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合材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合材料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益小苏

双月刊

1000-3851

010-82316907(7099)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7号

复合材料学报/Journal 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复合材料学报》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180页/期)。本刊主要刊载我国复合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高水平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刊载范围:纤维或颗粒增强聚合物基、金属基、陶瓷基等复合材料(包括:结构、功能、生物医用、电子、建筑等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设计等,以促进国内外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及先进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  《复合材料学报》是美国工程索引《Ei》的核心检索收录刊,同时也是美国化学文摘《CA》、苏联《文摘杂志》、美国应用力学评论《Appl.Mech.Rev.》、剑桥科学文摘(工程类)《CSA2》、国际航宇文摘《IAA》、美国金属文摘《Metal Abstracts》等国际检索系统用刊。在中文数据库中,复合材料学报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收录期刊,并入选为500种“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期刊。经过复合材料领域专家、作者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学报的出版时滞不断缩短(从投稿到刊出在12个月内),影响因子逐年提高,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新统计(2005年),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度影响因子为0.81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间苯二酚-甲醛增强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

    叶信立张海洋马小民毛帮笑...
    1890-1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SiO2 气凝胶在电磁吸波领域应用的可能性,通过溶胶-凝胶技术引入间苯二酚-甲醛(RF)构建多孔骨架,再结合常压干燥法,成功合成RF/SiO2 复合材料,并对RF/SiO2 气凝胶进行了热处理,通过SEM、XRD等对热处理后的RF/SiO2 气凝胶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能进行表征,探究了热处理温度对RF/SiO2 气凝胶吸波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热处理温度的增加,吸波性能大幅提升,当热处理温度为 1 500℃时,RF/SiO2 气凝胶在 4.05 mm厚度下表现出-48.42 dB的最小反射损耗,当厚度为 3.45 mm时有效吸收带宽达到了 2.06 GHz,表现出了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该研究为制备高性能吸波材料提供了指导.

    RF/SiO2气凝胶溶胶-凝胶法微观结构热处理吸波性能

    缓蚀型聚邻甲苯胺-氧化石墨烯基防腐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王海花叶梦玉费贵强李焱宇...
    1900-1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开发缓蚀剂高效利用的新途径,选取氧化石墨烯为基材、聚邻甲苯胺微胶囊为壁材、缓蚀剂 2-巯基苯并噻唑为芯材,制备了缓蚀型聚邻甲苯胺-氧化石墨烯基防腐材料,并将其作为填料用于水性环氧树脂涂层(WEP)的改性.通过FTIR、XRD、XPS和SEM等对材料进行了结构和形貌的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对缓蚀剂的释放行为进行分析,采用万能试验机、电化学测试和盐雾实验对涂层的拉伸性能和防腐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缓蚀剂成功包覆于聚邻甲苯胺微胶囊内部,并通过共价键方式将微胶囊连接在改性氧化石墨烯表面,使缓蚀剂得到了充分利用,提高了涂层的拉伸性能、自修复性能及对腐蚀介质的屏蔽性能.紫外可见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微胶囊在人工破损96 h后,内部缓蚀剂的释放量达78%;拉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纯WEP相比,当填料加入量为 0.3wt%时,涂层应力从 14.281 MPa增加到 24.25 MPa;SEM结果表明,被划伤的涂层在常温下放置 10 h后自修复;电化学测试和盐雾实验结果表明,涂层腐蚀电位从-0.6216 V提高到-0.1554 V,腐蚀电流密度从4.271×10-7 A·cm-2 减小到1.016×10-11 A·cm-2,阻抗模量可达到1.5757×109 Ω·cm2,在盐雾 500 h后仍表现出较好的防腐性能.

    氧化石墨烯聚邻甲苯胺微胶囊水性环氧树脂防腐涂层

    基于D-A反应的热可逆聚氨酯合成及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闫欣悦丁楠洋王成忠
    1914-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二异氰酸酯(MDI)、聚醚多元醇(PTMG)和 2,5-呋喃二甲醇合成了含有呋喃结构的线型聚氨酯,与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甲烷(BMI)通过Diels-Alder反应制备了热可逆聚氨酯固化物,并制备了碳纤维单向复合材料.通过高温红外和DSC分析了聚氨酯树脂的热可逆行为,研究了树脂的溶解性、熔融再加工性及力学性能,分析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动态机械性能.结果表明:热可逆聚氨酯固化物在热循环中有反复断键-交联行为,160℃左右可完成逆反应;采用高温溶剂溶解法或热熔法均可以进行再加工,再加工 3次后仍能保持原有力学性能;碳纤维单向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呈二次失效特点,层间剪切强度为 34.85 MPa,玻璃化转变温度为93.73℃.

    热可逆聚氨酯D-A反应复合材料回收利用二次失效

    钴掺杂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氧性能

    张海成杨邦志张娇高鹏...
    1923-1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铜基纳米材料在电催化方面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存在催化活性低和稳定性差的问题,探索简单高效的策略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在室温条件下,采用Co-MOF材料在CuCl2 溶液中水解刻蚀策略成功在泡沫镍基底上构筑了钴掺杂的碱式氯化铜/氯化亚铜复合材料.通过改变Co-MOF在CuCl2 溶液中的水解刻蚀时间,从而调控物种和复合物的形貌结构.最优催化剂仅需 238 mV的过电位便能够驱动100 mA·cm-2 的电流密度.经过 50 h的稳定性测试,电流密度几乎没有下降,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优异的电催化析氧反应(OER)性能可归属于Co原子的掺杂优化了Cu原子周围电子环境,激活碱式氯化铜和氯化亚铜的催化活性及CuCl2 对泡沫镍的刻蚀增加了活性位点.本文为铜基电催化材料的制备和电催化OER活性增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铜基材料析氧反应掺杂协同作用电催化

    展宽布/网胎针刺C/C复合材料制备及力学性能

    陶洋李存静逄增媛张典堂...
    1934-1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针刺碳/碳(C/C)复合材料致密化效率和承载性能,分别设计了 16 mm展宽布与网胎交替叠层的针刺预制体(B-NPs)、8 mm展宽布与网胎交替叠层的针刺预制体(H-NPs)及外层采用B-NPs结构、内层采用H-NPs结构的针刺预制体(T-NPs),联合化学气相渗透和浸渍-碳化工艺制备了 3种针刺C/C复合材料.采用阿基米德排水法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技术对 3种针刺C/C复合材料的致密化效率、孔隙率和孔隙分布进行了统计,并开展了常温下三点弯曲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展宽纱线宽度的增加,针刺C/C复合材料致密化效率得到提高,内部孔隙率有所下降.在相同的致密化时间内,B-NPs增密效果最佳,密度达到 1.42 g/cm3,孔隙率仅为 10.67%.三点弯曲载荷下,3种材料均表现出脆性破坏,其中T-NPs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为 173.04 MPa和 20.66 GPa,具有优异的抗弯性能.3种材料的初始破坏位置均发生在针刺纤维束附近,其中低孔隙率的B-NPs针刺纤维束和碳布层破坏以纤维断裂为主;高孔隙率的H-NPs纤维/基体界面结合能力差,碳布层的破坏以纤维/基体界面脱粘和纤维拔出为主导.

    针刺C/C复合材料展宽布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力学性能脆性破坏

    BaTiO3/SrTiO3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性能

    庆达王建省苏新悦赵英娜...
    1945-1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是提高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性能的有效途径,为弥补SrTiO3 禁带宽度大、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低等缺点,通过两步超声喷雾热解工艺在氟掺杂氧化锡导电玻璃(FTO)上制备了BaTiO3/SrTiO3 复合薄膜.通过XRD、SEM、UV-vis DRS、PL对样品物相成分、表面形貌、光学性能等进行观测.随后以 304不锈钢(304 SS)为被保护金属,观测了BaTiO3/SrTiO3 复合薄膜遮蔽光条件下的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性能.其中BaTiO3/SrTiO3 的相对位置由Mott-Schottky曲线确定.结果表明:通过两步超声喷雾热解工艺制备得到的 BaTiO3/SrTiO3 复合薄膜,光吸收范围拓宽至 400 nm;BaTiO3/SrTiO3 复合薄膜相比于SrTiO3 薄膜,光吸收性能增强;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提高;在 3.5wt%NaCl溶液中,BaTiO3/SrTiO3 复合薄膜使 304 SS的开路电位负移至-0.38 V,负移程度约 230 mV,而纯SrTiO3 薄膜仅能负移 100 mV.其性能提升主要归因于BaTiO3 与SrTiO3 复合形成了异质结,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

    BaTiO3SrTiO3复合薄膜超声喷雾热解光电化学阴极保护

    熔融沉积成型Fe3O4-MWCNTs/PLA微波吸收材料性能

    黄才华黄陈吴海华高琦...
    1954-1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具有轻质高强、宽吸收带、薄厚度和热稳定性的电磁吸收材料是实现微波吸收应用的核心要求.本文以聚乳酸(PLA)为基体,Fe3O4 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为填料,通过球磨混合和熔融挤出法制备出Fe3O4-MWCNTs/PLA复合线材,利用熔融沉积成型(FDM)制备出Fe3O4-MWCNTs/PLA复合材料.采用XRD、SE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分别对复合材料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电磁特性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Fe3O4 含量对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Fe3O4 与MWCNTs-PLA复合形成的复合吸波材料质量轻、稳定性好、介电性能可调,因其良好的阻抗匹配和电磁波衰减能力而表现出优异的宽带吸收能力.实验结果表明:Fe3O4 含量达到 25wt%,厚度为 1.4 mm时,反射损耗达到-48.5 dB,有效吸收带宽达到 6.78 GHz(10.38~17.16 GHz),表现出优异的微波吸收性能.

    介电损耗磁损耗Fe3O4碳纳米管阻抗匹配

    石墨烯量子点-TiO2/聚丙烯酰胺荧光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

    杜娟田洪莉何雨璇张超...
    1968-1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将原位溶胶-凝胶法和自由基聚合法巧妙相结合制备了一种坚固、荧光的杂化水凝胶石墨烯量子点-TiO2/聚丙烯酰胺(GQDs-TiO2/PAM).在该杂化水凝胶中,同时充当多功能交联剂和纳米填料的TiO2 和GQDs粒子与水凝胶网络中的亲水基团通过氢键等非共价键牢固地结合.PAM、TiO2 和GQDs之间的强非共价键作用赋予该凝胶优异的力学性能.GQDs-TiO2/PAM(0.5wt%GQDs)水凝胶的断裂伸长率和抗拉强度分别高达 2 412%和 181 kPa,为TiO2/PAM水凝胶的 1.78和 1.13倍.另外,GQDs的引入还赋予该复合水凝胶特殊的荧光性能,它能够在 365 nm紫外光照射下发出明显的蓝色荧光.因此,该水凝胶在生物医药、重金属离子检测、荧光探针等领域有很大发展潜力.

    GQDsTiO2杂化水凝胶力学性能荧光性能

    伯仲胺基团修饰Fe3O4磁性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周书威傅红杨方
    1977-1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品中的有机酸等内源性物质会干扰其中痕量残留物的检测,为消除此影响,以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792)为氨基化试剂,直接修饰酸化后的Fe3O4 得到磁性吸附材料.经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KH792对酸化Fe3O4 的最佳修饰条件为温度 82.5℃、pH=4.9,KH792添加量 1.8 mL,在最佳条件下,KH792直接修饰的酸化Fe3O4 对没食子酸吸附量为 22.8 mg/g,比市售Fe3O4 提高了 188%,且具备快速固液分离的能力、良好的稳定性及分散性.通过BET、Zeta电位、FTIR和XPS对直接修饰的产物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KH792与Fe3O4 表面羟基通过Fe-O-Si键结合,酸化提高了Fe3O4 表面羟基含量,因此也增强了KH792对Fe3O4 的修饰效果,本文制备的磁性产物可用于净化复杂样品基质中的有机酸.

    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酸化Fe3O4直接修饰法磁性吸附材料修饰机制

    Fe3O4-BiOBr/Graphene磁性气凝胶的构筑与Cr(VI)污水净化

    铁伟伟邱帅彪王红霞袁双义...
    1987-1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单一半导体粉体材料的光生电子-空穴分离和回收能力,基于功能协同效应,采用共沉淀法,将Fe3+/Fe2+盐在一定浓度的氨水作用下制备出纳米Fe3O4,并分散于含有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的正辛烷中,提供Br-的同时,在室温下与水溶液中的硝酸铋和柠檬酸相互作用,利用非互溶体系,制备出Fe3O4-BiOBr;最后,将Fe3O4-BiOBr分散于含有赖氨酸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Fe3O4-BiOBr协同修饰的磁性石墨烯气凝胶(Fe3O4-BiOBr/Graphene).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特征和催化活性通过XRD、Raman、XPS、SEM、TEM、UV-Vis光谱等综合测试技术进行了表征分析.Fe3O4-BiOBr/Graphene复合材料中的Fe3O4 呈类球状,尺寸约 10~25 nm,均匀镶嵌于BiOBr片层中间,并与石墨烯之间相互作用,整体呈现球-片-空洞构造.Fe3O4-BiOBr/Graphene复合材料显示出良好的可见光吸收性和Cr(VI)还原活性,30 min内可去除Cr(VI)至 100%,高于单一组分的磁性Fe3O4,这可能与Fe3O4-BiOBr异质结构、石墨烯导电材料的引入及Fe3O4-BiOBr/Graphene三者之间良好的界面相互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效率有关.

    溴氧化铋四氧化三铁石墨烯气凝胶六价铬磁性回收光催化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