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合材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合材料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益小苏

双月刊

1000-3851

010-82316907(7099)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7号

复合材料学报/Journal 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复合材料学报》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180页/期)。本刊主要刊载我国复合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高水平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刊载范围:纤维或颗粒增强聚合物基、金属基、陶瓷基等复合材料(包括:结构、功能、生物医用、电子、建筑等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设计等,以促进国内外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及先进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  《复合材料学报》是美国工程索引《Ei》的核心检索收录刊,同时也是美国化学文摘《CA》、苏联《文摘杂志》、美国应用力学评论《Appl.Mech.Rev.》、剑桥科学文摘(工程类)《CSA2》、国际航宇文摘《IAA》、美国金属文摘《Metal Abstracts》等国际检索系统用刊。在中文数据库中,复合材料学报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收录期刊,并入选为500种“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期刊。经过复合材料领域专家、作者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学报的出版时滞不断缩短(从投稿到刊出在12个月内),影响因子逐年提高,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新统计(2005年),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度影响因子为0.81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仿生蜘蛛丝微纳米复合材料的集水性能

    李昶倪中石
    2515-2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是自然界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动植物界存在着诸多奇妙的浸润现象.仿生微纳米复合材料浸润性相关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迅速的前沿热点,涉及跨领域、交叉领域.本文对仿生工程领域拥有集水性能的类蜘蛛丝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简要分析了材料的微纳米复合结构及其控制浸润性/液滴行为的机制,总结了类蜘蛛丝微纳米复合材料及集成蜘蛛网的制备技术发展(包括提拉法、静电纺丝法、微流体技术、三维编织技术、3D打印技术等),展示了不同微纳米复合材料及相应集水性能.本文重点分析并对比了仿生蜘蛛丝微纳米复合材料的仿生结构设计、材料制备技术、集水性能等,并展望了拥有集水性能的微纳米复合材料在微流体芯片、天气预报、海水淡化、药物缓释、微反应器、能量储运与转换等多领域的进一步新兴、多功能化应用.

    仿生蜘蛛丝微纳米复合材料雾水收集液滴传输浸润性

    离子液体改性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的构筑策略及在环境介质中的应用

    费佳颖梁艺萱李寒冰李素梅...
    2527-2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是具有较高的孔隙率、比表面积及高度可设计性的新型纳米材料,在吸附分离、固相萃取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离子液体(Ionic liquid,IL)具有稳定性好、功能可设计的特点,它作为新型绿色溶剂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将IL负载到MOF的孔隙中,开发新型离子液体改性金属有机骨架(IL/MOF)复合材料,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材料的优势.本文讨论了迄今为止IL/MOF复合材料的所有构筑策略及在大气环境介质中捕集分离CO2和去除水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应用和优势,并对未来IL/MOF复合材料在环境介质中的应用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离子液体复合材料构筑策略CO2捕集分离环境污染物

    磁性壳聚糖微球的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冯颖崔倩解玉鞠赵孟杰...
    2543-2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磁性壳聚糖微球(Magnetic chitosan microsphere,MCM)是一种新型吸附材料,具有独特的磁响应特性和良好的吸附性能,以其突出的环保和可控性在生物医学、食品工程和污水处理等许多领域受到高度重视.传统方法制备的MCM存在纳米粒子易溶于酸性溶液、应用范围窄等问题,因此研究者们在其优化改性方面展开了大量工作.本文从磁性纳米粒子改性和壳聚糖改性两个方面详细综述了优化MCM的研究进展,包括磁性纳米粒子的修饰与替换,壳聚糖分子印迹改性、接枝改性、金属螯合改性、烷基化改性等方法.总结了改性后MCM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印染废料中阴阳离子染料的吸附情况和去除效果.最后讨论了改性MCM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改性MCM应用效率的方法和设想.

    壳聚糖微球磁性纳米粒子重金属吸附剂改性方法废水

    基于反蛋白石结构的功能性薄膜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何文玉马万彬向娇娇张耘箫...
    2556-2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光子晶体的一种典型结构,基于反蛋白石(IO)结构构筑的功能性薄膜呈现典型的周期性排列,除具有微孔大小均一、孔隙率高、孔径易灵活调控等优势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光学性质.近年来,IO结构膜引起了检测、防伪、药物输送、过滤等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概述了IO型膜的结构特点和光学特性,然后重点介绍了IO结构膜的制备方法并将其概括为"三步法"和"两步法",接着详细总结了IO型膜在结构生色、传感器、电致变色、光催化和医学载体五方面的应用进展,最后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本研究可为IO型功能性薄膜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策略支撑.

    功能性薄膜光子晶体反蛋白石制备方法应用进展

    Sb2S3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储能性能研究进展

    姚洪志李瑞连恺纪向飞...
    2571-2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在低电位范围内的合金化/脱合金化反应机制,硫化锑(Sb2S3)材料的理论放电比容量高达946 mA·h·g−1,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锂/钠/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Sb2S3材料的聚集性和较差的导电性限制了离子/电子转移,导致了较差的电化学性能,严重阻碍了其实际应用.有必要对Sb2S3基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储锂/钠/钾机制及近几年来的一些重要工作进行总结.本文综述了近年来Sb2S3基化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或与碳基材料结合等策略及所涉及的电化学反应机制,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Sb2S3化合物负极材料的展望.

    Sb2S3基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锂离子电池(LIBs)钠离子电池(SIBs)钾离子电池(PIBs)

    金属磷化物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王海花金倩倩舒珂维
    2586-2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钠离子电池(SIBs)因其成本低、安全性高等优势引起了愈加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在已报道的SIBs负极材料中,磷由于理论容量极高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磷的电导率低,且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极大地影响了其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将磷与锗、锡、铜等金属结合形成金属磷化物可有效提高其导电性,并显著改善磷基负极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本文主要综述了金属磷化物及其与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复合材料作为SIBs负极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金属磷化物SIBs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比如实际容量偏低、储钠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手段,例如复合材料设计和构筑、表面修饰、尺寸形貌调控和先进原位表征手段等;并对金属磷化物SIBs负极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钠离子电池金属磷化物负极材料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

    六方氮化硼-立方氮化硼/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热物性能

    高利达李祥张效重胡宗杰...
    2599-2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氧树脂(EP)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热导率,其绝缘器件因散热及耐热性较差长期使用会出现故障和失效等隐患.通过向EP中添加微米氮化硼(BN)来制备具有高耐热性、高热导率的复合绝缘材料,并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和耐热性能.结果表明:在六方氮化硼(hBN)质量分数为30wt%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为0.444 W/(m·K),是纯EP的2.3倍.使用KH560改性hBN制备的复合材料,在填料质量分数为30wt%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为0.456 W/(m·K),比未改性略有提高.而对于hBN-cBN/EP热压复合材料,在填料质量分数为30wt%时,其面内热导率为1.32 W/(m·K),远大于法向热导率.通过混掺制备了两种粒径(1、5~10µm)的hBN/EP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填料混掺能明显提高材料的耐热性,通过向hBN/EP复合材料中添加1µm和10µm两种不同粒径的立方氮化硼(cBN)制备复合材料及其热压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加入cBN和热压都能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

    环氧树脂氮化硼立方氮化硼耐热性热压

    高速高载下天然橡胶-反式聚异戊二烯橡胶复合材料的耐磨性

    庞松刘欢欢于洋吴友平...
    2607-2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飞机轮胎在高速高载下使用,其胎面橡胶复合材料耐磨性直接影响轮胎使用寿命.利用实验室自研磨耗机模拟了飞机轮胎在实际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高速(>11 Hz)高载荷(>1.8 MPa),探究了载荷、转速和炭黑(CB)用量对天然橡胶-反式聚异戊二烯橡胶复合材料(NR-TPI)耐磨性的影响,并结合橡胶磨耗表面形貌和磨屑的形态特征提出了相关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胶料的磨耗随载荷增大而增大,转速对耐磨性的影响小于载荷.当转速从600 r/min增大到800 r/min时,磨耗速率增大,再增大转速,磨耗速率无明显变化.炭黑用量为40或45份的材料磨耗速率接近,但当炭黑用量为50份时,材料的耐磨性显著提升.观察发现磨耗表面出现黏腻的降解层,且磨屑中同时包含微米级的微粒磨屑和大尺寸卷状磨屑,说明高速高载下耐磨性主要取决于表面层降解和降解层被剥离这两个过程的动态循环,前者占主导时主要发生微粒磨耗,后者占主导时起卷磨耗为主要磨耗机制.载荷和转速对耐磨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这两个过程的影响来实现的.

    天然橡胶反式聚异戊二烯橡胶高载荷高速耐磨性磨耗机制炭黑用量

    几种改性剂对多孔聚酰亚胺含油性能和摩擦性能的影响

    胡旭东李锦棒叶锦宗周宁宁...
    2619-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多孔聚酰亚胺(PI)材料含油性能及摩擦性能的增强改进方法,采用介孔碳、石墨烯和稀土为改性剂制备多孔PI材料.研究了不同改性剂对材料的含油性能、摩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介孔碳可大幅提升多孔PI的含油率,相比纯PI,介孔碳含量2wt%时的含油率提高了55.6%,但材料的摩擦系数有增大的趋势,力学性能也明显下降;少量的石墨烯可以提高多孔PI的含油性能和摩擦性能,但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多孔PI的含油摩擦系数快速增加,且冲击强度大幅降低;稀土极大改善了多孔PI的含油摩擦性能,随着稀土含量从0wt%增至5wt%,摩擦系数从0.05下降到0.026,超过5wt%后出现拐点,但所有试样含油摩擦系数均低于纯PI,且含油率呈上升趋势.相比介孔碳和石墨烯,稀土改性多孔PI的力学性能没有出现大幅降低的情况,对多孔PI综合性能的增强效果最优.

    多孔聚酰亚胺含油性能摩擦性能介孔碳石墨烯稀土

    基于AC729RTM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发动机舱尾区结构研制与验证

    张庆茂金东升甘建张朋...
    2631-2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某飞行器钛合金发动机舱尾区结构在应用中存在的结构变形、重量问题及高温环境需求,以耐温等级为350℃的AC729RTM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为设计选材,开展了某飞机发动机舱尾区结构复合材料代替钛合金结构设计,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复合材料发动机舱尾区结构进行参数分析,最后获取了合理的结构设计参数,最后采用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RTM)进行了复合材料发动机舱尾区结构制备,同时从静强度试验、结构变形和结构重量三个角度进行了验证评价.结果表明: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发动机舱尾区结构经无损检测制件仅局部区域存在小面积孔隙(孔隙率<2%),整个制件的内部质量及外观状态良好;经静强度试验验证,发动机舱尾区结构除局部小范围脱粘外,未出现明显损伤及破坏,符合室温静强度要求;复合材料发动机舱尾区结构外形偏差控制在–0.808~0.664 mm,相比于钛合金结构取得了改善;结构质量相比钛合金减重约27.5%,取得了良好的减重收益.

    AC729RTM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发动机舱尾区结构有限元分析验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