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森林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洪伟

季刊

2096-0018

fjlb@chinajournal.net.cn

0591-83771857

350002

福州市金山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森林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与林有关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刊载全科林学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等文章,1960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长期以来被确定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大量引用。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1年公布的“2000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与“200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福建林学院学报》的总被引频次为385次,排名第75位;影响因子为0.474 7,排名第52位,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进入中国科技期刊100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间伐保留密度杉楠复层林的凋落物水文特征

    汤隆兴杨芬露唐璐泓马祥庆...
    337-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杉木套种闽楠转为复层混交林经营过程中凋落物的水文效应,以福建省顺昌县杉木纯林4种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套种相同密度闽楠转化的复层林和杉木间伐不套种纯林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收集林地凋落物,测定凋落物量、持水率、拦蓄量、持水量等水文指标,研究不同杉木保留密度的杉楠复层林凋落物的水文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间伐保留密度杉楠复层林改造对林分总凋落物量有显著影响(P<0.05),凋落物的总蓄积量、半分解量、未分解量均随着间伐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升高,表现为Ⅳ(810株·hm-2)>Ⅲ(630株·hm-2)>CK(纯林570株·hm-2)>Ⅱ(570株·hm-2)>Ⅰ(375株·hm-2),且半分解层蓄积量占总蓄积量的比例高于未分解层;不套种的杉木单层纯林的半分解层凋落物比例大于套种阔叶树闽楠的复层林,而未分解层凋落物的比例则相反;半分解层与未分解层凋落物吸水速率规律相似,但持水量与持水率表现为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且均表现为Ⅳ>Ⅲ>CK>Ⅱ>Ⅰ;凋落物最大拦蓄率变化范围为188.12%~233.54%,有效拦蓄量为24.39~48.54 t·hm-2,均表现为Ⅳ>Ⅲ>CK>Ⅱ>Ⅰ.杉木纯林间伐套种转为杉楠复层林,杉木保留密度大的杉楠复层林凋落物量及其水文功能增强,杉木保留密度较低的则相反,复层林的密度及其林分结构影响林下凋落物量及其水文功能.

    杉木闽楠间伐保留密度林下套种复层林凋落物水文功能

    9种树种鲜叶凋落物和枯叶凋落物持水能力的比较研究

    龙瑜范淇玮黄春应李荟星...
    346-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认知凋落物在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中的作用,对鲜叶凋落物和枯叶凋落物的持水能力进行比较研究.采用室内浸提法,对南方9种常见树种鲜叶凋落物、枯叶凋落物的持水特征和失水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鲜叶凋落物、枯叶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9种树种鲜叶凋落物、枯叶凋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分别在92.36%~237.36%、204.78%~504.88%之间;9种树种鲜叶凋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均小于其枯叶凋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在失水的前12 h,大多数树种鲜叶凋落物的失水率大于其枯叶凋落物的失水率;在失水40 h时,大多数树种鲜叶凋落物的失水率小于其枯叶凋落物的失水率.鲜叶凋落物的最大持水能力主要与叶面积呈正相关,与叶形指数呈负相关;枯叶凋落物的最大持水能力与比叶面积呈正相关,与密度呈负相关.总体而言,鲜叶凋落物的持水能力弱于枯叶凋落物,但由于其现存量大,鲜叶凋落物的持水能力在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中的作用不能被忽视.在构建森林水文模型时需纳入鲜叶凋落物的持水能力,以便更精确估算凋落物在森林水文中的作用.

    持水性能鲜叶凋落物枯叶凋落物叶片性状全球气候变化

    华北落叶松林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

    王梦飞刘泽彬于松平徐丽宏...
    357-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森林坡面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差异,选取六盘山半湿润区华北落叶松林典型坡面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5—10月连续观测降雨等气象因子,以及不同坡位(坡上、坡中和坡下)0~60 cm根系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分析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对不同降雨事件的响应及其坡位差异.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存在坡位差异,其平均值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且土壤含水量的波动在坡中最大;降雨对土壤含水量的补给有坡位差异,降雨补给阈值在坡中最小,为1.9 mm,在坡下最大,为2.3 mm;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有坡位差异,在小雨事件中,各坡位0~20 cm土层响应速度最快,但在中雨和大雨事件中,坡中和坡上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早于20~40 cm土层,表明在坡中和坡上土壤中可能存在优先流. 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坡面土壤水分运移及其再分配有重要意义.

    华北落叶松林土壤含水量坡位差异降雨响应

    地形对高寒草地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

    梁秦杨付殿霞赵锦梅王子心...
    36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加合理地利用高寒地区的水资源,有效保护和恢复高寒地区植被,在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不同地形(坡向、坡位)条件下的高寒草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地形条件下高寒草地0~30 cm土层土壤水文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增加,不同地形条件下高寒草地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大;从不同坡向来看,阴坡土壤含水量高于阳坡,土壤容重则相反;从不同坡位来看,坡下部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高于坡上部.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均为阴坡大于阳坡、坡上部大于坡下部,三者均表现为阴坡上部最高.不同地形条件下,高寒草地的土壤持水能力大小为阴坡>阳坡,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土壤初始入渗率(0.47~5.90 mm·min-1)高于稳定入渗率(0.08~1.36 mm·min-1)和平均入渗率(0.09~1.54 mm·min-1),不同地形条件下,高寒草地的土壤渗透率表现为阳坡>阴坡,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地形(坡向、坡位)对高寒草地的土壤水文特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保护与恢复、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形与土壤水文特征的相互关系.

    土壤水文特征高寒草地地形坡向坡位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酸沉降强度对马尾松土壤活性铝的影响

    朱君琳刘敏王云琦李成...
    376-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长期自然环境中酸沉降强度对马尾松林下土壤活性铝的影响,以酸沉降强度依次增大的重庆四面山、缙云山、铁山坪为研究区,选取母质相同的马尾松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酸沉降强度下土壤pH值、营养元素含量、交换性阳离子含量、酶活性与土壤活性铝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酸沉降强度的增大,土壤pH值及全碳(TC)、全氮(TN)、交换性铝(Ex-Al)、单聚体羟基铝(Hy-Al)、酸溶无机铝(Ac-Al)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交换性Mn2+含量不断上升.研究区活性铝以Ac-Al和腐殖质酸铝(Hu-Al)为主,共占比77.1%~84.9%.酸沉降条件下,土壤各形态活性铝含量与TC含量、TN含量、全硫(TS)含量、铵态氮(NH+4-N)含量、脲酶(UE)活性显著相关(P<0.05),活性铝总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NH+4-N含量.酸沉降强度改变影响土壤活性铝的主导因子.在四面山,TC、TN、TS含量与各形态活性铝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在缙云山,Mg2+含量与Ac-Al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Ex-Al、Hy-Al、Hu-Al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在铁山坪,硝态氮(NO-3-N)含量与Ex-Al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Hy-Al、Ac-Al、Hu-Al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随着酸沉降强度的增大,马尾松土壤碳氮元素流失,活性铝淋溶,交换性Mn2+含量升高.经冗余分析可知,随酸沉降强度增大,影响土壤各形态活性含量的主要因子由TC、TN、TS含量转变为交换性Mg2+含量,后为NO-3-N含量.

    酸沉降强度土壤活性铝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土壤酶活性

    崩岗土壤液塑限的离子特异性效应

    黄碧妃钟洪林张越蒋芳市...
    387-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崩岗土壤液塑限的离子特异性效应,选取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一处稳定型崩岗的3个土层土壤(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为研究对象,用液塑限联合测定仪对不同离子(Li+、Na+和K+)盐溶液交换处理后的土壤液塑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土层的土壤塑限、液限和塑性指数均显著高于砂土层和碎屑层(P<0.05).土壤塑限和液限均与土壤黏粒含量、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以及高岭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土壤塑限与黏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K+交换处理后,红土层土壤塑限、液限和塑性指数比Li+交换处理分别高5.80%、9.53%和12.99%,比Na+交换处理分别高3.50%、9.77%和15.86%;K+交换处理后,砂土层土壤塑限、液限和塑性指数比Li+交换处理分别高7.22%、6.69%和6.83%,比Na+交换处理分别高4.33%、5.27%和7.32%;而不同离子对碎屑层土壤液塑限的影响不显著. 不同离子对同一土层土壤液塑限的影响不同,K+交换处理后红土层、砂土层的土壤液塑限总体高于Li+和Na+交换处理,即较Li+和Na+而言,K+可提高崩岗土壤液塑限.

    崩岗离子特异性效应液限塑限塑性指数锂离子钠离子钾离子

    6种阔叶树种幼苗生物量分配特征及模型构建

    张非凡李雪琴武盼盼钟全林...
    395-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闽楠、南岭栲、米老排、青冈、云山青冈和木荷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株收获法获取6种树种幼苗根、茎、叶及整株的生物量,比较其分配特征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建立不同树种幼苗各器官及整株生物量的回归估测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幼苗整株生物量差异显著,依次为青冈>米老排>南岭栲>云山青冈>木荷>闽楠.(2)不同树种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差异显著,其中青冈根生物量占比最大(39.9%),米老排茎生物量占比最大(45.0%),闽楠叶生物量占比最大(49.2%).(3)不同树种幼苗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比值均小于1,表明幼苗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茎和叶.除木荷外,其余树种地上、地下生物量均遵循显著的等速生长关系.(4)不同树种幼苗生物量回归估测模型多为幂函数模型,其次为三次多项式模型.6种树种幼苗整株生物量在不同器官分配上存在差异,同时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间呈现出等速生长规律.各树种幼苗生物量回归估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在相同或相似立地条件下估算不同树种幼苗生物量.

    生物量模型生物量分配异速生长根冠比阔叶树幼苗

    粉绿柯群落优势乔木的生态位与种间关联分析

    曾睿楷莫金凤张少纯赵倩...
    403-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监测与保护濒危植物粉绿柯(Lithocarpus glaucus)种群,以广东阳春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粉绿柯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位测定法、方差比率法、x2检验等方法,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综合分析粉绿柯群落乔木层31种优势树的生态位和种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粉绿柯的重要值最大,生态位宽度优势明显(排名第2),仅次于天料木(Homalium cochinchinense).粉绿柯与其余优势树种组成的30个种对中,25对种对的生态位相似性比超过0.50,26对种对的生态位重叠值超过0.50,说明粉绿柯与其余优势种生态习性相似较高.当资源有限时,各树种间存在竞争风险. 研究区内31种优势乔木树种总体呈显著正关联,表明该地区粉绿柯群落处于相对成熟的演替后期阶段. x2 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优势树种间的种间关联较为松散,各个树种倾向于独立分布. 研究区粉绿柯群落目前正处于演替的后期阶段,资源利用充分,种间相关性较弱,各物种间存在竞争风险;粉绿柯种群生存状况良好,在没有人类活动干扰的条件下,粉绿柯有较强的生存潜力. 为促进粉绿柯种群的恢复与壮大,可提升林内光照强度,适当移除群落中干枯及被风力摧倒的树木,限制与其生态位重叠程度大、有显著负关联的种群规模,以优化粉绿柯种群的生长环境.

    粉绿柯生态位种间关联乔木层鹅凰嶂方差比率法x2检验

    基于树种谱系的林木种间竞争分析

    姜鹏博窦啸文韦新良罗海豪...
    414-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针阔混交林中竞争木与对象木的亲缘性对林木种间竞争的影响,以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将树种谱系引入Hegyi竞争指数,构建树种谱系竞争指数(G_Hegyi竞争指数).对Hegyi种间竞争指数、G_Hegyi种间竞争指数与胸径的相关性,胸高断面积生长量、胸高断面积生长率与Hegyi种间竞争指数、G_Hegyi种间竞争指数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Hegyi种间竞争指数比值、G_Hegyi种间竞争指数比值与林木生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种间竞争指数与胸径均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P<0.01),均呈幂函数关系;胸高断面积生长量与两种种间竞争指数均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且均符合对数函数关系.胸高断面积生长率与两种种间竞争指数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均服从幂函数分布.G_Hegyi种间竞争指数与胸径的决定系数(R2)、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及胸高断面积生长量、胸高断面积生长率与G_Hegyi种间竞争指数的R2、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大于Hegyi种间竞争指数.G_Hegyi种间竞争指数比值较Hegyi种间竞争指数比值更能准确地反映林木生长与种间竞争的关系.G_Hegyi种间竞争指数在分析林木种间竞争方面优于Hegyi种间竞争指数,更适用于林木生长的相关研究.

    树种谱系Hegyi竞争指数G_Hegyi竞争指数种间竞争针阔混交林

    修枝强度对杉木人工林节子属性的影响

    阮颖超何宗明范少辉陈志云...
    423-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不同修枝强度对杉木节子属性的影响,对指导提高木材质量、优化林业经营管理等修枝措施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4年生杉木人工林实施不同修枝强度试验(即每年修枝至树干直径6、8、10、12 cm,直至树干修枝净高度达7 m,未修枝木为对照CK).修枝22 a后,选取不同修枝强度的平均标准木15株并砍倒,截取7 m以下树干运回实验室,切割了105个节子解析圆盘进行剖析,对节子的长度、直径、角度及健全节和疏松节的长度进行测量并比较其差异.结果表明,节子长度和健全节长度排序均为修枝强度6 cm<8 cm<10 cm<12 cm<CK;节子直径排序为修枝强度8 cm<6 cm<10 cm<12 cm<CK;疏松节长度排序为修枝强度6 cm<12 cm<10 cm<8 cm<CK;节子角度排序为修枝强度8 cm<12 cm<10 cm<6 cm<CK.节子长度和健全节长度均有随修枝强度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趋势.修枝强度6 cm的节子长度几乎为CK的1/2,其疏松节长度仅为CK的1/4.修枝强度对节子属性的显著影响已持续22 a,4个强度修枝均可有效改善节子属性,修枝强度6、8 cm的修枝效果更佳.因此,在杉木培育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小的节子长度、节子直径、健全节长度,可采用修枝强度6、8 cm,且修枝强度6 cm的疏松节长度最小,修枝强度8 cm的节子角度最小.

    杉木修枝强度节子长度节子直径节子角度健全节长度疏松节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