏下降趋势,阶段性特征明显;私家藏书楼平均寿命43.16年,近半数在31-50年间;私家藏书楼代际传承困难,84.20%只能维持一代人,传承两代人的仅9.60%,两代以上的藏书世家比例极低;私家藏书楼寿命在省、府两级的空间差异并不显著.影响藏书楼寿命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基础、继承人、水火灾害、战乱兵燹等.

    私家藏书楼藏书楼寿命藏书聚散

    独占抑或共享:英国17世纪下半叶的"海洋主权"之争

    陈剑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17世纪下半叶,英国政府对于周边海域的"海洋主权"主张在国内遭到质疑.以菲利普·梅多斯为代表的质疑者试图重构这项主张,推动相关权利从英国独占转变为国际共享,化解其在国际层面引发的冲突.争议的产生深受英国对外关系变迁的影响.随着英荷关系从对抗走向合作,英国与周边邻国关系因主权争端持续紧张,以及英国海上实力的大幅提升,无限制的"海洋主权"与英国的国家利益发生矛盾,从而在精英阶层引发反思.光荣革命之后,这项主张的影响力趋于弱化,到了19世纪受到进一步限定.总之,"海洋主权"之争是英国精英基于国际格局变化对海洋意识形态进行调整的结果,借由海上"软权力"的提升来增进国家利益,这为我们理解英国海洋霸权兴起提供了有效视角.

    "海洋主权"海洋疆域菲利普·梅多斯海洋意识形态海洋霸权

    近代上海外滩纵深区域人地关系演进探析(1843-1949年)

    万勇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近代上海外滩纵深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历史文献数据分析和历史地图整理分析为基础,梳理、归纳该区域人口、空间以及人地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极富戏剧性的发展与变化、极不均衡的居住水平和极为分异的空间布局等特征,寻找外滩这一重要区域人地关系演进的时空逻辑和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就百年间外滩纵深区域人地关系演进议题,总结提炼了五个发展历程及其阶段性特征,即开埠初期呈现的华洋分居下西式花园商住区、小刀会起义时期呈现的华洋杂居下中式社区初期开发、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呈现的中式社区向西大规模铺展、战后重建时期呈现的退潮后中式社区高质量发展,以及随后漫长城市更新阶段呈现的长周期持续更新演化.

    近代上海外滩租界人地关系演进

    博物馆建构国家认同的角色定位和实现路径

    张昱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是认同建构.各国博物馆在走向公共化和建构国家民族认同方面拥有不同的发展路径.数字技术推动了认同建构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等需求的平衡.博物馆对国家认同的建构以实物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基础.利用艺术化、情节化、关联化等处理方式,实现观众不断接触集体文化和国家民族元素的社会化目的,阐释多维信息,形成认同叙事,建立认同话语.博物馆既展现了政治认同所需的集体记忆立场与裁决,也融合了感性的生活化教育,从而增强了公众的审美体验,以及情感层面的认同驱动、选择和矫正,最终使其回归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达到持续性认同维护的目标.

    博物馆认同建构国家认同价值目标

    清华简《五纪》《参不韦》与齐"徙盐之玺"

    赵平安
    8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齐"徙盐之玺"不仅是极其重要的战国文字资料,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政治史的资料.长期以来,虽颇受关注,释读却不见起色.2001年,我们曾把它释为"徙盐之玺",但限于条件,对所从"卤"的发展演变未能做出很好的说明.本文根据清华简《五纪》《参不韦》等新见资料,论证了"徙盐之玺"中"卤"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齐系文字的写法,完善了原来的释读,拓展了对清华简《五纪》《参不韦》齐系文字特征的研究,是利用战国文字区系理论精密化释字的一次尝试.

    徙盐之玺齐系文字五纪参不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