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森林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洪伟

季刊

2096-0018

fjlb@chinajournal.net.cn

0591-83771857

350002

福州市金山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森林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与林有关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刊载全科林学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等文章,1960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长期以来被确定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大量引用。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1年公布的“2000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与“200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福建林学院学报》的总被引频次为385次,排名第75位;影响因子为0.474 7,排名第52位,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进入中国科技期刊100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磷添加对米槠和杉木及其混合细根分解的影响

    宋豪威洪慧滨陈思路林成芳...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磷(P)添加对中亚热带林木细根分解的影响,在P有效性较低的森林收集常见树种米槠、杉木细根及混合细根(米槠、杉木两树种的细根按质量比1:1比例混合),同时设置P添加处理,进行室内无土培养分解试验.结果表明:在分解初期(0~7 d),对照(CK)下,混合细根的干质量残留率实际值显著大于预测值,抑制了分解,而分解后期(7 d后),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分解速率趋于一致;P添加处理总体上减少了3种细根的干质量残留率,但仅对单独分解的杉木细根具有显著作用;与CK相比,P添加处理对杉木细根、混合细根中氮(N)分解释放的影响较小,仅单独分解的米槠细根中N的释放显著变慢;P添加处理使3种细根在分解过程中P大量富集,且初始P含量最少的杉木细根富集最多,分解末期(112 d),杉木细根的P残留率比CK增加了474.69%;与CK相比,P添加处理显著降低了米槠、杉木细根的酸性磷酸酶(AP)活性,但增加了混合细根以及杉木细根的纤维素水解酶(CBH)、β-葡萄糖苷酶(βG)、酚氧化酶(PhOx)和过氧化物酶(PerOx)活性.相关分析发现,细根分解速率与初始N浓度、PerOx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木质素、木质素/N呈显著负相关.112 d分解期内,混合细根未显著影响分解速率,P添加处理也没有促进混合细根和米槠细根的分解,但显著提高了低P含量杉木细根的分解速率,并使P在分解残留细根中大量富集.中亚热带林木细根分解受到底物的木质素含量以及N浓度影响,且在分解过程中的酶(如PerOx)活性变化能较好地反映分解速率变化.

    室内试验磷添加细根混合分解酶活性

    橡胶树乡土树种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季节动态特征

    祁栋灵杨川李子敏孙瑞...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橡胶树与乡土树种混交林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橡胶树人工林土壤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以橡胶树纯林为对照,采用土壤化学分析技术,分别于春季的3月、夏季的6月、秋季的9月和冬季的12月,挖取0~20 cm、20~4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和研究分析火力楠、米老排与橡胶树混交模式下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季节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橡胶树纯林、橡胶树火力楠混交林、橡胶树米老排混交林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存在季节变化特征.橡胶树与乡土树种混交模式下,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呈现出先升高,然后再降低的趋势,且不同混交模式下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0~20 cm、20~40 cm中总有效氮均主要由硝态氮组成(>60%),且不随土层深度改变而改变.雨热同季的6、9月,是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表现最为活跃期.在橡胶树混交模式年内生长季节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与铵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141),可根据土壤中的硝态氮量预测铵态氮量.气温和降水量显著影响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根据橡胶树人工混交林土壤中有效氮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针对性制定优化土壤质量抚育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措施、改善营林综合效益.

    橡胶树铵态氮硝态氮相关性乡土树种混交林

    配方施肥对杉木近熟林大径材材种结构的影响

    任衍敏陈敏健李惠通侯政杰...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配方施肥对杉木人工林大径材生长的影响,筛选杉木大径材培育的最佳施肥配方与施肥量,以24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用"3414"不完全处理(钾固定)、测土配方、测树配方以及微量元素平衡配方在内的12种施肥处理,分析比较不同施肥处理下杉木人工林的径阶结构、大径材出材量和出材率.结果表明:施肥4 a后,测土配方(处理10)处理下,杉木人工林大径材株数占比最高,达总株数的53.33%;处理10的大径材出材量的增长量也最高,达199.64 m3·hm-2,比对照(处理1)高63.77%;处理10和处理8的大径材出材率及其增长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处理10的出材率最高(70.65%),处理8的出材率增长量最高(17.28%).处理10即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分别为140、500和60 g·株-1时,对试验区的杉木近熟林大径材培育效果最佳;林地施肥后,肥效发挥需要一定时间,因此,短期内各处理间的大径材出材量和出材率均无显著差异;从大径材定向培育效果来看,处理8是仅次于处理10的较优施肥方案,表明浓度较高的氮肥和浓度适中的磷肥配合施用是促进杉木近熟林大径材培育的有效手段.

    配方施肥杉木人工林近熟林大径材出材率定向培育

    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秋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及影响因素

    马荣王志高黄玉洁朱锦茹...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释放机制,以秋季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相同海拔梯度上的5种典型林分和4个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用空气负离子记录仪在观测点距离地面1.5 m处进行空气负离子浓度监测,研究6:00—18:00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和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秋季空气负离子浓度相对较高,不同林分秋季空气负离子浓度日间变化规律均呈单峰型;总体上,研究区内秋季空气负离子浓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但11月的空气负离子浓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变化不明显;同一海拔梯度上,仅常绿阔叶林在秋季的3个月内空气负离子浓度均与温度呈负相关,与湿度呈正相关,其他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和湿度的相关性并不一致,且存在月际差异;不同海拔梯度上,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也与温度和湿度没有一致的相关性且存在月际差异.林分类型、海拔梯度和季节变化改变了林内的温湿条件,进而对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森林空气负离子林分海拔秋季午潮山

    平潭岛3种生境类型灌草丛植物性状特征

    吴雅华王伟耀管诗敏刘燕...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灌草丛植被在海岛不同环境中的适应策略,进一步揭示海岛灌草丛植物沿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采用植物群落样方调查与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平潭岛3种常见生境类型灌草丛植物的功能性状进行分类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在生长型方面,沿海岸丘陵生境-基岩生境-砂生生境的梯度,草本植物的比重增加,灌木和藤本的比重降低,其物种的多样性也有所降低,验证了植物在应对环境变化下,提高限制性资源利用效率的生态策略;(2)在叶性状方面,植物采取权衡策略(trade-off),沿海岸丘陵生境-基岩生境-砂生生境的梯度,倾向于以叶尖退化、单叶、小叶型等来缩小叶面积,降低资源获取能力;而以叶片被毛及增加叶厚度来加大机械防御和养分储存方面的投资;(3)在果实类型方面,植物采取杂草型对策(ruderal,R-选择),趋向于向果实质量较轻、体积较小、数量较多的短寿命草本植物发展.总体而言,植物为响应与适应变化的海岛环境条件,通过一系列沿某些梯度变化的多个性状协同进化,以此来实现物种的生存与延续.

    平潭岛生境类型灌草丛功能性状植物策略

    降水和草本竞争对色木槭幼苗细根特征的影响

    张萌刘宁王雪剑扬帆...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色木槭幼苗细根对干旱胁迫和草本竞争的反抗机制,以1年生色木槭幼苗为对象,设置正常降水-有草竞争(NG)、正常降水-无草竞争(NL)、减少降水-有草竞争(RG)和减少降水-无草竞争(RL)4个试验处理.结果表明:NG和RG处理显著减少了色木槭幼苗细根生物量,RG和RL处理显著减少了色木槭幼苗比根长.NG和RG处理显著增加了色木槭幼苗细根的全碳含量,而RG和RL处理则显著减少了其全碳含量.草本竞争和减少降水处理色木槭幼苗细根其他生理特征无明显变化.草本竞争和减少降水的交互作用对色木槭幼苗细根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有显著影响.与NL处理相比,RL处理显著减少了色木槭幼苗细根淀粉和NSC含量,而NG处理和RG处理的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色木槭幼苗对减少降水的形态和生理响应较弱,可能是由于试验采用的耕土中氮含量较多,影响了色木槭幼苗细根对减少降水处理的响应机制;其次,草本地下竞争主要影响了色木槭幼苗的生存空间.因此,在黄土高原选择色木槭造林时,应该重视干旱对苗木的损害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同时在造林前期注意拔除杂草,以免影响色木槭幼苗根系生长.

    色木槭降水减少根系竞争细根生物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樱花品种'十月樱'花芽分化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杜立言郑娜李静静俞洁蕾...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源激素的变化是影响花芽分化的重要因素,为从激素水平研究樱花二次开花的机理,以二次开花品种'十月樱'和在园林中广泛应用的樱花主要栽培品种'染井吉野'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两个樱花品种在花芽分化期花芽内源激素玉米素核苷(ZR)、赤霉素(GA3)、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花芽内含量较多的ABA和GA3能够加快'十月樱'从生理分化期向形态分化期转变;花芽内含量较多的ABA和IAA促使'十月樱'在分化初期和花原基分化期的分化速度快于'染井吉野',为'十月樱'在环境温度未降至被迫休眠前开花提供了条件.花芽分化末期,ZR和IAA含量增多促使'十月樱'在秋季被迫休眠前形成第1次花期.樱花花芽分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各种激素在花芽分化的不同时期以不同含量的变化来调控成花,它们的动态平衡对樱花的花芽形成,二次开花起了关键作用.

    樱花花芽分化二次开花内源激素

    温度胁迫下4种广义虾脊兰属植物的光合特性

    沈立明钟惠朱雅婷赵亚梅...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温度胁迫对广义虾脊兰属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淡红离翅兰、银带虾脊兰、三褶虾脊兰及长距虾脊兰为材料,测定并分析其在低温胁迫(10℃)、室温(25℃,CK)和高温胁迫(35℃)下的叶片光合参数.结果表明:相比于室温,低温胁迫下此4种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气孔导度(Gs)与蒸腾速率(Tr)均显著降低,光补偿点(LCP)与暗呼吸速率(Rd)则无变化.高温胁迫下,淡红离翅兰与银带虾脊兰的Pnmax明显降低,LCP、Gs与Tr均显著升高,LSP无变化,其中淡红离翅兰的Rd无变化,银带虾脊兰的Rd显著升高;三褶虾脊兰的Pnmax与Rd均无变化,LSP、Gs显著降低,LCP、Tr显著升高;长距虾脊兰的Pnmax、LSP、Gs与Tr显著降低,LCP与Rd无变化.低温胁迫降低了此4种植物的光合能力,使植株更易出现光抑制.高温胁迫使得除长距虾脊兰外的3种虾脊兰属植物对弱光的利用能力降低,长距虾脊兰在高温下仍具有较强的弱光利用能力.

    广义虾脊兰属温度胁迫光抑制光响应

    林窗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党香宁肖玖金韦晴雯涂程伟...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油樟斑块改造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设置7个不同面积大小的林窗并补植油樟,形成油樟斑块:G1(10 m×10 m)、G2(15 m×15 m)、G3(20 m×20 m)、G4(25 m×25 m)、G5(30 m×30 m)、G6(35 m×35 m)和G7(40 m×40 m).采用干漏分离法对土壤动物进行分离,研究油樟斑块大小对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个体密度与类群数、多样性和相似性等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共采集到4936只土壤动物,分属2门9纲22目.各斑块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差异显著(F=2.694,P=0.012),类群数差异极显著(F=3.220,P=0.003),其个体平均密度排序为:G2>G4>G5>G1>CK>G3>G7>G6,类群数大小排序为:G4>G2>G1>G7>G3>G6>G5=CK.G4斑块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高.除G5外其余油樟斑块土壤动物群落与CK样地相似性系数均在中等相似水平.综上认为,油樟斑块改造措施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进行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过程中,中等偏小(225~625 m2)的油樟斑块有利于土壤动物群落发展.

    马尾松人工林油樟斑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黄脚胡蜂职蜂对不同植物提取物的趋避反应

    赵鹏飞常明山罗辑蒋学建...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对黄脚胡蜂职蜂具有趋避活性的植物提取物,利用触角电位(EAG)检测和四臂嗅觉仪研究黄脚胡蜂职蜂对6种具有不同特征气味的植物提取物(2-苯乙醇、苯甲醇、乙酸苄酯、香草醛、肉桂醛和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的趋避反应.结果表明:黄脚胡蜂职蜂对6种植物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电生理反应,其中,对体积浓度为1.0%的肉桂醛反应值最大,对体积浓度为1.0%的2-苯乙醇EAG反应值最小,仅为前者的6.8%.单一植物提取物趋避行为测定结果表明,6种植物提取物对黄脚胡蜂职蜂的首次选择均具有显著的趋避作用(P<0.05),其中苯甲醇的趋避效果最好.

    黄脚胡蜂职蜂植物提取物触角电位嗅觉行为趋避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