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合材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合材料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益小苏

双月刊

1000-3851

010-82316907(7099)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7号

复合材料学报/Journal 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复合材料学报》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180页/期)。本刊主要刊载我国复合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高水平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刊载范围:纤维或颗粒增强聚合物基、金属基、陶瓷基等复合材料(包括:结构、功能、生物医用、电子、建筑等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设计等,以促进国内外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及先进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  《复合材料学报》是美国工程索引《Ei》的核心检索收录刊,同时也是美国化学文摘《CA》、苏联《文摘杂志》、美国应用力学评论《Appl.Mech.Rev.》、剑桥科学文摘(工程类)《CSA2》、国际航宇文摘《IAA》、美国金属文摘《Metal Abstracts》等国际检索系统用刊。在中文数据库中,复合材料学报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收录期刊,并入选为500种“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期刊。经过复合材料领域专家、作者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学报的出版时滞不断缩短(从投稿到刊出在12个月内),影响因子逐年提高,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新统计(2005年),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度影响因子为0.81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预浸骨料-PVA纤维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王兴国姜茂林陈旭王永贵...
    1205-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纳米SiO2溶液和水泥净浆改性再生粗骨料后,掺入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分别对不同浓度的纳米SiO2溶液和不同水灰比的水泥净浆进行再生骨料浸泡预试验,选定浓度为2wt%的纳米SiO2溶液和水灰比为0.5的水泥净浆,对改性后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对比试验.选取再生粗骨料取代率、PVA纤维掺量和应变率为变量,静力学性能采用万能压力机进行,动态力学性能采用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进行.测试试件28天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得到了不同应变率条件下试件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了试件静力性能、动态抗压强度、动态增长因子(Dynamic increase factor,DIF)、动态峰值应变和比吸能随变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取代率增加,试件基本力学性能降低,增加PVA纤维掺量,试件抗压强度降低而抗折强度提高;随取代率和PVA纤维掺量增加,试件动态峰值应力呈下降趋势,而动态峰值应变呈增长趋势;取代率的增加提升了试件的DIF值,而PVA纤维对DIF值影响并不明显;应变率的提高增强了试件的动态强度和应变,而水泥净浆改性再生混凝土比纳米SiO2改性再生混凝土具备更高的比吸能.

    再生混凝土纳米SiO2水泥净浆PVA纤维静力性能冲击性能

    氯盐侵蚀作用下BFRP筋增强海砂ECC的拉伸及弯曲性能试验

    姚淇耀陆宸宇彭林欣滕晓丹...
    1215-1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广使用海洋资源,采用海砂代替硅砂制备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ing cementitious composites,ECC).将海砂ECC与玄武岩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Basalt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BFRP)筋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材料的优点,以获得更强的耐腐蚀性能及更为优异的拉伸性能.通过单轴拉伸及四点弯曲试验,研究了不同侵蚀制度及配筋率对BFRP筋增强海砂ECC的拉伸性能及弯曲性能的影响,并与未配筋的海砂ECC作比较.结果表明,BFRP筋增强海砂ECC的极限拉应力与海砂ECC相比提升了2.46~4.92倍,极限拉应变提升了1.40~2.94倍,干湿循环作用下BFRP筋增强海砂ECC的极限荷载是海砂ECC极限荷载的3.14~4.29倍.不同侵蚀制度下,BFRP筋增强海砂ECC的最佳配筋率均为0.67%.研究的BFRP筋增强海砂ECC可为桥面无缝连接板等设计提供参考.

    Friedel盐受弯性能拉伸性能BFRP筋海砂氯盐侵蚀

    玄武岩纤维对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丁亚红郭书奇张向冈徐平...
    1228-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快速碳化的方法研究了玄武岩纤维(BF)掺量和再生粗骨料(RCA)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RAC)抗碳化性能的影响,实测了3天、7天、14天、28天的碳化深度,对随碳化天数的增加,碳化深度与BF掺量、RCA取代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AC的碳化与天然混凝土(NAC)类似,其碳化深度均随碳化天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着RCA取代率的增加,RAC的碳化深度先降后增,当RCA的质量取代率为50%时,RAC的抗碳化性能最佳,掺入BF可以有效地提高RAC的抗碳化性能,随着BF掺量的增加,RAC的抗碳化性能先增后减,最佳掺量为2 kg/m3.另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BF/RAC的微观结构进行观测,结合扩散理论,揭示了碳化损伤机制.利用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了BF/RAC的碳化深度模型.研究成果对今后开展BF/RAC抗碳化性能的研究及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再生混凝土玄武岩纤维碳化深度微观结构碳化模型

    木质素-纳米纤维素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紫外光屏蔽性能

    张梦丽陈港魏渊钱杨杨...
    1239-1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臭氧层的破坏及塑料污染,研发具有紫外光屏蔽性能的纤维素基薄膜材料引起广泛重视.为实现紫外光屏蔽剂-木质素与纤维素均匀分散,提出了一种利用高压均质法来实现木质素颗粒及羧甲基化纤维均匀混合的方法,随后结合真空抽滤、热压干燥等工艺制得复合薄膜材料.实验中,对木质素-纳米纤维素(Lignin-CNF,L-CNF)复合膜的微观形貌及成形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研究了不同木质素添加量对复合膜透光率、紫外光屏蔽性能及表面色度值(L*a*b*值)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木质素添加量的增大,复合膜在600 nm处的透光率有所降低,而在紫外光两个主要波段(UVA:320~400 nm,UVB:280~320 nm)的屏蔽效率显著增加.当木质素添加量达到12wt%时,L-CNF复合膜仍具有40%的透光率,而且在UVA及UVB波段的紫外光屏蔽效率分别达到98%和100%,紫外光屏蔽性能优异.通过合理调控木质素的添加量,L-CNF复合膜有望实现在光敏材料覆膜、食品包装材料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木质素纳米纤维素高压均质复合薄膜紫外光屏蔽性能

    纤维含量对VARTM制备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施江靖陈红张文福吴婕妤...
    1249-1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纤维含量是影响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VARTM)技术制备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考察竹纤维(BF)含量对VARTM成型过程中环氧树脂(EP)浸渍BF效果及BF/E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为竹纤维复合材料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利用湿法层铺工艺将竹纤维束制作成竹纤维毡,再利用VARTM成型工艺制备出BF含量为0wt%、15wt%、25wt%、35wt%和45wt%的BF/EP复合材料.采用ESEM、超景深显微镜、力学试验机、TG、DMA对BF/EP复合材料的树脂浸渍纤维效果、吸水性、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EP注射难度随BF含量增加而增大,BF/EP复合材料的吸水率随BF含量的增加逐步增加,35wt%时显著增加.随着BF含量的增加BF之间机械互锁性更强,能有效分散复合材料破坏应力,45wt%的BF/EP复合材料与15wt%相比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剪切强度和冲击韧性分别提升了84%、64%、103%和101%.BF含量的增加使BF/EP复合材料在380℃之前热解速率加快,在此之后热解速率减缓,当BF含量多于35wt%时,BF/EP复合材料中的BF热分解剩余的无定形碳作为保护层能减少挥发性降解产物渗透到BF/EP复合材料中延缓热解反应.BF含量为45wt%时,致密的竹纤维毡能够限制树脂分子链段运动从而提高BF/EP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当有高性能、低成本、使用场景为室内需求时可采用BF含量为45wt%制备BF/EP复合材料.

    竹纤维VARTM纤维含量复合材料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环氧树脂

    ZIF-67/废棉纤维素复合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对染料的去除性能

    翟健玉白文浩李昂崔策...
    1259-1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染料,以废旧棉织物为纤维素原材料,碱/尿素为溶解体系,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作为交联剂,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了废棉纤维素气凝胶(WCCA),在其表面原位生成钴基沸石咪唑酯有机框架(ZIF-67),制备了ZIF-67/WCCA,用于吸附孔雀石绿(MG)和催化过硫酸氢钾(PMS)降解亚甲基蓝(MB).借助SEM和XRD对ZIF-67/WCCA的结构和成分进行表征,并探讨了影响其染料吸附和催化降解性能的条件.结果表明,具有菱形十二面体结构的ZIF-67负载于WCCA网络框架上;在室温下,对MG吸附量达到1474.01 mg·g−1;在100 s左右催化PMS对MB的降解率可达100%.ZIF-67/WCCA可应用于污水中染料吸附和催化降解.

    废棉纤维素气凝胶ZIF-67染料吸附催化降解

    MnO2-rGO/竹纤维素基炭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孔令宇文世涛李世杰马千里...
    1268-1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以竹浆纤维为原料,在氢氧化钠和尿素溶解体系中加入氧化石墨烯,经过凝胶、热解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竹纤维素基炭气凝胶.以此作为导电基质,采用水热法负载δ-MnO2纳米片,研究了MnO2负载量对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影响,探讨了复合材料的储能机制.结果显示,随着MnO2负载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呈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当初始参与反应的KMnO4含量为0.005 mol时,复合材料比电容可达330 F/g.将其作为正极材料组装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在0.5 A/g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高达68.8 F/g;在功率密度为163 W/kg时,能量密度高达16.2 W•h/kg;在2 A/g电流密度下循环8000次后仍能保持94%的初始容量.

    竹浆纤维二氧化锰石墨烯炭气凝胶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储能机制

    C6位羧基纤维素制备及其对Cu2+吸附性能

    李继丰闫文静方婷顾殿宽...
    1280-1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纤维素对金属离子污染物的吸附能力,本实验通过选择性氧化体系制备C6位羧基微晶纤维素(CMCC),利用现代测试表征技术分析了CMCC的氧化过程和氧化机制,并研究了CMCC对Cu2+吸附性能.结果表明,NMR和FTIR测试说明HNO3/H3PO4-NaNO2氧化体系可将微晶纤维素(MCC)大分子中吡喃葡萄糖环上C6位伯羟基选择性氧化成羧基.氧化反应对MCC表面产生一定程度的刻蚀,制备的CMCC吸湿性高、结晶度低,同时氧化会造成MCC热稳定性降低.Cu2+吸附实验显示CMCC吸附行为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对Cu2+的饱和吸附容量高达165.5 mg/g.吸附热力学分析发现,CMCC对Cu2+的吸附方式主要是通过羧基和金属离子化学反应的结合.实验表明该含有活性羧基的功能性纤维素可作为一种高效的吸附剂,广泛应用在金属离子污染物处理领域.

    羧基微晶纤维素选择性氧化结晶度铜离子吸附污染物

    还原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郭明媛马永宁陈腾飞
    1291-1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对壳聚糖(CS)薄膜性能的影响,以氧化石墨和CS为原料,通过超声分散和真空诱导自组装法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壳聚糖薄膜(RGO-CS),研究了薄膜的各项性能,最后分别将CS和RGO用作表面施胶剂,研究二者对瓦楞纸耐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RGO-CS薄膜;通过SEM观察到RGO-CS薄膜表面平整;未经过还原的GO-CS复合薄膜的电阻率最高,达到了17310 mΩ·cm,而RGO-CS的电阻率仅为52.7 mΩ·cm左右.将RGO-CS和RGO作为助剂对瓦楞纸进行涂布,与空白样对比后发现耐水性显著提高,施胶度分别达到78 s和74 s,接触角最高分别达到112°和110°.

    还原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膜耐水性施胶度电学性能

    壳聚糖/浮石浮上式复合除藻材料的制备及其除藻性能和除藻机制

    徐园园郑宇田啸王趁义...
    1300-1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江河湖库有害藻华现象频发,目前较多使用的是高效絮凝剂与天然粘土矿物联合除藻,但存在着用量大、淤泥多、使底泥增厚、沉下去的藻类仍会伺机爆发等缺点,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除藻效果.本文使用轻质漂浮矿物浮石作为载体,制备一种不产生底泥的壳聚糖/浮石浮上式复合除藻材料,以铜绿微囊藻为受试对象,研究了物料配比、投加量、藻悬液pH、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其絮凝除藻性能的影响,对复合除藻材料的表面形貌及成分进行了SEM和XRF表征,并通过Zeta电位方法探讨了该材料的除藻机制.结果表明:其最佳制备和使用条件为:壳聚糖/浮石配比为10:1,当藻悬液pH为7,100 mL藻悬液中投加复合除藻材料6 g,反应时间180 min时,复合材料对浊度(NTU)去除率最高为94%,对叶绿素Chlorophyll a(Chl-a)的去除率可达98%;其性能优良的原因在于,该材料的表面凹凸不平,表面积大,且其Zeta电位为正值,极易与带负电的藻发生吸附絮凝和电荷中和,使藻细胞不断聚集形成大絮体,表现出良好的除藻效果.

    浮上式复合除藻材料制备与表征漂浮载体铜绿微囊藻Zeta电位除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