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森林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洪伟

季刊

2096-0018

fjlb@chinajournal.net.cn

0591-83771857

350002

福州市金山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森林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与林有关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刊载全科林学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等文章,1960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长期以来被确定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大量引用。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1年公布的“2000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与“200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福建林学院学报》的总被引频次为385次,排名第75位;影响因子为0.474 7,排名第52位,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进入中国科技期刊100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土壤碳氮磷和酶化学计量特征对原始林转换的响应

    肖华翠梁万栋李源钊盛浩...
    225-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区域典型农林用地土壤碳、氮、磷、胞外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采用时空代换法研究湘西北本底一致、土地利用史清晰的常绿阔叶原始林及其转换而来的人工林地、果园、坡耕地和水田0~40 cm土层中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胞外酶活性、计量比值及其与活性碳、氮、磷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原始林相比,果园和坡耕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的降幅(40%~79%)较高,且深层土壤(20~40 cm)和表土(0~20 cm)的降幅类似,表明原始林转换为果园、坡耕地不利于深层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保存.果园、坡耕地、水田和原始林土壤碳、氮、磷含量的比值无显著差异.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含量比值较原始林高60%~124%,说明人工林土壤存在较强的氮、磷素共同限制作用.与原始林相比,土地利用方式转换后,土壤胞外酶活性降低 18%~64%;果园和坡耕地表土碳磷获取酶计量比(EC/P)也显著降低,而深层土壤EC/P显著升高.土壤中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酶活性及其计量比值与活性碳、氮、磷组分含量显著相关.原始林转换导致表土和深层土壤中的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胞外酶活性大幅下降,微生物底物有效性降低,表明土壤质量/健康退化.土壤碳、氮、磷含量计量比和酶计量比值对原始林转换的响应较弱,对土壤健康的指示作用有待进一步探索.

    湘西北深层土壤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学胞外酶活性土地利用

    琼西北3种林分类型枯落物与土壤的持水能力

    陈夙怡黄艳萍严美韩宇杰...
    23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琼西北典型水土流失区蚂蝗岭流域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采用浸泡法、环刀法对桉树人工林、橡胶树人工林、马占相思人工林 3 种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和土壤水文功能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熵权法(EWM)综合评价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3 种林分类型枯落物储量为3.01~14.66 t·hm-2,表现出马占相思人工林>橡胶树人工林>桉树人工林,均以半分解层为主,占比为75.09%~81.86%;最大持水量为 8.60~33.95 t·hm-2,有效拦蓄量为 6.92~26.73 t·hm-2,均为马占相思人工林>桉树人工林>橡胶树人工林.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R2>0.940);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R2>0.880).3 种林分类型土壤容重为 1.45~1.52 g·cm-3,总孔隙度为32.82%~37.56%,有效持水量为 61.80~77.16 t·hm-2,土壤持水能力排序为马占相思人工林>桉树人工林>橡胶树人工林.土壤初渗速率为 24.74~29.67 mm·min-1,其中,马占相思人工林最高;土壤稳渗速率为 1.01~1.38 mm·min-1,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R2>0.920).3 种林分类型水源涵养能力综合排序为马占相思人工林(81.098 7)>桉树人工林(69.741 6)>橡胶树人工林(67.151 4),土壤入渗性能和枯落物储量是影响该区域水源涵养能力的主导因素.综合3 种林分类型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马占相思人工林的水源涵养能力较强,建议在对桉树人工林及橡胶树人工林更新时可种植马占相思,以提高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

    桉树橡胶树马占相思水土流失区枯落物土壤持水能力

    株行距配置和无性系对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

    刘钰张艳华方升佐
    242-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和无性系对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采用林木生物量直接收获法对13 年生南林-895 杨(NL-895)4 种株行距配置(6 m×6 m、4.5 m×8.0 m、5 m×5 m、3 m×8 m)、南林-95 杨(NL-95)和南林-797 杨(NL-797)6 m×6 m株行距配置林分的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单株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 6m×6m株行距配置模式的NL-895 单株生物量最高(400.96 kg·株-1);4种株行距配置的NL-895林分的生物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6m×6m株行距配置林分中,NL-895 和 NL-95 的生物量显著高于 NL-797(P<0.05).杨树人工林各器官的碳含量(质量分数)在39.79%~47.76%之间,表现为树干>树枝>根系>树叶;不同株行距配置林分的林木碳储量变异趋势与林分生物量相似,6m×6m株行距配置NL-895 林分的林木碳储量最高,3 m×8 m株行距配置的NL-895 林分的林木碳储量最低.不同无性系和株行距配置对杨树人工林土壤(0~100 cm)碳储量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其碳储量约占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 71.7%.同一无性系不同株行距配置林分的总碳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同一株行距配置不同无性系林分总碳储量无显著差异.总体来看,6 m×6 m株行距配置的NL-895林分总碳储量最大(192.46 t·hm-2),分别是 4.5 m×8.0 m、5 m×5 m、3m×8m株行距配置林分的 1.17、1.31、1.38 倍.综上所述,在江苏省类似的立地条件下,建议选择NL-895、株行距6m×6m的均匀配置作为碳汇林营造的经营模式.

    杨树株行距无性系生物量碳含量土壤碳碳储量

    金马河沿岸次生林苔藓植物群落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曾洪陈辉琴纳足钟礼宝...
    250-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人为干扰对四川金马河沿岸次生林苔藓植物群落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干扰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区域苔藓植物的生态位、多样性、生活型、生长附着基质,研究苔藓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金马河沿岸次生林地 12 块样地中共调查到苔藓植物 15 科 23 属 34 种,其中,苔类植物 3 科 4 属 4 种,藓类植物 12 科 19 属 30 种.优势科主要为青藓科和羽藓科,其中,细叶小羽藓具有最大的重要值和生态优势度,其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优势度分别为0.536 8、2.464 8、0.116 9,占据重要生态位,台湾青藓次之.耐旱性强的丛集型苔藓植物种类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强而增加,占比从 30.43%逐渐增至 40.91%,且其重要值在重度干扰区位于前列.重度干扰区苔藓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轻、中度干扰区(P<0.05),中度干扰区苔藓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干扰区(P<0.05).重度干扰区苔藓植物附着在腐(枯)木的数量显著少于轻度干扰区(P<0.05),附着在树干的数量显著少于中度干扰区(P<0.05),且主要附着在土壤和岩石上,附着基质逐渐倾向于单一类型.金马河沿岸次生林重度干扰区的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P<0.05),过度干扰会导致林地内生态环境和苔藓植物群落结构遭受破坏.

    人为干扰苔藓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生活型附着基质金马河

    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藤本植物叶片养分重吸收特性

    李雪楠李振学李发文温韩东...
    260-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我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特殊的植被类型稀树灌丛的养分重吸收规律,选取元江干热河谷的稀树灌丛 10 种优势藤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热值、灰分含量、形态性状、成熟叶和凋落叶的氮磷元素含量,计算叶片构建成本,探讨叶片构建成本、叶片性状与氮磷重吸收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藤本植物叶片的氮磷重吸收效率在不同物种之间存在较大的变异,叶片氮和磷重吸收效率平均值分别为 48.0%和 46.2%;叶片磷重吸收效率与氮重吸收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氮磷重吸收效率与叶片构建成本、比叶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叶片构建成本较低的植物采取较快速的养分周转策略,以提高养分再利用效率;叶片构建成本较高的植物采取较保守的养分利用策略,养分回收效率较低.元江干热河谷的稀树灌丛藤本植物存在生活史策略的分化,以适应长期干热的生境.

    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藤本植物养分重吸收效率叶片构建成本比叶重

    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26年生杉木林生产力的影响

    苏比·热西塔洪阮颖超何宗明范少辉...
    267-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 1 代杉木林采伐后采用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更新的 2 代 26 年生杉木林生产力的影响,在 1 代 20 地位指数级的 29 年生杉木林(起源于本地普通杉木种子)中设置固定试验地,采伐后采用 5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和 2 代杉木种子园种子培育的苗木营造 2 代杉木试验林,研究造林后 26a5 种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对 2 代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 代 26 年生杉木林平均蓄积量为666.312 m3·hm-2,平均出材量为 536.805 m3·hm-2,年平均蓄积增长量为 25.627 m3·hm-2·a-1.不同处理的蓄积量和总材种出材量排序均为: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BL2)>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BL3)>炼山处理(SB)>全树收获处理(BL1)>移除采伐剩余物处理(BL0),5 种不同处理的大径材出材量均在 65.52%以上,不同处理间蓄积量和出材量差异不显著.本试验的 2 代 26 年生杉木林并没有出现前人报道的连栽生产力下降的情况,且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之间的生产力也无显著差异.采伐后保留采伐剩余物、适地适树(杉木造林选择 20 以上地位指数级的林地)和采用经遗传改良的苗木造林是缓解杉木连栽地力衰退、维持杉木大径级无节材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

    杉木采伐剩余物处理多代连栽生产力

    浙江红花油茶实生群体性状变异及综合评价

    李佳妮吴美珍李煜叶玲...
    274-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浙江红花油茶实生群体的表型变异规律及优良单株筛选方法,加强对浙江红花油茶基因资源的保护和育种利用,以浙江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实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表型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模糊隶属函数法和多维空间坐标综合评定值累加法进行优良单株的选择.结果表明:单株之间变异丰富,25 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 5.74%~57.16%,多样性指数为 1.934 6~2.095 9,产量经济性状的变异幅度最大,多样性指数最小;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确定了果实数、单果鲜籽重、单果干仁重和种仁含油率是影响单株产油量的关键表型性状,其中,单果干仁重是主要决策变量,果实数是主要限制变量;主成分分析将25个性状转化为6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6.557%.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筛选出9株优良单株,可作为浙江红花油茶丰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材料.

    浙江红花油茶实生群体表型性状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优良单株

    闽楠插条根原基发育机理

    龚娜蔡琦熊远芳万露露...
    283-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扦插是闽楠无性繁育的主要技术手段,为探明原发条件下闽楠根原基发育的机理,采用未经植物激素处理的插条进行扦插.在闽楠插条根原基发育扦插起始期(T0 期)、根原基初现期(T1 期)和根原基分化期(T2 期),以插条基部 0.5~1.0 cm的茎段为样品进行切片观察,以插条顶芽、插条基部切口处 2cm范围内茎段的维管形成层以外的皮部为样品进行吲哚乙酸(IAA)含量测定及转录组测序,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基部皮为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闽楠插条根原基源于维管形成层向外形成的次生韧皮部的薄壁细胞.闽楠根原基在发育过程中皮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在T1、T2时期连续下降,IAA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表明IAA是根原基发育的重要内源信号;芽的IAA含量在T1 期先下降,T2 期再上升,可能是将芽的IAA运输到皮部.根据系统发育关系,将闽楠基因组的 58 个PbARF基因分为 4 个进化枝,分别是进化枝 A、进化枝 B、进化枝 C、进化枝 D.在闽楠插条根原基发育过程中 PbARF2、PbARF6、PbARF23、PbARF33、PbARF40、PbARF58 基因表达量逐渐升高,表明它们在根原基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且 PbARF33、PbARF40 基因表达量较高,是根原基发育的关键基因.

    闽楠扦插根原基吲哚乙酸ARF基因家族

    闽楠挥发性组分提取工艺优化及组学分析

    刘桐语李荣生杨锦昌袁在翔...
    28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闽楠挥发性组分水蒸气蒸馏工艺,并探究闽楠各部位挥发性组分差异.以广东省乐昌市闽楠试验林的叶片、枝条、树干及根系 4 个部位为试验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开展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考察离子溶液浓度、料液比及提取时间 3 个影响因素对挥发性组分产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各部位挥发性组分含量.结果表明:(1)叶片挥发性组分最优提取工艺为NaCl浓度 45 g·L-1、料液比 1∶6、提取时间 5h,产率为 0.056%;检测出110 种挥发性组分,含量最高的 5 种组分为β-瑟林烯、β-桉叶醇、双环大根香叶烯、香橙烯、α-衣兰油烯.(2)枝条挥发性组分最优提取工艺为NaCl浓度 45 g·L-1、料液比 1∶8、提取时间 5h,产率为 0.083%;检测出 80 种挥发性组分,含量最高的 5 种组分为愈创醇、乙酸愈创木酯、茅苍术醇、γ-桉叶醇和δ-杜松烯.(3)树干挥发性组分最优提取工艺为NaCl浓度 30 g·L-1、料液比 1∶8、提取时间 5h,产率为 0.323%;检测出 64 种挥发性组分,含量最高的5 种组分为茅苍术醇、γ-杜松烯、愈创醇、γ-桉叶醇和马鞭草烯酮.(4)根系挥发性组分最优提取工艺为 NaCl 浓度30 g·L-1、料液比1∶9、提取时间 5h,产率为 1.025%;检测出 69 种挥发性组分,含量最高的 5 种组分为茅苍术醇、γ-杜松烯、愈创醇、γ-桉叶醇和马鞭草烯酮.(5)闽楠各部位挥发性组分以萜类和醇类物质居多,占总含量 80%以上,4 个部位的共有成分仅 15 种,叶片与其他 3 个部位的成分差异较大.

    闽楠挥发性组分提取工艺水蒸气蒸馏法正交试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代谢组学

    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范金明张超钱慧朱夏力...
    298-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云南省东南部典型石漠化地区砚山县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手段反演和分析 2000-2020 年砚山县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过程,研究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旨在为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提供方法借鉴.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提供的陆地卫星(Landsat)数据构建并计算研究区 2000-2020 年遥感生态指数,使用地理探测器量化主要驱动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2000、2010、2020 年砚山县遥感生态指数均值为 0.46、0.44、0.57,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改善比例为57.28%;(2)2000、2010、2020年砚山县石漠化整体状况有所改善,石漠化面积减少 1 181.77 km2;(3)2000-2020 年石漠化、土地利用是生态环境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地利用与石漠化交互作用对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解释力最强.2000-2020 年砚山县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重点关注岩溶石漠化、土地覆盖类型稳定性的影响.

    遥感生态指数生态环境质量演变过程驱动力石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