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合材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合材料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益小苏

双月刊

1000-3851

010-82316907(7099)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7号

复合材料学报/Journal 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复合材料学报》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180页/期)。本刊主要刊载我国复合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高水平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刊载范围:纤维或颗粒增强聚合物基、金属基、陶瓷基等复合材料(包括:结构、功能、生物医用、电子、建筑等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设计等,以促进国内外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及先进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  《复合材料学报》是美国工程索引《Ei》的核心检索收录刊,同时也是美国化学文摘《CA》、苏联《文摘杂志》、美国应用力学评论《Appl.Mech.Rev.》、剑桥科学文摘(工程类)《CSA2》、国际航宇文摘《IAA》、美国金属文摘《Metal Abstracts》等国际检索系统用刊。在中文数据库中,复合材料学报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收录期刊,并入选为500种“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期刊。经过复合材料领域专家、作者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学报的出版时滞不断缩短(从投稿到刊出在12个月内),影响因子逐年提高,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新统计(2005年),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度影响因子为0.81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氮化硼纳米片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与性能

    李忠华易健宏游昕李才巨...
    2683-2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铜因其高导电和高延性的优点在电刷及电触头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电力输送行业的快速发展,铜本身低强度的劣势已无法满足需求,亟需开发一种高强高韧的铜基复合材料(CMCs)来弥补铜材料的缺陷.氮化硼纳米片(BNNSs)因其优异的力学及高温结构稳定性能,有望作为铜基复合材料良好增强体,为我国航空航天及交通运输等产业开发出极具战略意义的复合材料.本文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具有高综合性能的BNNSs增强铜基复合材料(BNNSs/Cu).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及界面演变特征,测试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电导率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通过铜基体微合金化处理(添加 1wt%Ti),在BNNSs界面处生成了致密且均匀的TiN过渡层和TiB晶须,改善了BNNSs与铜基体的界面结合.BNNSs/Cu-(Ti)-900℃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为 408 MPa,延伸率为 15.5%,且电导率仍保持 91%国际退火铜标准(IACS)的高水平,摩擦系数降低至 0.58(纯铜基体:0.80).本文所得的铜基复合材料在获得优异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同时,仍保持良好的导电性,为开发高性能电接触材料及摩擦材料提供了技术指导.

    氮化硼纳米片界面调控力学性能耐磨性能铜基复合材料

    编织密度对2D-SiCf/SiC力学行为的影响与机制

    钱磊腾雪峰罗潇李坚...
    2694-27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逐渐成为提升航空发动机综合性能的热门材料.材料的失效机制分析为材料/结构的性能设计与优化提供着重要的理论与方法支持.本文针对不同编织密度的 2D-SiCf/SiC复合材料开展室温拉伸试验,通过对力学行为、损伤演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内在的损伤机制.结果表明:比例极限应力随着横向纤维束编织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纵向纤维束编织密度对比例极限应力影响较小;纵向纤维编织密度较小时,拉伸强度较低,随着纵向编织密度的增加,拉伸强度增大并趋于稳定,横向纤维编织密度的增加,对拉伸强度有一定的弱化作用;根据拉伸应力/应变的演化过程,编织SiCf/SiC复合材料的拉伸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典型阶段;缝合孔对材料的拉伸强度有一定弱化作用,需要在材料制备、后处理过程中消除缝合孔的不利影响.

    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SiCf/SiC编织密度力学行为比例极限应力损伤机制

    机械辊子上纤维束展宽模型的建立

    徐然许文翀王明欢任峰...
    2704-2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备预浸带需要将纤维束铺展变宽以便于树脂浸润,而牵引张力是纤维束展宽的动力来源,当前纤维束的展宽模型少有涉及牵引张力的影响效果.针对纤维束在机械棍子上的牵引展宽过程,结合受力分析得出纤维束运动系统的输入功及沿轴向、横向上的摩擦消耗功,依据能量守恒原理建立纤维束展宽模型.利用实验室自行搭建的机械棍子预分散装置,对展宽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牵引张力是纤维束展宽的重要原因,机械辊子个数、半径、光滑程度及纤维束与辊子间的包角都会影响纤维束的展宽,相较于Wilson展宽模型,能量平衡展宽模型能够更好地预测纤维的展开宽度,可用于指导纤维束的预分散过程.

    纤维束展宽能量平衡机械辊子预浸带预分散设备

    3D打印GFRP层内失效力学行为的理论模型及细观机制

    赵煜胡海洋药天运于翔...
    2713-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 3D打印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FRP)桥梁工程构件力学性能的精确分析,推进 3D打印FRP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本文分别从理论及试验角度对 3D打印FRP的关键力学性能进行了探索.首先,结合打印FRP的细观结构空间几何特征,提出了打印丝连续假设.进而,基于该假设及面内应力转轴模型,构建了层内应力下 3D打印FRP的杨氏模量分析预测模型.同时,考虑材料的多种失效模式,基于Tsai-Wu理论建立了层内应力下该材料的抗拉强度分析预测模型,且该模型考虑了 4种不同的剪切强度计算模式.其次,考虑材料的打印角度、线宽及层厚,设计了系统性的杨氏模量及抗拉强度测试分析试验,对上述两类理论模型的精确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打印角度与杨氏模量及抗拉强度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当打印角度从 0°增加至 90°时,杨氏模量的减小幅度范围为 65.48%~79.62%,抗拉强度的减小幅度范围为 50.99%~71.55%.打印线宽对杨氏模量及抗拉强度的影响较明显,0.6 mm及 0.8 mm线宽下材料的两类关键力学性能相近,且均明显强于 0.4 mm线宽下的力学性能,其中杨氏模量的变化幅度范围为 20.18%~49.27%,抗拉强度的变化幅度范围为 27.53%~54.55%.宏观尺度失效结果表明,存在两类失效模式,分别为打印丝断裂失效及打印丝分离失效.同时,本文从细观尺度揭示了两类失效模式产生的机制及打印参数对关键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综上,本次构建的两类模型为量化评价 3D打印FRP桥梁工程构件的关键力学性能提供了理论支撑.

    桥梁工程3D打印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失效模式打印参数

    复合材料原位光固化工艺铺层时间优化

    许家忠徐庆朋刘美军蒋悦...
    2732-2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紫外光固化技术存在可固化厚度有限的问题,而原位光固化工艺以层层叠加、逐层固化的方式,在固化较大厚度的复合材料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为了在原位光固化工艺中实现各层同时完成固化且固化度分布均匀的目标,首先给出单层紫外光固化的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建立一个描述原位光固化过程的数学模型,进而对铺层时间进行优化,使用遗传算法结合梯度下降算法的方式求解出优化后的铺层时间,对原位光固化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与其他固化方式相比,原位光固化工艺优化铺层时间后,到达固化结束时间时,各层均能完成固化,固化度均在以期望固化度为中值的区间内且分布均匀,通过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固化实验对算法及仿真进行验证,实验结果与仿真对照表明,优化后的原位光固化工艺能够实现同步固化的效果.

    复合材料紫外光固化原位光固化工艺逐层固化同步固化铺层时间优化

    《复合材料学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