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森林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洪伟

季刊

2096-0018

fjlb@chinajournal.net.cn

0591-83771857

350002

福州市金山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森林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与林有关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刊载全科林学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等文章,1960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长期以来被确定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大量引用。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1年公布的“2000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与“200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福建林学院学报》的总被引频次为385次,排名第75位;影响因子为0.474 7,排名第52位,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进入中国科技期刊100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修枝对杉木节子发育和无节材比例的影响

    陈明旭吴雅琳刘雨晖李明...
    449-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修枝对杉木木材节子发育和无节材比例的影响规律,以 9 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修枝和不修枝试验处理,在修枝 9a后进行修枝对杉木木材节子发育和无节材比例的影响研究.采用平均标准木法砍伐修枝和不修枝杉木标准木各 9 株,分别采用锯板法、旋切法和横纵剖结合法进行修枝和不修枝杉木标准木加工处理和各指标测定,分析修枝与不修枝的杉木木材节子发育和无节材比例的差异.结果表明:修枝能显著减少杉木木材节子的体积,采用锯板法和旋切法测定的修枝杉木节子体积分别比不修枝减少48.70%和34.44%.修枝对杉木不同高度木段节子体积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修枝对 0~2 m木段节子体积影响最大.修枝能显著提高杉木人工林木材的无节材比例,采用锯板法和旋切法测定的修枝杉木无节材比例分别比不修枝杉木提高 0.23%和 0.26%.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杉木修枝效果指标的测定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锯板法测定操作相对方便,是可供生产上应用的表征人工林修枝效果较好的方法.

    杉木节子修枝无节材锯板法

    施肥对杉木林不同土层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黄智军谭世广丁驰祝嘉新...
    457-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研究深层土壤温室气体的迁移扩散特征,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施肥和不施肥2 种处理,采用气体浓度梯度扩散法研究施肥对杉木人工林0~40 cm土层深度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壤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指标的变化阐明影响不同土层温室气体通量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是二氧化碳(CO2)与氧化亚氮(N2O)的排放源,甲烷(CH4)的吸收汇;土壤排放的CO2、N2 O通量和土壤吸收的CH4 通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10 cm土层土壤排放的CO2、N2 O通量和吸收的CH4 通量分别是 30~40 cm土层气体通量的1.3、2.5和3.3倍;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显著抑制了各土层CO2 的排放与CH4 的吸收(P<0.05),施肥处理后杉木人工林土壤排放的CO2 通量降低了56.7%~77.5%,土壤吸收的 CH4 通量降低了 30.4%~57.8%,而且施肥对这两种气体排放的抑制作用分别在30~40 cm和20~40 cm土层中最明显;施肥显著降低了 10~30 cm土层土壤排放的N2O通量(P<0.05),其中 10~20 cm土层土壤排放的N2O通量降低最明显.施肥主要通过提高土壤湿度以降低土壤CO2 与N2O的排放和土壤对CH4 的吸收.

    温室气体土层深度施肥杉木人工林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

    杉木不同冠层高度的水力结构和光合特性

    杨丽毛梦圆郭嘉龙杨辉...
    468-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杉木在不同树高梯度间的水力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福建省闽侯白沙国有林场 7 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不同冠层高度(下部、中部和上部)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杉木不同冠层高度的水力结构和光合特性差异总体达显著水平(P<0.05),导水率、比导率、叶比导率、水势和边材横截面积总体表现为随冠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上部冠层(高度约 9m)枝条的导水率、比导率、叶比导率、水势和边材横截面积比下部冠层(高度约 4m)枝条分别减小50.2%、35.5%、42.6%、23.7%和 24.4%,且差异显著(P<0.05);而胡伯尔值随冠层高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限制值也表现为下部冠层显著高于上部冠层,胞间CO2 浓度则表现为上部冠层显著高于下部冠层(P<0.05).相较于下部冠层,中、上部冠层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 24.4%和 32.9%、气孔导度分别下降 13.9%和 21.0%、蒸腾速率分别下降 6.4%和 12.1%、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下降 19.7%和 23.1%、气孔限制值分别减小 6.1%和 12.1%,而胞间CO2 浓度上升 3.5%和 6.5%.相关分析表明,导水率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比导率与净光合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限制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 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叶比导率与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水势与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边材横截面积与气孔导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见,杉木树高增加导致水分运输路径加长,水分运输的阻力和重力也随之增加,导水率等水力指标下降,叶片气孔关闭、光合效率降低以减少水分的散失,表明杉木存在与树高相关的水力限制现象.

    杉木树高冠层水力结构光合特性水力限制假说

    杉木单交F1代的表型变异及杂种优势分析

    万柯慧徐德志边黎明张龙...
    476-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定向创制杉木变异、开展家系内优良单株选择,以杉木优良杂交组合 6421×27 及其 6 年生单交F1 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对表征其形态、生长及材性的 12 个表型性状进行变异分析,探讨杉木优良种质形态、生长与材性性状的表型变异规律,以及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F1 代群体的 12 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 8.21%~37.97%,5 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达 15%以上.在 66 对性状的相关关系中,中等强度的正相关关系占 36.36%;木材基本密度的变异系数为 8.21%,与其余 11 个性状均无显著相关性;131株F1 子代表现出正负两个方向的中亲优势,8个性状存在显性遗传效应,中亲优势率范围为-31.18%~90.44%,其中一级侧枝数存在明显的超亲优势;聚类分析把 131 株F1 子代分为 3 个大类群、6 个亚群,各类群特征明显.杉木杂交子代在生长和分枝性状上具有较大的变异,浓密宽冠型杉木在幼龄期有明显的生长优势,杉木一级侧枝数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形态性状具有显性遗传效应.

    杉木单交子代表型变异杂种优势遗传效应聚类分析

    锥栗优良无性系遗传多样性的EST-SSR分析

    杨金辉王一帆李颖林江锡兵...
    484-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锥栗新品种的选育、种质资源的鉴定和锥栗产业的健康发展,以福建省建瓯市栽培的22个锥栗优良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开发的 6 对多态性表达序列标签-简单重复序列(EST-SSR)引物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构建指纹图谱.结果表明,22 个锥栗无性系平均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为 2.66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 2.038,平均观测杂合度为 0.349,平均期望杂合度为 0.447,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 0.721,平均多态性位点数为 11.500,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 0.434,表明锥栗无性系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754~1.000,平均值为0.856;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60处,可将其划分为 5 个大类:第Ⅰ类仅包括HL19;第Ⅱ类包括HL5、HL6、HL8、HL21;第Ⅲ类包括HL17、HL18;第Ⅳ类包括HL12、HL13;第Ⅴ类包括HL1、HL2、HL3、HL4、HL7、HL9、HL10、HL11、HL14、HL15、HL16、HL20、HL22.利用 3 对多态性引物,共构建了 22 个锥栗无性系的指纹图谱.

    锥栗表达序列标签-简单重复序列无性系遗传多样性指纹图谱

    虫食叶凋落物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激发效应的影响

    娄肖寒陈子亮应宇馨胡亚林...
    492-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叶凋落物输入是驱动土壤有机碳矿化的重要因子.以往有关凋落物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激发效应的研究大多以健康叶凋落物为主,而针对虫食叶凋落的物理、化学质量是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尚不清楚.以毛果青冈为研究对象,比较未虫食(NHL)、虫食(HL)、机械打孔(MDL)叶凋落物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激发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添加凋落物处理(CK)相比,添加叶凋落物处理的土壤总CO2 释放累积量和土壤来源CO2 释放累积量均显著升高(P<0.05),呈正激发效应,激发效应为 133.7%~169.8%.与NHL处理相比,HL处理的土壤总CO2 释放速率和释放累积量、凋落物来源CO2 释放速率和释放累积量均显著提高(P<0.05),但NHL、HL处理的土壤来源CO2 释放及激发效应差异不显著.与MDL处理相比,HL处理的土壤总CO2 释放速率和释放累积量、土壤来源CO2 释放速率和释放累积量、激发效应均显著降低(P<0.05),但二者凋落物来源CO2 释放差异不显著.虫食引起的叶凋落物物理破碎化和化学质量改变共同调控土壤不同来源CO2 释放,提高亚热带森林虫害保护,降低虫害食叶将有助于提高森林碳汇.

    虫食叶凋落物破碎化化学质量激发效应

    木林子矮曲林优势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

    艾鑫薛卫星艾训儒姚兰...
    501-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顶矮曲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山顶矮曲林群落优势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特征及群落稳定性,探究特殊生境下植物的资源利用策略与生存机制.在实地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程度、方差比率法、χ2 检验,结合Spearman秩相关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M.Godron稳定性测定法等对木林子山顶矮曲林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种间联结特征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山顶矮曲林群落中青冈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均最大,是群落中的绝对优势种,齿缘吊钟花、美脉花楸次之,是群落的主要建群种;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大小排序差异较大.20 个优势种组成的 190 组种对中,21.05%的种对生态位重叠指数大于 0.5,50.00%的种对生态位重叠指数位于0.2~0.5 之间,种群间存在普遍的生态位重叠现象,主要优势种与其它种群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群落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正联结,χ2 检验结果显示 98.95%的种对间呈不显著联结或不联结,Pearson相关检验与Spearman秩相关检验也显示大多数物种之间联结性不显著,各种群之间联结性较弱.山顶矮曲林群落大部分物种之间联结松散,各优势种对环境资源的竞争较弱,恶劣的环境条件改变了群落中各物种的生存与资源利用策略,群落结构适应了此类生境,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矮曲林优势种生态位种间联结群落稳定性

    不同立地类型的柏木人工林空间结构分析

    鲁姝月张小梅罗可馨林玉瑄...
    51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立地类型柏木人工林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四川省梓潼县七曲山国有林场柏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将 15 个柏木人工林标准地划分为不同的立地类型,并基于Voronoi图构建林分空间结构单元,采用角尺度、大小比数、竞争指数、开敞度和林层指数等 5 个指数分析不同立地类型柏木人工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根据对优势木平均高影响显著的立地因子(坡度和土壤厚度)可将柏木人工林标准地划分成立地类型Ⅰ、Ⅱ、Ⅲ;3 种立地类型的柏木林分以 1 株中心木与 6 株近邻木组成的空间结构单元最为常见;立地类型Ⅰ、Ⅱ、Ⅲ柏木人工林的角尺度平均值分别为 0.39、0.37、0.38,林分整体空间分布格局呈均匀分布;大小比数平均值分别为 0.49、0.50、0.51,大小分化程度相似,生长态势均为中庸;开敞度平均值分别为 0.20、0.32、0.30,林分透光条件较差,生长空间不足;林层指数在 3 种立地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立地类型Ⅲ柏木人工林在垂直方向分层最明显,立地类型Ⅰ垂直结构最简单;竞争指数在 3 种立地类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立地类型Ⅲ林分空间竞争最激烈,立地类型Ⅰ林分空间竞争最弱.基于研究区柏木人工林现状,可根据林木生长立地类型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营林活动.

    柏木人工林Voronoi图立地类型林分空间结构

    不同龄级及林分密度天山云杉的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万胜张虎国易杭于婷...
    52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天山北麓不同龄级及林分密度天山云杉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在各层次(植被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分配格局的变化,分别选择天山北麓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 3 种龄级下的低密度(300~500 株·hm-2)、中密度(500~600 株·hm-2)、高密度(600~800 株·hm-2)3 种林分密度共9 种天山云杉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天山云杉天然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天山云杉天然林乔木层组分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在中龄林和近熟林中,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升高,而在成熟林中则随林分密度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天山云杉天然林草本层与枯落物层中,枯落物层组分生物量为主要分配,占74.46%~99.45%;草本层组分生物量仅占 0.55%~25.54%.天山云杉天然林的植被碳储量在中龄林中,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升高,而在近熟林、成熟林中则随林分密度增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天山云杉天然林各林分中,土壤碳储量随龄级和林分密度的增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生态系统碳储量在中龄高密度林最高(570.65 t·hm-2),而在中龄低密度林最低(287.21 t·hm-2).天山云杉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为:土壤层碳储量占比最高,为 49.74%~72.92%,其次是乔木层碳储量占 30.22%~49.54%,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碳储量占比仅为 0.32%~2.28%.土壤层是天山云杉天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天山云杉天然林生态系统在生长过程中能显著地积累有机碳,中龄高密度林有助于生物量及碳含量的积累,近熟林、成熟林的高密度林应进行适量的间伐,提高林分的固碳能力.

    天山云杉天然林龄级林分密度碳含量碳储量分配格局

    气候对天山中部不同海拔天山云杉径向生长的影响

    王强叶尔江·拜克吐尔汉徐栋陈浩...
    530-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气候因子对天山中部不同海拔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chanica)径向生长的影响,在天山中部新疆农业大学实习林场内设置低、中、高 3 个海拔梯度(1 900、2 200、2 500 m)进行年轮样芯取样,利用树木年轮学方法,选用1955-2022年研究区温度、降水、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帕默尔干旱指数等气象数据,与所测年轮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海拔天山云杉年轮宽度与前一年6月和当年6-8月温度、前一年8月降水以及当年6-9月帕默尔干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中海拔天山云杉年轮宽度与前一年 6 月温度、8 月降水以及前一年 6-8月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高海拔天山云杉年轮宽度与当年 1 月温度、前一年11月至当年3月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当年 6-7月降水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在林区内,天山云杉生长与环境的干湿状况随海拔变化存在密切的关系.降水是促进低海拔天山云杉径向生长的关键因素,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中海拔天山云杉生长,温度对高海拔天山云杉径向生长的影响高于降水.

    天山云杉树木年轮学年轮宽度径向生长气候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