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稻优良三系不育系福农A多抗性基因分析及表达特性研究

    连玲涂诗航张居念董萌...
    1007-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福农A中的抗病虫基因,为该不育系更好地应用于育种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农A及亲本福稻B、华航丝苗为材料,利用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各材料中抗稻瘟病基因情况,并应用高密度芯片检测抗白叶枯病、抗病毒及抗褐飞虱基因情况。PCR扩增获得福农A及亲本福稻B、华航丝苗中的抗稻瘟病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植株培养至三叶一心期,喷雾接稻瘟病菌并取样,采用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抗稻瘟病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福农A及亲本福稻B、华航丝苗中均含有稻瘟病抗性基因Pib、Pia、Pid3和Pid2,但均不含Pi9、Pi54、Pigm、Pit、Pi2;另外,福农A和华航丝苗中含有Pi5,而福稻B中含有Pita和Pi37。福农A及亲本福稻B和华航丝苗中均含有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和抗黄色斑驳病毒病基因Rymv1;福农A及华航丝苗中含持久性抗水稻条叶枯病毒基因STV11;但它们中均不含抗褐飞虱基因Bph14、Bph15、Bph18、Bph26、Bph6、Bph9。扩增获得的 Pi5、Pia、Pib、Pid3、Pid2基因序列长分别为 5 672、2 597、5 532、2 865、3847 bp;福农A与亲本华航丝苗中的Pi5基因序列完全一致;福农A和亲本华航丝苗、福稻B中的Pia、Pib基因序列均完全一致;福农A和华航丝苗中的Pid3和Pid2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而它们与福稻B的序列分别有 2个和5个碱基差异。在福农A中,抗稻瘟病基因Pi5和Pib的表达明显受稻瘟病菌的诱导,接菌 72h时表达量最高;Pia和Pid3的表达随接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接菌 96h时表达量最高;Pid2的表达先升高后降低,且在接菌24h时表达量最高。[结论]水稻三系不育系福农A中含有稻瘟病抗性基因Pi5、Pib、Pia、Pid3和Pid2,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抗黄色斑驳病毒病基因Rymv1及持久性抗水稻条叶枯病毒基因STV11。因此,该不育系有望应用于多抗基因的聚合育种研究。

    福农A稻瘟病抗性基因序列分析基因表达分析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优质甜糯玉米新自交系

    卢小转周淑芬李晨晨陈子强...
    1017-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创制优质甜糯玉米新自交系,探索玉米育种改良新途径,为果穗上同时出现甜、糯粒的玉米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以生产上主推的京科糯 2000为材料,经三代系谱选育出优质糯玉米种质GMC013,利用其与甜玉米雪甜 7401杂交、自交四代;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选择,聚合玉米胚乳淀粉合成途径中的甜质基因sh2和糯质基因wx,系谱选育优质甜、糯玉米新自交系。[结果]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成功创制出甜玉米自交系GM102和糯玉米自交系GM104和GM112。田间试验表明,自交系在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鲜百粒重和出籽率等方面达到甜、糯玉米关于品质与外观粒型的认定标准。[结论]利用分子辅助选择技术结合田间选择可精准、高效地创制新的优异玉米自交系,为福建鲜食玉米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种质储备与遗传改良资源。

    鲜食甜加糯玉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sh2基因wx基因

    双孢蘑菇As2796菌株气生与贴生菌丝遗传差异的转录组分析

    戴建清陈文智曾志恒蔡志欣...
    1023-1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挖掘双孢蘑菌落形态变化可能涉及的重要基因,为双孢蘑菇种质资源评价、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双孢蘑菇主栽品种As2796为试验菌株,收集同一平板上生长的贴生与气生菌丝,提取样品的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通过转录组分析,A601(As2796气生组)与A602(As2796贴生组)共鉴定出965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真菌细胞壁组成方面有疏水蛋白相关的DEGs富集,其中AGABI2DRAFT_13655、AGABI2DRAFT_136569、AGABI2DRAFT_193057属于ABH3蛋白基因家族,在气生菌丝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贴生菌丝,可能与气生菌丝的产生有关。研究还发现了疏水表面结合蛋白A(HsbA)相关基因AGABI2DRAFT_194662在气生菌丝中FPKM表达水平为 0,在贴生菌丝中为 10。24。通过对DEGs进一步分析,富集到 8个可能与脂酶同工酶相关的DEGs,气生菌丝中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贴生菌丝。SNP/InDel分析结果表明,As2796气生组SNP数为 110 601,贴生组SNP数为 111 188,单核苷酸变异中,C:G>T:A的变异次数较多,共筛选出 2 374个共同InDel。[结论]成功获得双孢蘑菇不同形态菌丝的转录组数据,并从中挖掘出潜在的相关基因和SNP位点,为双孢蘑菇相关分子标记开发及辅助育种提供参考。

    双孢蘑菇As2796贴生菌丝气生菌丝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N基因DNA疫苗载体构建及其免疫原性

    成伟伟容维中杨明李元新...
    1035-1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S、N基因的DNA疫苗载体,并进行免疫原性试验,为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的防控和DNA疫苗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数据。[方法]扩增S基因的A位点、D位点和N基因,并将N基因(单独)、A位点和D位点(融合)克隆至pCDNA3。1-His-C构建重组疫苗载体,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S(A-D)蛋白、N蛋白二级结构组成、三级构像、亚细胞定位和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将构建成功的重组载体分别转染至PK-15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运用共聚焦检测重组蛋白的表达分布情况。将重组疫苗载体单独或联合免疫小鼠,运用间接ELISA检测IgG抗体水平。[结果]扩增出S基因的A位点、D位点和N基因,大小分别为 498、606、1149 bp。构建了A位点与D位点(融合)、N基因(单独)的 DNA疫苗重组载体 p-S(A-D)-His和 p-N-His。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发现TGEV感染宿主细胞时N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和线粒体,S(A-D)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线粒体,S(A-D)蛋白具有 7个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N蛋白具有 8个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重组载体p-S(A-D)-His和p-N-His均在PK-15细胞内成功表达,且S(A-D)-His和N-His在PK-15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重组疫苗载体免疫小鼠后,免疫效果由高至低依次为 p-N-His>p-S(A-D)-His+p-N-His>p-S(A-D)-His。[结论]本研究构建了TGEV的S、N基因的DNA疫苗载体,免疫小鼠后均产生了较强的特异性抗体,为TGEV的核酸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基础材料和依据。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基因N基因载体构建免疫原性

    新型番鸭细小病毒荧光RPA恒温检测方法的建立

    陈炜梁齐章张佳雪焦文龙...
    1044-1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新型番鸭细小病毒(New-genotype muscovy duck parvovirus,N-MDPV)荧光RPA恒温检测方法,为基层提供可视化快速检测技术手段。[方法]以N-MDPV的VP3基因保守片段为靶点,使用EXO荧光探针特定结合VP3基因保守片段,设计特异的RPA扩增引物并利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扩增目的基因,从而建立一种荧光RPA恒温检测N-MDPV的方法,确定反应体系的最佳反应时间和温度,分析该方法特异性和灵敏性;对收集的病料进行核酸检测,并与传统PCR和病毒分离鉴定方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建立的荧光RPA恒温检测方法最佳反应温度为 39℃,最佳反应时间为 30 min;灵敏性高,最低核酸检测限度可达 10 fg·μL-1;对新型番鸭细小病毒核酸进行特异性扩增,结果显示对鸭腺病毒 3型(Duck adenovirus type 3,DAdV-3)、禽腺病毒 4型(Fowl adenovirus serotype 4,FAdV-4)、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CV)、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和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的核酸均未有发生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利用本研究建立的RPA快检方法、传统PCR方法以及病毒分离鉴定方法对收集的 38份鸭组织病料核酸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分别为 36。8%(14/38)、36。8%(14/38)和 31。6%(12/38);RPA检测后呈阳性的样品经PCR方法检测与病毒分离鉴定方法检测均呈现阳性,阳性符合率为 100%。[结论]该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缺乏相应检测设备的基层进行新型番鸭细小病毒的大规模临床样本检测,为新型番鸭细小病毒的可视化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手段。

    新型番鸭细小病毒RPA恒温检测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不同生育期菜用黄麻叶片总酚、总黄酮、多糖的积累特性

    侯文焕廖小芳唐兴富赵艳红...
    1051-1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生育期菜用黄麻(Corchorus capsularis L。)叶片总酚、总黄酮、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的积累特性,为菜用黄麻的合理采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桂麻菜 1号和桂麻菜 2号为试验材料,以市售秋葵、山药、油麦菜为对照,分别于苗期、打顶期、开花期、蒴果期测定分析菜用黄麻叶片总酚、总黄酮、多糖含量的积累变化规律,比较菜用黄麻与对照品种的差异,分析生育期与总酚、总黄酮、多糖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总酚、总黄酮和多糖含量均存在差异。2个菜用黄麻品种的总酚含量随生育期延长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蒴果期的含量显著高于(P<0。05,下同)其他生育期,分别达 4。064 mg·g-1 和 3。852 mg·g-1;生育期相同时桂麻菜 1号的总酚含量在苗期和蒴果期高于桂麻菜 2号。随生育期延长桂麻菜 1号的总黄酮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开花期时含量最高,达 2。755 mg·g-1;桂麻菜 2号的总黄酮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蒴果期含量最高,达 4。755 mg·g-1,显著高于其他生育期;生育期相同时桂麻菜 2号的总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桂麻菜 1号。随生育期的延长桂麻菜 1号的多糖含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桂麻菜 2号的多糖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个菜用黄麻品种蒴果期时的多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生育期,分别达 3。175%和 1。240%;生育期相同时桂麻菜 2号仅在苗期时多糖含量高于桂麻菜 1号。2个菜用黄麻品种各生育期的总酚、总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但多糖含量显著低于秋葵和山药,在蒴果期时多糖含量显著高于油麦菜。仅桂麻菜 2号的总黄酮含量与生育期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他均不显著相关。[结论]蒴果期采收菜用黄麻叶更有利于总酚、总黄酮、多糖的累积。

    菜用黄麻总酚总黄酮多糖生育期

    薄壳种油棕果实采后脂质成分转录代谢差异分析

    李欣瑜刘小玉李启黉周丽霞...
    1058-1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薄壳种油棕果实采后阶段脂质合成和积累的机制。[方法]选用采后不同处理时间的薄壳型油棕果实[授粉后 185 d刚采摘的鲜果(T1)、采收后 24 h(T2)、采收后 36 h(T3)],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和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技术,对各脂质代谢物和差异表达基因在酸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在采后不同处理时间的果实脂质中共鉴定出 5个脂质大类、23个脂质亚类,520个脂质单体分子。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 7 family member A1,ALDH7A1;Aldehyde dehydrogenase 2 family,ALDH2)、单 酰 甘 油 脂 肪 酶(Monoacylglycerol lipase,MGL)和磷脂酶A1(Phospholipase A1,PLA1)与二酰基甘油三甲基高丝氨酸(Diacylglycerol trimethylhomoserine,DGTS)、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PG)、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等甘油磷脂类物质分别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棕榈酸等游离脂肪酸呈显著正相关;甘油磷酸二酯磷酸二酯酶(Glycerophosphodiester phosphodiesterase domain containing 1,GDPD1)、脂磷酸磷酸酶(Lipid phosphate phosphatase,LPP)和二半乳糖甘油酯合成酶(Digalactosyldiacylglycerolsynthase1,DGD1)与DGTS、PA、PI、PC、PG、PE等甘油磷脂类物质呈显著正相关,与棕榈酸等游离脂肪酸呈显著负相关;MGL与单甘油酯(Monoglyceride,MG)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L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神经酰胺(Ceramide,Cer)呈显著负相关;DGD1和LPP与MG和LA呈极显著负相关,与Cer呈显著正相关。[结论]ALDH7A1、ALDH2、PLA1、MGL可能抑制甘油磷脂类物质的合成,促进棕榈酸等脂肪酸物质的合成;DGD1、LPP和GDP1可能促进甘油磷脂类物质的合成,抑制棕榈酸等脂肪酸物质的合成。

    油棕酸败脂质代谢组学转录组学

    桑葚不同果实发育阶段的代谢组学分析

    钟秋珍林旗华张泽煌
    1069-1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桑葚果实发育过程中的代谢组分变化规律。[方法]以桑葚品种粤椹大十绿果期、转色期和成熟期的果实为样本材料,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并基于差异富集代谢物(Differentially accumulated metabolites,DAMs)进行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结果]从粤椹大十 3个时期果实样本中检测到 1146种代谢组分,以P<0。05且VIP>1。0为标准,其中 483种代谢物被鉴定为DAMs,包括 51种积累水平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均显著差异的DAMs。2种类黄酮和 1种花色苷在桑葚发育过程中显著提高。基于DAMs进行KEGG分析表明,α-亚麻酸代谢和亚油酸代谢在绿果期发育到转色期过程中显著富集,抗坏血酸和藻酸盐代谢在转色期发育到成熟期过程中显著富集,而亚油酸代谢和角质/木栓和蜡生物合成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显著富集。进一步分析发现,尽管粤椹大十桑葚果实发育过程中包含 6种上调积累和 1种下调积累的亚油酸代谢组分,但从整体上看亚油酸积累水平呈下降趋势。[结论]51种DAMs可能持续参与桑葚果实整个发育过程,其中花色苷与类黄酮显著提高,亚油酸代谢途径中的 7种关键代谢组分可能影响其品质风味形成。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桑葚成熟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揭示桑葚果实品质风味形成机制和选育优质桑葚种质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桑葚采摘期的判定提供科学依据。

    桑葚果实发育代谢组学KEGG代谢途径亚油酸

    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主要成分分析

    欧晓西林宏政何吉杭李秋明...
    1076-1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深入了解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Camellia sinensis)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直接利用价值,为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SNP分子标记技术对 17份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及福建 6个代表性品种进行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进一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代表性的 10份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儿茶素及游离氨基酸等组分含量。[结果]筛选出 44个适用于鉴定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的SNP位点,构建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SNP指纹图谱。通过UPGMA进化树构建,发现 23个样品可分为 4个亚群,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与闽北地区的肉桂、奇丹亲缘关系较近。此外,进行了氨基酸,儿茶素含量分析,发现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儿茶素总量为 107。55~177。47 mg·g-1,游离氨基酸总量为8。35~32。32 mg·g-1。其中ST2、ST3、ST6、ST17种质具有较高的EGCG或EGCG3"Me含量,ST3种质氨基酸含量最高、儿茶素苦涩味指数最低。[结论]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丰富,与闽北地区茶树资源亲缘关系较为亲密。ST2、ST3、ST6和ST17具有较高的EGCG或EGCG3"Me含量,ST3适制绿茶,可进一步开展选育工作。

    南安石亭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成分分析SNP

    蝴蝶兰中建兰花叶病毒和齿兰环斑病毒复合侵染的鉴定及其vsiRNAs特征分析

    兰汉红
    1086-1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蝴蝶兰和病毒(建兰花叶病毒、齿兰环斑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为制定蝴蝶兰病毒性病害的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首先通过RT-PCR特异扩增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MV)和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外壳蛋白基因片段,通过电镜负染和切片技术明确CymMV和 ORSV在蝴蝶兰细胞中的存在;然后通过小 RNA深度测序技术鉴定分析病毒来源的小干扰RNA(vsiRNAs)的丰度、长度、碱基偏好性和正负义来源等特征。[结果]RT-PCR能够特异性扩增到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片段,电镜负染和超薄切片结果中都能够观察到长约 300 nm线状的CymMV病毒粒子和长约 500 nm杆状的ORSV病毒粒子的存在;小RNA深度测序分别获得 7 563 892和 6 133 689个读数的CymMV和 ORSV来源的vsiRNAs,vsiRNAs在丰度、长度、碱基偏好性和正负义来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特异性。[结论]CymMV和ORSV两种病毒在蝴蝶兰植株中存在复合侵染;CymMV和ORSV vsiRNAs的丰度、长度、悬挂、碱基偏好性、正负义链分布、Hotspot和Coldspot等特征具有普遍性和特异性。

    蝴蝶兰病毒vsiRNAs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