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林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林业科技
福建省林学会、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福建林业科技

福建省林学会、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李建民

季刊

1002-7351

linyekeji@vip.tom.com或linyekeji@163.net

0591-87911427

350012

福州市新店上赤桥35号

福建林业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Fuji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福建林业科技》创刊于文革期间的1974年,是由当时的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林业局科技站创办的;到1976年,主办单位更名为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创刊初期的《福建林业科技》为内部资料,不定期出版。1987年,上级领导非常重视,把主办单位变更为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与福建省林学会联合主办,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为第一主办单位。1988年,第一主办单位又变更为福建省林学会,并申请获得闽出刊特许证,同时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一届编委会。1989年8月经国家科委核准,取得正式创刊批文;1990年6月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取得国内统一刊号(CN号);1991年6月取得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号)。1992年编委会换届,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二届编委会;1998年编委会再次换届,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三届编委会;2012年1月换届成立了《福建林业科技》第四届编委会。 《福建林业科技》始终坚持学术质量与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始终秉承“促进科技进步、推广技术成果、发现培育人才”的办刊宗旨,始终遵循“优稿优选、公正平等”的组稿标准;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科学技术和出版方面的政策、法令、条例,正确执行国家有关保密、版权、专利、国界等各项规定;严格执行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的三级审稿制度,严格遵守《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科学技术期刊目次表》、《标点符号用法》、《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有关国家标准。创刊38年来,在历任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历经几代编辑同仁的不懈努力,现已编辑出版期刊158期,刊登科技论文4060篇,其中1999年以来(13年)共编辑出版60期,刊登科技论文2462篇,为我国林业科技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刊物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现已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并被国内多家数据库和网站收录。1996年被评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荣获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0年荣获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4年再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二等奖;2006年荣获首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7年荣获第二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荣获第三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9年荣获福建省科协第四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2011年荣获福建省科协第五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二等奖;2011年又一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即第六版)之林业类的核心期刊,这是本刊继1996年和2004年之后第三次获此殊荣。。 本刊主要刊载与林业有关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技术开发等文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技术性、知识性、实用性,是广大从事林业生产、科研、设计、教学工作者和林农果农必不可少的科技参考资料。 本刊为季刊,A4开本,页码180,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CN35—1136/S、ISSN1002—7351,每期定价15.00元,全年60.00元。全国各地邮政局(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34—34。也可直接汇款至本刊编辑部订阅。并真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踊跃投稿,欢迎社会各界来我刊宣传产品、展示形象。 编辑部地址:福建省福州市新店上赤桥35号 邮政编码:350012 联系电话:(0591)87911427 联系人:蒋家淡 开户银行:农行福州市晋安新店分理处 开户名称:福建林业科技编辑部 银行账号:13-135301040002107 电子邮箱: linyekeji@vip.tom.com或linyekeji@163.net 本刊(1); (2)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油松林下种植牡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曾志浩王思凡林文波郭萍萍...
    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牡丹不同种植模式(林下种植、裸地种植)对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采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2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结果表明,土壤环境和真菌群落的组成对凤丹牡丹的生长和繁殖有显著影响,裸地种植土壤样品中担子菌门占比最高,而林下种植土壤样品中子囊菌门和被孢霉门的丰度更高,林下种植牡丹根际土壤中真菌物种丰度显著高于裸地种植土壤样品;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对真菌种群组成有显著正向影响,不同的真菌群落与这些土壤矿质元素含量有显著相关性,林下种植土壤中的优势菌群多呈现正相关性.综合结果表明,林下种植可以有效提升土壤真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林下种植的牡丹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凤丹牡丹林下种植土壤养分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

    闽北地区毛红椿优良家系早期选择

    章允清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0年,对福建顺昌、建阳、浦城等3个试验点3年生的毛红椿优良家系测定林的生长表现和生长性状遗传变异规律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54个毛红椿优良家系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在不同地点、不同家系以及地点与家系的交互效应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根据不同家系3年生时的生长表现,以平均单株材积为指标,筛选出适合顺昌的早期速生优良家系为36、42、43、40、41、2、30、39、44、21、38、32、19、20、37号,适合建阳的早期速生优良家系为37、41、29、42、36、40、3、16、20、44、51、2、30、21、50 号,适合浦城的早期速生优良家系为 30、23、20、18、28、22、19、38、36、44、21、17、43、15、37号家系.21、30、37、44号家系在3个试验点均表现优异.根据3年生的平均单株材积计算,福建顺昌、建阳、浦城的遗传增益分别为40.25%、43.11%、53.41%.选择的早期速生优良材料可为营建毛红椿种子园和速生丰产林提供参考.

    毛红椿生长性状遗传变异早期选择闽北地区

    大花序桉和托里桉生长量及主要材性比较

    邱小兰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14年在福建漳州龙海九龙岭国有林场,选取12年生大花序桉和托里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量、木材物理和力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花序桉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株材积、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分别是托里桉的1.4倍、1.39倍、2.56倍、1.43倍.大花序桉、托里桉木材的气干密度分别为0.77、0.58 g·cm-3,全干和气干时的干缩率分别为15.8%和9.9%、14.4%和9.7%,气干时和吸水后的湿胀性分别为7.2%和19.0%、5.5%和16.9%.大花序桉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为67.8 MPa、抗弯强度为135.9 MPa,高于托里桉;同时大花序桉的端面、径面和弦面硬度均高于托里桉.综合结果表明,与托里桉相比,大花序桉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木材物理力学性质优良,木材综合强度属中上,是优良的实木用材.研究结果可为大花序桉和托里桉的科学经营及木材利用提供参考.

    大花序桉托里桉生长量木材物理性质木材力学性质

    不同肥料种类对毛竹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温晓芸
    19-2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肥料种类对毛竹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于2021-2022年以福建省建瓯市房道镇埂尾村长期失管状态下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以不施肥为对照,探讨施用有机肥、无机复合肥、有机肥+无机复合肥(简称复混肥)后不同年龄毛竹材气干密度、全干密度、基本密度、体积气干干缩率、体积全干干缩率、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和顺纹抗压强度等8个物理力学性质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施用复混肥和有机肥后毛竹材密度大于施用无机肥的毛竹材密度,施肥的毛竹材密度均高于对照组.施用复混肥和有机肥的毛竹新竹材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均高于施用无机肥和对照组.施用不同肥料类型均一定程度上提高Ⅰ-Ⅲ度毛竹材的顺纹抗压强度,其中施用复混肥和有机肥显著提高毛竹竹材顺纹抗压强度.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竹材密度和体积干缩率是所调查竹材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中的典型特征指标.综合分析可知,施用有机肥和含有机肥的复混肥的竹材具有更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质.

    毛竹材施肥物理性质力学性质

    福建柏初级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及选择

    肖志坚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福建柏生长和遗传变异规律及构建福建柏育种群体,于2010年在福建省安溪半林国有林场对1977年营建的福建柏初级种子园进行单系采种,开展福建柏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结果表明,试验林9 a时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生长整体呈正态分布,试验林1~9 a时,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在区组间、家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家系与区组互作效应在试验林5 a后差异不显著.试验林9 a时树高、胸径、材积平均生长量分别为8.4 m、12.0 cm、0.0490 m3,分别比对照(初级种子园混合种子子代)生长量大12.8%、7.1%、11.1%.以材积育种值大于0且入选率为35%为标准,筛选出7个速生优良家系,入选率为33.3%,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的平均值分别为8.4 m、12.2 cm和0.0513 m3,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2.16%、4.63%和14.57%;以单株材积育种值大于0且遗传增益大于15%为标准,筛选出优良单株34株,入选率为4.8%,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的平均值分别为9.3 m、14.8 cm和0.08 m3,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2.52%、5.46%和20.68%.选育的优良材料进一步丰富了福建柏育种群体,且为初级种子园去劣疏伐提供参考.

    福建柏种子园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子代测定

    不同基质对千年桐容器苗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颜欢欢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19-2020年,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国营苗圃,采用9种基质配方,探讨不同基质对千年桐容器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千年桐苗木在P5(泥炭50%+黄心土25%+谷壳25%)基质培育的容器苗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P3(泥炭30%+黄心土 50%+谷壳20%)基质培育的千年桐容器苗的气孔导度最大且显著高于CK(黄心土基质),P4(泥炭60%+黄心土 20%+谷壳20%)基质培育的千年桐容器苗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Fv/Fm最高.综合各指标特征来看,以泥炭50%+黄心土 25%+谷壳25%以及泥炭60%+黄心土 20%+谷壳20%这2种基质配方最有利于提高千年桐的光合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千年桐容器育苗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千年桐容器苗基质配方光合生理

    不同干扰强度对栲类次生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赖建明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设置BCK处理(不择伐)、GTN处理(择伐乔木总数20%以内小乔木,采伐物全部回归林地,均匀覆盖在地表,下同)、GTT处理(择伐20%~30%)、GTF处理(择伐30%~40%)4个干扰等级,测定分析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总孔隙、田间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土壤机械组成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等物理性质指标,探讨明溪县夏坊栲类次生林在不同干扰强度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GTN、GTT处理与BCK处理间主要物理性质差异不明显.GTF处理与BCK处理相比,在0~20cm 土层,土壤容重显著增加(P<0.05);非毛管孔隙和毛管孔隙未达显著差异,总孔隙度显著降低(P<0.05);田间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差异均不足1%;土壤机械组成没有受到影响;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2.97%,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20~40、40~60 cm 土层,同一土层不同处理间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更小,趋于弱化.择伐强度在30%范围内,土壤物理性质与不择伐的栲类次生林土壤物理性质间没有明显变化;择伐强度超过30%时,对部分土壤物理性质(0~20 cm 土层的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有显著影响.为了促进栲类次生林林木生长和增强其生态功能,适度择伐是可行的.

    栲类次生林干扰强度土壤物理性质

    12种园林木本植物生长性状、光合特性及叶片形态差异

    吴骏逸李林鑫陈凌艳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3年夏季,在福建农林大学中华名特优植物园对12种南方常见园林绿化的乔木或灌木树种的生长性状、叶片形态及光合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乌桕(Triadica sebifera)、红豆树(Ormosia hosiei)、榕树(Ficus microcarpa)和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为乔木,树高明显大于其它树种(P<0.05);12种参试树种中榕树冠幅最大,达(8.2±0.4)m.在叶片光合能力方面,SPAD值最高的是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59.54±4.18),最低的福建山樱花(Prunus campanulata),(30.23±3.20);Fv/Fm最高的是羊蹄甲(0.83±0.001),最低的是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且显著低于其它树种(P<0.05).聚类分析表明,桂花的光能转换效率较差,可单独划分为一类;其余11种植物中榕树与其它树种的距离较远.不同参试树种叶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羊蹄甲叶宽、比叶面积分别为(9.89±0.46)cm、(177.24±10.34)cm2·g-1,均显著大于其它树种(P<0.05);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Golden Leaves')含水率最高,为(68.79±0.91)%.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SPAD值与宽度、比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P<0.05);Fv/Fm与叶宽度、株高、比叶面积、叶含水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见,在城市绿化的园林景观树种选择与配置中,从叶片光合特性角度可优先选择紫薇、榕树和羊蹄甲作为园林绿化栽植树种.

    园林绿化树种生长性状光合特性叶片形态

    不同林分下套种红菇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谢裕红
    49-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1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对3种林分(马尾松套种红菇,简称YXA;米槠马尾松混交林套种红菇,简称YXB;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套种红菇,简称YXC)下套种红菇的根际土壤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并分析,探讨不同林地类型对红菇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林分下红菇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差异,多样性大小排序为YXB>YXC>YXA,YXB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更丰富且根际土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更高.根际土壤微生物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KEGG 3级通路功能预测显示,YXA组主要集中在蛋白激酶途径、转录机制途径、复制和修复途径、转录因子途径;YXB组有6条通路丰度比较高:伴侣和折叠催化剂、肽酶和抑制剂途径、糖基转移酶途径、谷胱甘肽代谢、细胞周期盲杆菌、脂多糖生物合成蛋白;YXC组有3条通路丰度比较高:卟啉和叶绿素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苯丙胺酸代谢.综合结果表明,红菇会根据生长需要特异性地选择对自己生长有益的土壤微生物,形成不同的微生物群落,以YXB模式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红菇的人工促繁,扩大林下食用菌规模提高参考.

    红菇林下套种根际微生物宏基因组

    基于Solidworks的育苗容器成型机支架结构优化设计

    陈志强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支架作为育苗容器成型机重要的零部件,其结构好坏直接影响安全生产.以初步设计的支架零件为研究对象,利用Solidworks对其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到其承受最大应力为150.7 MN·m-2,最小安全系数为2.333.为获得最优化设计,采取静力学有限元分析和设计算例迭代优化的方法自动更改参数值并优化计算.算例共获得7组参数,其中支架厚度4.5 mm、质量5.456 kg为最优设计.优化后的支架减少约16%的材料,此时其承受最大应力为156.0 MN·m-2,最小安全系数为2.254,各项数据满足强度要求.

    Solidworks支架静力学仿真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