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合材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合材料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益小苏

双月刊

1000-3851

010-82316907(7099)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7号

复合材料学报/Journal 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复合材料学报》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180页/期)。本刊主要刊载我国复合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高水平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刊载范围:纤维或颗粒增强聚合物基、金属基、陶瓷基等复合材料(包括:结构、功能、生物医用、电子、建筑等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设计等,以促进国内外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及先进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  《复合材料学报》是美国工程索引《Ei》的核心检索收录刊,同时也是美国化学文摘《CA》、苏联《文摘杂志》、美国应用力学评论《Appl.Mech.Rev.》、剑桥科学文摘(工程类)《CSA2》、国际航宇文摘《IAA》、美国金属文摘《Metal Abstracts》等国际检索系统用刊。在中文数据库中,复合材料学报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收录期刊,并入选为500种“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期刊。经过复合材料领域专家、作者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学报的出版时滞不断缩短(从投稿到刊出在12个月内),影响因子逐年提高,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新统计(2005年),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度影响因子为0.81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泡沫混凝土填充双箭头结构的准静态压缩性能

    周宏元郭春燕王小娟张宏...
    403-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三明治结构的力学和能量吸收性能,提出一种泡沫混凝土填充双箭头结构.制作双箭头结构并填充不同强度的低密度泡沫混凝土,通过试验得到准静态压缩下填充泡沫混凝土双箭头结构的变形模式、力学性能和能量吸收性能,并使用经试验验证的数值模型进一步分析了胞壁厚度与泡沫混凝土强度、胞元角度等重要因素对此填充结构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箭头结构可约束泡沫混凝土,双箭头结构和泡沫混凝土的合理匹配可有效利用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优化能量吸收性能.泡沫混凝土填充双箭头结构平均压缩强度的增量随填充泡沫混凝土强度的升高而升高,胞壁厚度为0.2 mm时,填充强度为0.46 MPa泡沫混凝土的结构比吸能最大;胞壁厚度为0.4 mm时,填充强度为1.02 MPa泡沫混凝土的结构比吸能最大.增加胞壁厚度可提高平均压缩强度的增量,提高比吸能.调整胞元角度,可实现对平均压缩强度增量和比吸能的调控.

    泡沫混凝土双箭头结构负泊松比准静态压缩变形模式能量吸收

    研磨活化再生微粉/多元复合胶凝材料的微观结构演变与碳足迹评价

    高淑玲张虎彪
    415-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大规模应用再生微粉(RP)替代普通硅酸盐水泥(OPC)作为辅助胶凝材料(SCM).本文旨在构建RP/多元复合胶凝材料(MCCM),通过抗压强度试验和XRD、FTIR、SEM、BSE-EDS、TEM等微观测试手段,对RP/MCCM的强度发展、相组织演化和微观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并以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RP/MCCM碳减排效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研磨活化后,RP掺量为30%(R30)时,28 d抗压强度在未活化的基础上提高7.6%.RP掺入后Al—OH增强,C—O和CO32-键峰变窄,Si元素分布均匀,有利于钙矾石(AFt)和CaCO3相的生成.CaCO3、Ca(OH)2、SiO2纳米结构在RP和粉煤灰(FA)分别复掺15%时(R15F15),其三元体系中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未出现明显的断层,从而改善了其结构致密性和强度.此外,碳排放分析发现,RP掺入降低了原材料提取和运输过程碳排放,实现了减排目标.

    再生微粉(RP)复合材料相组织演化微观结构纳米结构碳足迹

    钢纤维橡胶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

    董硕史奉伟李朋陈海涛...
    430-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橡胶颗粒等体积替代砂率(0%~20%)和钢纤维体积掺量(0vol%~1.5vol%)为变量制备150个试件,分别进行立方体及轴心抗压试验、劈裂抗拉试验、弯曲抗折试验、双面剪切试验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研究橡胶颗粒和钢纤维的掺入对钢纤维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橡胶颗粒和钢纤维会显著降低钢纤维橡胶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随着橡胶掺量的增加,混凝土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与橡胶混凝土不同,钢纤维橡胶混凝土各项力学性能的破坏模式均呈延性破坏,且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混凝土各项强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抗剪强度增幅最为明显,橡胶掺量10%混凝土中掺入1.5vol%掺量钢纤维后,抗剪强度增幅可达78%.根据试验结果并综合考虑橡胶和钢纤维的影响,提出了钢纤维橡胶混凝土基本强度指标的计算公式及其相互之间关系.

    钢纤维橡胶混凝土橡胶颗粒掺量钢纤维掺量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微观结构

    纤维/钢绞线网格增强ECC-RC复合梁抗弯性能试验

    武芳文卞正容吴健辉李滋润...
    441-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类型网格增强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CC)层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通过四点弯曲试验,分析了纤维网格和钢绞线网格对复合梁承载力、控裂能力、延性和刚度等抗弯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ECC-钢筋混凝土(RC)梁相比,采用纤维网格和钢绞线网格增强ECC-RC复合梁裂缝宽度减小,裂缝数量增加25%~70%,纤维网格和钢绞线网格增强ECC层可提高复合梁的控裂能力,抑制裂缝扩展;纤维网格和钢绞线网格增强ECC层可提高复合梁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极限荷载、延性及刚度;受弯过程中,所有ECC-RC复合梁截面满足平截面假设,纤维网格和钢绞线网格增强ECC层与混凝土粘结良好;基于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考虑纤维网格利用率,建立了纤维网格和高强钢绞线网格增强ECC-RC复合梁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钢绞线网格增强ECC层对ECC-RC复合梁抗弯性能加固效果最佳,可显著提高复合梁承载力、延性及抗裂性.

    桥梁工程抗弯性能ECC纤维网格高强钢绞线网格

    不同温度下SAP-PVA纤维增强混凝土轴拉损伤本构模型

    谢发祥金子恒曹文豪陈徐东...
    453-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温度下内养护聚乙烯醇(PVA)纤维增强混凝土试件的轴拉力学特性和损伤过程,进行了单轴抗压与拉伸试验,分析了其立方体抗压强度、高温质量损失率、拉伸应力-应变曲线等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考虑温度影响的单轴拉伸损伤本构模型,分析了损伤度的变化趋势,揭示了高温下内养护PVA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损伤破坏机制.试验结果表明:立方体抗压强度随着PVA纤维掺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VA纤维最优掺量为0.15vol%,高温下高吸水性树脂(SAP)颗粒释水收缩和PVA纤维的熔化是导致试件质量损失的主要原因;随着温度的升高,拉伸应力-应变曲线下降段逐渐趋向平缓,并出现了短暂的平台区;PVA纤维的掺入能较好地改善混凝土的韧性;建立的损伤本构模型适用于内养护PVA纤维增强混凝土,但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改进.

    高吸水性树脂(SAP)PVA纤维力学性能本构模型破坏机制

    多元共挤出木塑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性能

    陈文礼欧荣贤郭雨佳唐伟...
    465-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新型多元共挤出复合材料存在的次表层木塑复合材料(WPCs)与核层实木界面结合强度低,使用过程中易发生界面剥离导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本文采用聚氨酯热熔胶胶膜(TPU)和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胶膜(EAA)包覆单板层积材(LVL)与塑料/木塑制备了高界面结合强度的多元共挤出复合材料(Co-WPCs-LVL).研究结果表明:TPU和EAA均能有效提高WPCs层与核层LVL的界面结合强度,界面结合强度随着胶膜熔点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引入TPU(熔点80℃)和EAA(熔点95℃)的WPCs与LVL界面结合强度相对于未处理组分别提高了 27倍、56倍.EAA可以显著提升WPCs与LVL的界面耐水性能,Ⅱ类浸渍实验后界面未发生剥离.证明胶膜在高温的挤出作用下能够渗入LVL表面与羟基(—OH)发生反应,同时能与聚乙烯分子链混合扩散形成牢固的界面结合.经过人工加速老化后,胶膜处理组的WPCs与LVL仍具有较高的界面结合强度,界面结合强度剩余率随着熔点的增大而增大,其中EAA(熔点135℃)实验组表现出最好的界面耐久性,界面结合强度剩余率达到97.25%.

    木塑复合材料多元共挤出单板层积材热熔胶胶膜界面结合强度

    植酸脒基脲的合成及其对木材的阻燃

    郑书清张益穆佳鑫王永娟...
    476-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酸(Phytic acid,PA)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磷系水性生物基阻燃剂,但其单独处理木材存在PA易流失、燃烧烟释放量大等问题,通过与其他氮、硼系阻燃剂复配,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上述问题.然而,由于PA酸性较强,PA及其复配阻燃剂处理木材时会造成木材降解,进而影响其力学强度.以PA和双氰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类新型磷氮阻燃剂——植酸脒基脲(Amidinourea phytate,AUP).利用FTIR、XRD、XPS及TG等手段对AUP阻燃剂理化特性进行了表征.采用TG、Py-GC/MS、氧指数测定仪、CONE等研究了 AUP对杨木热解及燃烧行为的影响,探究了其阻燃机制.结果表明:AUP阻燃材在较低的增重率(8.73wt%)下表现出优异的阻燃及抑烟性能,优于增重率为14.8wt%的PA阻燃材,且抗流失性较好;AUP阻燃材的极限氧指数(LOI)值为34.8%,较未处理材提高了 54.0%;总释热量和总生烟量分别降低了 57.7%、65.7%,成炭率提高了 148%,残炭结构更为密实,具有凝聚相与气相协效阻燃效果.此外,AUP阻燃材冲击强度比未处理材提高了 58.5%,而PA阻燃材则下降了 29.2%.

    木材阻燃植酸脒基脲植酸阻燃机制磷氮协同效应

    Cu2S@SBPF复合材料的协同抑菌性能

    汪艳张强陈惠惠邱莹...
    491-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耐药细菌的快速增长,有机抑菌剂已无法满足社会公共卫生需求,高活性复合抑菌剂不仅可以保留单组分的性质,还可以显示出更加优异的抑菌性能,因而成为抑菌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本研究通过制备纳米Cu2S材料,然后与3-(苯并噻唑-2-巯基)丙烷磺酸钠(SBPF)反应,制备出结构新颖的Cu2S@SBPF材料,采用TEM、XRD、UV-vis、FTIR及XPS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微观形貌、结构、元素组成等进行表征,探究了该复合材料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coli)、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耐药菌沙门氏菌(T-Salmonella)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浓度为500 μg/mL的复合材料在60 min时对E.coli、S.aureus和T-Salmonella的抑菌率均达到99.99%且对E coli最为敏感.抑菌机制表明,该复合材料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进入细菌内部,抑制细菌呼吸,最终使细菌死亡.这一成果有望为解决细菌耐药问题提供新的方案.

    Cu2S苯并噻唑复合材料协同抑菌医药

    3D打印可定制热塑性聚氨酯/聚已内酯共混物食管支架的生物力学性能

    韦归鸿武贵林曾帅黄圣华...
    504-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管支架在食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但商业食管支架尺寸固定,无法根据患者食管的几何形状进行个性化定制.通过熔融共混结合3D打印技术的方式制备了一种热塑性聚氨酯(TPU)/聚己内酯(PCL)共混物食管支架,并基于对TPU/PCL组分比例的调节,实现了对支架力学性能的调控.通过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力学试验、体外降解试验和细胞毒性检测研究了 TPU/PCL共混物的理化特性及支架的各项关键指标.结果表明,TPU/PCL共混物具有良好的材料相容性和力学性能,且细胞活性为72.9%,对细胞无潜在毒性.经过为期8周的体外降解试验,支架的质量损失均小于2%,且力学性能无明显变化.3D打印TPU/PCL共混物支架优越的力学和生物学性能证明了其在食管狭窄的临床个性化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3D打印食管支架力学性能TPU/PCL生物相容性

    高粱秸秆负载HKUST-1对四环素的吸附行为与机制

    谭浩张文彬卢文玉祁志强...
    514-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环素(TC)是一种难降解广谱抗生素,广泛存在于畜牧业排放的污废中,排放后会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通过吸附法可有效去除.本研究以高粱秸秆(SS)为基材,通过原位生长法在SS表面负载MOFs(HKUST-1)制备SS@HKUST-1复合材料,用于对TC的吸附去除,探究复合材料对TC的吸附行为及吸附机制.研究表明:当pH=7、温度T=25℃、HKUST-1的负载量为31wt%时,吸附容量达到95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表明复合材料对TC吸附属于多分子层化学吸附.因此,SS@HKUST-1对水中TC的去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高粱秸秆HKUST-1原位生长四环素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