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合材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合材料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益小苏

双月刊

1000-3851

010-82316907(7099)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7号

复合材料学报/Journal 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复合材料学报》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180页/期)。本刊主要刊载我国复合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高水平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刊载范围:纤维或颗粒增强聚合物基、金属基、陶瓷基等复合材料(包括:结构、功能、生物医用、电子、建筑等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设计等,以促进国内外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及先进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  《复合材料学报》是美国工程索引《Ei》的核心检索收录刊,同时也是美国化学文摘《CA》、苏联《文摘杂志》、美国应用力学评论《Appl.Mech.Rev.》、剑桥科学文摘(工程类)《CSA2》、国际航宇文摘《IAA》、美国金属文摘《Metal Abstracts》等国际检索系统用刊。在中文数据库中,复合材料学报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收录期刊,并入选为500种“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期刊。经过复合材料领域专家、作者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学报的出版时滞不断缩短(从投稿到刊出在12个月内),影响因子逐年提高,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新统计(2005年),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度影响因子为0.81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后高温热处理对C/C-Si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马飞罗浩孙守业史祥东...
    4375-4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高温热处理对反应熔融浸渗法(RMI)制备C/C-Si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研究后高温热处理对RMI制备C/C-Si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影响及机制,本文通过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工艺,以天然气为碳源气体,氮气为载气和稀释气体,在碳纤维预制体内部沉积热解碳基体,制得密度为 1.2 g/cm3 的C/C多孔体,然后通过RMI制备出C/C-SiC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后高温热处理温度对C/C-SiC复合材料相组成、内应力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将制备得到的C/C-SiC复合材料分别在1 300℃、1 500℃和 1 700℃下进行后高温热处理,研究了后高温热处理对C/C-SiC复合材料密度、孔隙率、基体成分、内应力及对弯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 1 300℃、1 500℃及 1 700℃后热处理后,C/C-SiC复合材料的密度降低,开孔率增加,SiC基体含量上升,SiC基体的分布更为广泛,同时还伴随有残余Si挥发产生的大孔,残余Si含量显著降低.在 1 300℃、1 500℃和 1 700℃的后热处理导致弯曲强度先增加后减小,1 500℃后处理时弯曲强度最大为 296.52 MPa,随着后处理温度提高,弯曲模量降低,1 700℃后热处理下降程度最大.

    C/C-SiCRMI高温热处理力学性能微观结构

    基于自洽聚类分析的2D C/SiC压缩性能快速预报

    戴新航许承海王琨杰高博...
    4386-4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自洽聚类分析(Self-consistent clustering analysis,SCA)方法研究了 2D C/SiC在单轴压缩载荷下的渐进损伤行为,SCA方法通过应变集中张量对网格单元进行聚类,在不显著降低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了模型的自由度,使模型的计算效率得以提高.整个方法由离线和在线两个阶段组成:离线阶段,利用k-means算法对高保真度的复合材料单胞进行分解、聚类并计算不同聚类间的相互作用张量,最终生成降阶模型;在线阶段,基于降阶模型求解离散的Lippmann-Schwinger方程组获取力学响应.将SCA方法应用于 2D C/SiC压缩强度的预报,当聚类总数量为 64时,与试验相比,压缩强度求解的计算精度与传统有限元相比降低了 1%,但整体计算效率提升了 34倍.当不考虑离线阶段花费的聚类时间,即事先已知材料的细观构型对其力学行为进行求解时,其一次在线计算的时间仅为 6 s,计算效率比传统有限元提升了 104 倍,在结构性能快速设计、结构状态快速预报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DC/SiC自洽聚类分析渐进损伤压缩强度细观模型

    多层复合材料筒状结构在温度载荷作用下的层间应力建模与试验验证

    李想赵先航钟华谢宇...
    4398-4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层复合材料筒状结构的残余应力可造成内部分层、结构失稳等,有必要结合理论和实验等研究其内部应力形成机制.基于各向异性线弹性本构和平面应力假设,建立了温度载荷作用下多层复合材料筒状结构内部应力的预测模型,并通过有限元仿真和热膨胀变形测试对模型有效性进行了校核和验证.结果表明:筒状结构环向的热膨胀变形从内层到外层逐渐增大,其中内层附近环向热膨胀系数低于面内热膨胀系数、外层附近环向热膨胀系数则高于面内热膨胀系数.在此基础上,结合模型理论分析揭示了层间应力对多层复合材料筒状结构的热膨胀变形行为的影响机制.在筒状结构形式下,温度加载引起的层间应力由一个涉及热膨胀系数和弹性参数的热力耦合项决定;由于多层复合材料面内与面外热膨胀系数存在差异,该应力耦合项不为 0,从而在温度加载下形成了层间应力并影响了环向膨胀变形行为.基于上述认识,提出了调控多层复合材料筒状结构层间应力的有效措施.本文对揭示多层复合材料筒状结构的层间开裂物理机制、优化其热力匹配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

    复合材料筒状结构层间应力解析模型各向异性热应力热膨胀变形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应力球-偏拉压分解的断裂相场模型

    张志超董洪承王方鑫
    4408-4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断裂相场法被广泛应用于各向同性和复合材料的断裂分析之中.目前,针对各向异性材料和复合材料的断裂问题仍然是断裂相场法的研究重点.本文基于应力拉压的球偏分解方式对弹性应变能进行分解,排除了压缩体积应变能造成的裂纹扩展,并考虑材料拉、压本构关系的非对称情况,建立了一个针对正交各向异性材料断裂问题的相场分析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分别对各向同性材料、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单边开口板的拉伸和剪切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单向纤维夹杂的复合材料板,应用Hashin准则对损伤裂纹驱动力进行了修正,并对不同碳纤维铺设方向复合材料板的拉伸问题进行了模拟.本文建立的模型能够模拟各向异性材料和单向纤维夹杂复合材料的裂纹扩展问题.对于各向同性材料和正交各向异性材料,模拟得到的裂纹扩展路径与现有模型一致,复合材料中裂纹扩展方向和纤维铺设方向平行,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场方法断裂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应力球偏分解

    平面机织复合材料疲劳分层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万傲霜朱飞扬云新尧李顶河...
    4418-4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内聚力双线性本构关系,建立考虑疲劳损伤的内聚力模型,结合有限元分析技术,建立复合材料层合板疲劳分层扩展行为数值分析方法,分别对准静态和疲劳加载下平面机织复合材料Ⅱ型分层扩展行为进行仿真分析,准静态加载下的载荷-位移曲线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疲劳加载下的分层扩展速率-应变能释放率变程曲线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建立适用于平面机织复合材料的疲劳失效准则,结合层内渐进疲劳损伤分析模型,建立含初始分层损伤平面机织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剩余寿命预测方法,预测了含初始分层损伤层合板的剩余寿命和渐进损伤过程,剩余寿命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此外,结果表明疲劳损伤从初始分层损伤处起始,并逐渐向边缘扩展,紧邻初始分层损伤的两层(0°/90°)单层板较早出现层内经向损伤和纬向损伤,单层板中(0°/90°)层较(±45°)层损伤更多,最后(0°/90°)层以经向损伤为主导失效模式,(±45°)层则以纬向损伤为主导失效模式,各层间界面均出现大面积损伤.

    平面机织复合材料疲劳分层扩展内聚力模型剩余寿命

    KEYWORDS FOR COMPOSITES

    4434页

    《复合材料学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