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合材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合材料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益小苏

双月刊

1000-3851

010-82316907(7099)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7号

复合材料学报/Journal 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复合材料学报》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180页/期)。本刊主要刊载我国复合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高水平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刊载范围:纤维或颗粒增强聚合物基、金属基、陶瓷基等复合材料(包括:结构、功能、生物医用、电子、建筑等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设计等,以促进国内外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及先进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  《复合材料学报》是美国工程索引《Ei》的核心检索收录刊,同时也是美国化学文摘《CA》、苏联《文摘杂志》、美国应用力学评论《Appl.Mech.Rev.》、剑桥科学文摘(工程类)《CSA2》、国际航宇文摘《IAA》、美国金属文摘《Metal Abstracts》等国际检索系统用刊。在中文数据库中,复合材料学报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收录期刊,并入选为500种“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期刊。经过复合材料领域专家、作者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学报的出版时滞不断缩短(从投稿到刊出在12个月内),影响因子逐年提高,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新统计(2005年),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度影响因子为0.81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铁锰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对废水中Sb(III)的吸附行为

    杨金辉李聪谢水波杨斌...
    3871-3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处理水环境中的锑(III)污染问题,本论文采用超声共沉淀法制备了铁锰层状双氢氧化物(Fe-Mn LDH),并研究初始pH、投加量、共存离子、吸附时间及温度等因素对Fe-Mn LDH去除废水中Sb(III)的影响.通过SEM、EDS、XRD、XPS和FTIR等表征手段对材料晶体结构、形貌、吸附机制等进行了表征及分析.结果表明,Fe-Mn LDH去除Sb(III)的适宜条件为:pH=5、投加量为0.4 g/L、吸附时间150 min;在此条件下,在温度45℃时最大吸附量为77.39 mg/g.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ich吸附等温线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Fe-Mn LDH对Sb(III)的吸附行为.Sb(III)吸附去除机制主要为离子交换、配位络合和静电吸附.通过四次吸附-解析实验发现,Sb(III)去除率在83.03%以上,表明Fe-Mn LDH具备处理与修复含Sb(III)废水污染的潜力.

    铁锰层状双氢氧化物共沉淀吸附含Sb(III)废水机制

    熔盐电解法制备NbS2@MoS2复合材料及其电催化析氢性能

    张爽王子鸣卢雅宁唐梦...
    3882-3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解水制氢(HER)相比于传统的制氢方式具有更广阔的研究前景,但由于其动力学过程缓慢,因此价格低廉且高效的电催化剂在HER中尤为重要.通过一步熔盐电解法制备了具有纳米花和纳米片形貌的NbS2@MoS2.采用XRD、SEM、HRTEM、XPS、SAED等手段表征催化剂的物理化学特性.结果表明,NbS2@MoS2纳米花催化剂表现出薄膜花状结构的多晶态,Nb元素均匀分布在MoS2表面.通过电化学测试来验证其HER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纳米花结构在HER中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在1 mol/L KOH溶液中,电流密度10.0 mA·cm?2下其过电位为292.9 mV,塔菲尔斜率为107.0 mV·dec?1,电荷传递阻抗为31.0Ω,电化学活性表面积为13.7 mF·cm?2.并且经过20 h催化后仍能保持较好的电催化活性.Nb沉积在MoS2表面形成缺陷,同时在表面形成NbS2,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水分解性能.高温熔盐电结晶为催化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熔盐电解法电解水析氢电催化剂二硫化钼

    石墨烯量子点/Ce-2-甲基咪唑的制备及其宽光谱抗菌性能

    张柯杰张晨诚傅炀杰谭盟...
    3891-3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催化作为一种新型抗菌方式引起广泛关注,开发高效可见光催化剂是热点研究方向之一.本文通过一种绿色化学法合成了石墨烯量子点(GQDs),并在室温下以GQDs、硝酸铈、2-甲基咪唑(2MI)为原料,采用一锅沉淀法合成了GQDs/Ce-2MI.调整GQDs的起始添加量,得到不同GQDs负载量的复合光催化剂,通过光电化学测试发现,25vol%GQDs/Ce-2MI样品具有高的光电流响应.进一步固定2MI为有机配体,制备不同中心金属离子(Mn+:Co2+、Fe2+、Fe3+)的M-2MI,并进行对比.在可见光照射下,以大肠杆菌(E.coli)为目标菌种,考察了不同催化剂的抗菌性能.研究发现,GQDs/Ce-2MI的抗菌性能最佳,可见光照射60 min后,实现超过99%的灭菌效果.以优选GQDs/Ce-2MI为光催化剂,研究了光源波长、不同菌种的影响.结果表明,GQDs/Ce-2MI在较宽光谱范围内有较好的抗菌能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也具有普适性抗菌效果.通过猝灭剂实验推测对E.coli消灭的主要活性物种为空穴(h+)和羟基自由基(?OH).

    光催化抗菌石墨烯量子点Ce-2-甲基咪唑宽光谱

    石墨烯/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储能机制及其电化学性能

    唐晓宁刘珺楠龚海锋吴晓艺...
    3898-39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级电容器因具有高功率密度、长使用寿命等优点备受关注,而电极材料是决定其电化学性能的主要因素.以氧化石墨烯(GO)为碳源,H2O2和KMnO4为MnO2的前驱体,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了石墨烯/二氧化锰复合材料(RGO/MnO2).采用XRD、Raman和SEM对复合材料进行微观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球状MnO2分布于RGO片层上.分析了RGO/MnO2的储能机制,证明其储能过程主要是受表面电容控制.在5 mV·s?1时,表面电容占总电容的86.2%,当扫速增加到200 mV·s?1时,表面电容可以占到总电容的97.3%.为提高器件的能量密度,以RGO/MnO2为正极、RGO为负极,组装了RGO/MnO2//RGO非对称超级电容器(ASC).在功率密度为100 W·kg?1时,其能量密度高达72.8 W·h·kg?1.

    石墨烯二氧化锰复合材料储能机制非对称超级电容器

    掺钯/镍对超级电容器碳纳米管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梁志奇侯从聪常春蕊张志明...
    3906-3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将具有高长径比、高比表面积和高电导率的碳纳米管用于超级电容器领域,并改善其与金属电极之间存在的接触电阻.应用无电沉积法对碳纳米管进行过渡金属钯的掺杂,以金属有机骨架为媒介对碳纳米管进行过渡金属镍的掺杂.分别将掺杂钯、掺杂镍的碳纳米管与聚乙烯醇复合,修饰玻碳电极和碳布,并将修饰的碳布作为电极材料组装成超级电容器.分别对所修饰玻碳电极与超级电容器进行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测试.掺钯与掺镍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的比电容分别为9.89 F/g和5.99 F/g,掺钯与掺镍碳纳米管修饰碳布组装超级电容器的比电容分别为175.77 mF/g和61.92 mF/g.可见掺钯降低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和超级电容器内阻、提高电化学性能的效果优于掺镍,这为掺杂碳纳米管在超级电容器等储能领域的应用起到借鉴作用.

    掺杂碳纳米管过渡金属玻碳电极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测试

    Ag6Si2O7-TiO2/PP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樊婷玥任煜赵紫瑶莫慧琳...
    3915-3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改性TiO2在聚丙烯(PP)材料表面的光催化抗菌性能,本文通过原位沉积法制备出焦硅酸银-二氧化钛(Ag6Si2O7-TiO2)光催化剂,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PP非织造材料进行预处理,再使用浸渍法将光催化剂负载到PP非织造材料的表面.通过SEM、XRD、XPS、UV-vis和光致发光光谱(PL)对材料的晶相结构、表面形态及化学组成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出Ag6Si2O7-TiO2/PP复合光催化材料,其中Ag6Si2O7的质量分数为1wt%,负载PP非织造材料浓度为2 g/L.为研究Ag6Si2O7-TiO2/PP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以甲基橙溶液作为降解物,以300 W氙灯作为光源对Ag6Si2O7-TiO2/PP处理120 min,结果其降解率达到95.6%.为研究Ag6Si2O7-TiO2/PP抗菌性能,对比了Ag6Si2O7-TiO2/PP在可见光和无光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其在可见光下对两种细菌抑菌率均达到99.99%以上.

    TiO2Ag6Si2O7光催化抗菌PP非织造材料

    SrTiO3/TiO2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性能

    许进博董晓珠孔存辉赵英娜...
    3922-3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TiO2存在禁带宽度大、光生载流子分离率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性能.为解决此问题,首先采用水热法制备TiO2纳米阵列,然后通过超声喷雾热解法制备了SrTiO3/TiO2复合薄膜.通过XRD、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荧光光谱(PL)对样品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光吸收性能等特征进行表征.最后以304不锈钢(304 SS)为被保护基体,考察了SrTiO3/TiO2复合薄膜的光电化学阴极保护性能.结果表明,通过超声喷雾热解法制备得到的SrTiO3/TiO2复合薄膜,其光吸收范围为415 nm以下,进入可见光区;SrTiO3/TiO2复合薄膜相比于TiO2纳米阵列,具有更好的光吸收特性;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率提高,且光生电子迁移率提高;在3.5wt%NaCl溶液中,SrTiO3/TiO2复合薄膜使304不锈钢腐蚀电位负移至–0.45 V,负移了近270 mV,而TiO2纳米阵列仅能负移210 mV,性能提升了28.5%.经过四次开光与闭光循环测试,SrTiO3/TiO2复合薄膜性能稳定.

    TiO2SrTiO3复合薄膜超声喷雾热解光电化学阴极保护

    海水海砂ECC梁的抗剪性能试验及有限元模拟

    廖桥苏元瑞余江滔王义超...
    3929-3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海水海砂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SSE)梁的抗剪性能,进行了SSE材料的研制,并对玄武岩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Basalt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BFRP)筋增强海水海砂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CC)梁(BFRP/SSE梁)进行剪切试验,分析了配箍率和剪跨比对梁抗剪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SSE的单轴受拉应变最大可达8.3%,平均裂缝宽度约为0.2 mm.BFRP/SSE梁剪切破坏时没有发生剥落破坏.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BFRP/SSE梁裂缝宽度小于0.3 mm,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在少箍筋和无箍筋的情况下,采用SSE制备的梁抗剪承载力反而提高59.32%~99.25%和6.37%~73.68%不等,且刚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在BFRP/SSE梁的结构设计中可以考虑不设置最小配箍率.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SSE的力学性能对无腹筋BFRP/SSE梁抗剪承载力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随SSE抗压强度提高抗剪承载力增加明显;随SSE抗拉强度提高抗剪承载力缓慢增加;SSE拉伸应变能力对梁抗剪承载力基本没有影响.本研究可为海水海砂ECC梁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海水海砂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BFRP筋剪切性能有限元应变硬化

    复合外加剂对充填浆体固化前后性能的影响规律

    李浩王洪江
    3940-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煤矿充填浆体固化前后的性能,利用硫酸钠和聚羧酸减水剂复掺制备成复合外加剂,通过宏观实验探究其对充填浆体固化前后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微观实验分析其影响机制.实验表明,0.5wt%硫酸钠与0.2wt%聚羧酸减水剂复掺的充填浆体,其水泥用量可减少2%,塌落度可增加4.1 cm,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可缩短20 min,减水率可提高7.7%,3天和28天单轴抗压强度最高可增加22%和42%.分析表明,硫酸钠的早强机制、聚羧酸减水剂的静电斥力作用和空间位阻作用及二者的互促作用是影响充填浆体固化前工作性能的主要原因,而针状性产物钙矾石和白色纤维状物质水化硅酸钙是影响充填浆体固化后力学性能的主要物质,二者的生成提高了充填膏体的单轴抗压强度.

    充填浆体复合外加剂钙矾石水化硅酸钙影响机制

    FRP筋与全珊瑚骨料海水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李雨珊尹世平刘运超
    3950-3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FRP)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用其代替普通钢筋能够很好地解决钢筋锈蚀问题.同时我国的珊瑚和海水资源丰富,用其代替传统砂石骨料是解决海岛建设中传统材料稀缺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FRP筋与珊瑚骨料海水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是决定其是否能像普通钢筋混凝土一样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关于FRP筋全珊瑚骨料海水混凝土结构的界面粘结性能研究很少,尤其是理论方面.于是,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验证了简化双线性模型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推导了FRP筋全珊瑚骨料海水混凝土的界面粘结应力τ(x)和相对滑移量s(x)表达式,绘制了界面相对滑移和界面粘结应力的分布图.将采用表达式所得到的理论解与试验和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通过理论计算所得的理论解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FRP筋直径和粘结长度的增加会导致界面粘结应力和相对滑移的分布更加不均匀;珊瑚骨料混凝土强度的改变对界面粘结应力和相对滑移的分布影响不大;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GFRP)筋和玄武岩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BFRP)筋珊瑚骨料海水混凝土的界面粘结应力和相对滑移的分布相类似,与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CFRP)筋珊瑚骨料海水混凝土相比,前者的分布更加均匀.

    全珊瑚骨料海水混凝土FRP筋粘结性能本构模型理论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