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张新时

季刊

1673-7105

jsre@fjnu.edu.cn

0591-83465189

350007

福州市仓山区上三路32号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TPCD
查看更多>>2006年3月3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核,批准《福建地理》更名为《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35-1291/N,ISSN 1673-7105,季刊,大16开,96码。主管单位为福建省教育厅,主办单位为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办刊宗旨是:为亚热带资源环境和地理综合研究提供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术争鸣,推崇前瞻性探索,注重反映具有区域特色和学科交叉的研究,优先发表原创性成果,传播学术信息,为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支撑。亚热带是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区域: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和热带—温带气团的交替作用与巨大的地形差异、海陆差异相结合,使该区域成为地球上自然对比度最高、环境敏感性最强和自然之迷最多的区域;亚热带区域是世界上战略资源最丰富、最重要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上比重最大、发展最快的地区。资源和环境是人类利用自然发展经济中两个密切关联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关注的中心。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同时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脚点,因而亚热带区域的资源环境和地理的综合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将为从事资源、环境、地理和区域生态研究与教学的专业人员,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一个发表研究成果和进行信息交流的主流平台,促进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刊物以刊登亚热带资源环境和地理综合研究的理论、技术、综合考察和应用实践、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互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为重点,兼顾发表与亚热带相关联、相邻地域的资源环境及地理学有关问题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果。《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报级学术刊物,首期将于2006年9月出版。刊物以地球上自然对比度最高、环境敏感性最强、自然之迷最多的亚热带区域为重点,全面报道国内外亚热带及其相关区域的资源(土地、水、气、生物、矿物岩石资源,以及海洋、旅游等综合资源)、环境(生态环境,自然和人为的化学、物理、生物环境)及其相关的地理基础、地理背景和重要社会经济因素(人口等)的研究动态、研究成果,特别是资源环境和地理学交叉综合研究的重大理论、方法、技术、应用实践,资源环境与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问题。重点报道这些领域的研究前沿理论、最新技术方法、最新科考和实验研究成果、综合研究进展、热点问题专题讨论以及与国际问题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资源环境问题。《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聘请在本领域学术造诣高的两院院士和学术思想活跃、成就卓著的中青年专家担任编委,办刊思想着力体现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力求反映学科前沿,及时报道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发现、新方法、新成果和新进展,为亚热带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是资源—环境与地理交叉领域的一个新刊物,热切希望得到本领域的专家、学术机构和期刊同仁的的关注、支持和呵护,热忱期待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来稿,衷心欢迎来自作者、读者和专家学者的声音。我们相信,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扶持下,在广大同仁朋友的共同关心和培育下,《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将会不断走向成熟和发展,为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面向国内外组稿,热忱欢迎广大作者积极投稿,亟需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闽江下游有机碳及CDOM的季节动态

    钱伟江淼华黄佳芳李小飞...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碳及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是陆海物质传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不同季节闽江下游的水样进行采集与分析,结果表明:闽江下游有机碳变化范围在136~295 mol·L-1,溶解态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占闽江有机碳的比例最大,但在调查期内月流量最高的2014年5月,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含量超过DOC.CDOM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秋季和冬季CDOM含量较低,春季和夏季含量较高;通过平行因子模型识别三维荧光光谱数据集中4个荧光组分,分别为:类腐殖质组分C1(270,360/450 nm),C2(240,320/422 nm),类蛋白组分C3(230,280/328 nm)和有机污染物组分C4(<200/382 nm).样品的腐殖化指数(HIX)可有效地指示水体类腐殖质来源的季节变化特征;自生源指数(BIX)在秋、冬季较高而夏季较低,与类蛋白组分的季节变化一致.颗粒有机碳含量为1.12%~4.76%,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随着颗粒物减少,颗粒中有机碳含量呈现缓慢增加趋势.闽江有机碳含量、有色溶解物质的光谱特征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对下游河口、近岸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有色溶解有机物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闽江

    基于Budyko理论的韩江流域径流变化敏感性分析及归因识别

    刘洋陈菡谭学志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韩江流域潮安、溪口及横山3个水文站逐日径流数据,对韩江流域及其子流域梅江与汀江流域的径流变化特征进行敏感性分析及归因识别.采用累积距平法与M-K突变点检验法分析了韩江流域干支流于1960—2000年径流量变化的突变年份.基于Budyko理论的弹性系数法对径流变化进行了定量归因,依据Choudhury-Yang公式,由弹性系数法计算出流域径流变化对降水、潜在蒸散发与下垫面特征参数的敏感性,进而确定各影响因子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1982年前后为韩江流域径流变化发生明显转变的年份,转变后流域径流量显著增加.(2)气候变化与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各影响因子弹性系数年际波动较大.总体而言,径流变化与降水呈正相关,与潜在蒸散发和下垫面特征指数均呈负相关.(3)气候变化中降水与潜在蒸散发对韩江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2%~58%、6%~26%.人类活动对韩江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22.6%~41.3%.

    韩江流域Budyko假设气候及下垫面变化弹性系数归因分析

    基于SWAT模型的赤水河流域面源污染研究

    薛亚婷孙文锦邹长武高姗...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SWAT模型,模拟分析了赤水河流域内的面源污染负荷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使用SWAT-CUP提供的SUFI2算法进行全局参数敏感性分析,并分别基于观测径流量和水质对模型依次进行率定.结果表明,率定期及验证期内相关性系数R2>0.6,纳什系数Ens>0.5,模拟效果良好.其中2014—2015年实测月径流R2=0.89,Ens=0.81;2016年实测月径流R2=0.86,Ens=0.78.2015年月尺度污染负荷率定结果显示,泥沙R2=0.86、总氮R2=0.91、总磷R2=0.89;2016年结果显示,泥沙R2=0.92、总氮R2=0.92、总磷R2=0.91.从年尺度和月尺度的变化观察得到泥沙、总氮、总磷与降水数值的变化形式有很强的相似性,由此推断降雨是面源污染输出的关键因素.

    赤水河流域水环境模型面源污染SWAT模型

    城市山体公园地形对生境条件的影响——以南京市为例

    汪瑞军成玉宁
    24-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空间模拟与采样调查的方法,从光照因子、水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分析和总结了南京地区城市山体公园地形变化对植物生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形能够引起光照增强和减弱两方面作用,且增强作用的影响范围更广;土壤含水量与坡度、坡向和坡位均有所关联,并与坡度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土壤理化性质中紧实度与地形变化关联不大,土壤pH值和有效钾含量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汇水点土壤表现出明显的养分汇集效应.地形是构成绿地空间的重要元素,充分了解其对生境的塑造作用既能服务于植物景观的营建与管理,也为利用地形设计改善和营造植物生境提供理论依据.

    山体公园地形植物生境光照因子水因子土壤性质风景园林

    老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组成与多样性特征

    蒋宗垲籍烨刘雨晖陈辉...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杉木是中国南方主要的人工造林树种,其林下植被在维持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循环、水土保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样方调查法对杉木中心产区福建三明的50年生杉木人工林多样性进行调查,并分析了不同坡位林下植被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50年生杉木林共有154种林下植物,分别隶属于76科117属;群落生活谱型以小高芽和中小型叶片植物为主;下坡位林下植被比上、中坡位分布更均匀,多样性指数更高.老龄杉木人工林的这种林下植被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特征与本区温暖湿润的中亚热带气候相适应.

    老龄杉木林不同坡位生活谱型物种多样性

    盐城新洋港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曹郁赵文伟伍婧怡顾沁然...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河岸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对河流沉积物监测和下游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盐城新洋港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铬(Cr)、镉(Cd)、铜(Cu)、锌(Zn)、铅(Pb)、镍(Ni)6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在河岸带为耕地(样点1)和城镇建设用地(样点5)的河段Cu和Cd元素已经出现了超标现象,属Ⅱ类沉积物;在其余采样点Cu、Cd、Cr、Pb、Zn和Ni含量均低于国家I类标准,属I类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Er值均小于40,总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值均小于120,总体属于等级较低的生态危害.研究显示河岸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重金属含量有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以城镇建设用地为主导的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风险都偏高,少数耕地河岸带采样点重金属危害指数也偏高,河岸带附近种植人工林和草坪对河流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因此,合理规划城市河流河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类活动产生的重金属对河流水质和下游湿地的污染.

    新洋港河河岸带土地利用重金属污染评价

    农户环境责任行为研究进展

    卢松周泽会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农户与生态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户环境责任行为.基于此,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筛选出109篇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对农户环境责任行为的概念、研究方法、量表开发和影响因素等进行梳理.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农户环境责任行为概念不清晰,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2)农户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方法单一,主要是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模式;(3)农户环境责任行为量表的现有研究多从单一维度出发,对多维度量表的开发较为缺乏;(4)农户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视角多样化,影响因素多元复杂;(5)在引导和规范农户的环境行为方面要充分考虑农户环境责任行为背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以农户为研究对象的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评析,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研究的方向.

    农户环境责任行为研究进展

    基于综合承载力的福建省区域适度人口测算

    朱杰王强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数量的不合理集聚,会造成区域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经济结构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合理控制各区域人口数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自然、经济及生态三方面的综合承载力的适度人口测算指标体系,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运用改进型适度人口测算模型,测算出福建省适度人口规模,并将之与现实人口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1)福建在经济承载人口一直呈现出富余的状态,且有稳步上升的趋势.同时在研究期内第三产业超载人口比重不断加大,但第二产业产值承载人口始终占主要地位.(2)资源承载适度人口一直呈波动状态,其中水资源能够承载的适度人口数量长期处于高于现实人口状态,土地和能源能够承载的适度人口数量波动性较大.(3)生态适度承载人口整体趋势是先上升再下降,基本处于超载的状态.(4)2005至2017年间,福建省的适度人口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适度人口规模能够满足城市的发展.虽然福建省的实际人口规模与适度人口规模对比一直是处于人口富余的状态,但生态承载人口长期处于人口赤字状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未来研究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点.

    适度人口评价指标体系承载力模型福建省

    国内危机事件对肇庆市入境旅游的影响

    王小春梁运文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于肇庆市入境旅游的发展实际,从危机事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研究现状、肇庆市入境旅游业发展现状出发,依据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以肇庆市入境游客结构和旅游外汇收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2年以来3次国内危机事件对肇庆市入境旅游的影响.结果发现:一是自然灾害等危机事件对肇庆市入境旅游的影响比较大.2013年的东北洪涝和雅安地震事件对肇庆市入境旅游影响时间为2年.二是国际赛事能大大抵消危机事件对肇庆市入境旅游的影响.虽然2008年的汶川地震比2013年的雅安地震危害性更大,但是当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肇庆市入境旅游连续5年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三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肇庆市入境旅游的影响较大,且使得入境港澳同胞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的恢复时间较长.四是根据旅游安全溢出效应,危机事件的发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国内旅游城市的入境旅游.

    危机事件肇庆市入境旅游

    基于光谱梯度角的改进SREM融合方法

    蒋彤安如邢菲王本林...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多光谱图像光谱分辨率增强方法(Spectral Resolution Enhancement Method,SREM)在重采样以及空间配准过程中出现的像元位置和信息量偏差,利用同名点匹配的思想,计算高光谱影像上像元光谱,与多光谱影像上对应位置及其邻域内像元光谱的光谱梯度角,获得最具相似特性的一对像元光谱组成光谱数据集,作为模型的输入数据,提出改进后基于光谱梯度角的ISREM-SGA光谱融合方法(Improved Spectral Resolution Enhancement Method-Spectral Gradient Angle,ISREM-SGA).以开源图像Chikusei、Pavia U为基础实验数据,通过空间与光谱降维模拟高光谱和多光谱图像进行融合研究,并对融合结果进行质量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ISREM-SGA提高了融合图像质量,具有较强的稳健性.Chikusei数据的相关系数R与通用质量评价指标UIQI值分别提高了0.03,相对无量纲全局误差ERGAS值降低了3.33;Pavia U数据R值提高了0.24,UIQI值提高了0.30,相对无量纲全局误差ERGAS值降低了35.82,说明了本研究改进后ISREM-SGA高光谱-多光谱遥感图像融合方法的有效性.

    高光谱多光谱图像融合多光谱图像光谱分辨率增强方法光谱梯度角对比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