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对菜田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张立成李娟章明清姚建族...
    1194-1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菜田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稳定性和养分吸收状况的影响.[方法]利用连续6年田间定位试验,测定每个轮作周年内各季作物的产量,根据产量水平及其变异系数,分析菜-菜-稻和菜-菜-菜2种轮作体系分别在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模式下作物的产量稳定性;根据每个轮作周年各季作物农产品和茎叶的养分含量测定结果,分析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对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菜-菜-稻轮作在推荐施肥模式下四季豆、芥菜、水稻产量分别比习惯施肥模式增产9.07%、7.77%和8.43%.菜-菜-菜轮作在推荐施肥模式下四季豆、芥菜、豇豆产量分别比习惯施肥模式增产7.24%、-0.88%和7.54%.轮作施肥模式主要影响四季豆和豇豆的养分利用效率,菜-菜-稻轮作在推荐施肥模式下四季豆作物吸收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分别比习惯施肥增加13.50%、10.43%、12.16%;菜-菜-菜轮作在推荐施肥模式下豇豆作物吸收钾养分利用效率比习惯施肥增加12.84%.菜-菜-稻轮作中采用推荐施肥模式各季作物的年度养分积累量显著高于习惯施肥,而菜-菜-菜轮作中推荐施肥与习惯施肥对作物的年度养分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结论]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模式能够促进轮作周年内各季作物高产稳产,并能够提高作物的养分吸收利用率和年度养分积累量,为最佳种植模式.

    轮作施肥模式产量养分吸收定位试验

    太子参白绢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防菌筛选

    陈燕萍肖荣凤金国陈梅春...
    1203-1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太子参白绢病是一种可造成严重产量损失的土传病害.为有效防控病害,对其病原菌种类进行分离鉴定,并筛选有效生防菌.[方法]从具有典型白绢病症状的太子参植株和块根病样中,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测定进行病原菌鉴定;取代表性菌株用平板对峙法进行生防菌的筛选.[结果]病原菌的菌落呈圆形,菌丝为白色绢状辐射生长、有明显隔膜和分枝,后期有不同颜色的菌核形成;病原菌经ITS、LSU、TEF-1α等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致病测定发病症状与田间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筛选获得对该病原菌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生防菌贝莱斯芽胞杆菌FJAT-17931和暹罗芽胞杆菌FJAT-52595,抑菌率分别为73.23%和71.16%.[结论]鉴定出太子参白绢病的病原菌为A.rolfsii,筛选获得两株对该病原菌具有良好防效的生防菌,为太子参白绢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太子参白绢病罗耳阿太菌鉴定生防菌

    非洲菊菌核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药剂筛选

    曹奕鸯夏朝水陈昌铭陈玮婷...
    1210-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离鉴定福建省非洲菊种植过程中的主要病害菌核病的病原,筛选几种有效防治药剂进行轮换使用,避免农药的滥用及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非洲菊菌核病病原菌,经病原菌株形态学、ITS分子鉴定及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致病的病原种类,并利用室内毒力测定法筛选对菌核病病原毒力高的药剂.[结果]分离获得1个非洲菊菌核病菌株C4-1;形态学、ITS及柯赫氏法则验证鉴定C4-1菌株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杀菌剂中25%咪鲜胺对核盘菌菌株C4-1的抑菌作用最强,EC50值为0.0324μg·mL-1;其次为50%啶酰菌胺、40%菌核净、15%三唑醇,EC50值分别为1.0337、1.8362、6.9408μg·mL-1;50%多菌灵的抑菌作用最弱,EC50值为22.4349μg·mL-1.[结论]分离鉴定出福建省非洲菊菌核病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咪鲜胺、啶酰菌胺、菌核净对核盘菌毒力强,防治非洲菊菌核病过程中可轮换使用.

    非洲菊菌核病核盘菌鉴定毒力测定

    土壤不同消毒方式对百合根际真菌群落的影响

    方少忠郭文杰郑益平张洁...
    1217-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土壤理化消毒处理,抑制有害菌落的滋长,改善百合生长期间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生态,为解决百合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百合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应用热水、棉隆和乙醇进行土壤预处理,基于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研究百合重茬地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变化趋势.[结果]热水处理对幼苗期百合的生长最优,棉隆处理对生长起延缓作用.从4份土壤样本中获得472440条ITS序列,在97%序列相似性基础上可划分为410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不同处理的真菌种类和相对丰度随着百合生长发育过程呈现不同变化规律,子囊菌门均为最优势菌群,热水和棉隆处理对病原菌(根腐菌和青霉菌)效果最为明显.丰度聚类分析结果,3个发育阶段过程中优势菌群变化较大,群落结构与CK差异显著.[结论]热水和棉隆处理均能有效改善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棉隆属于一种土壤化学处理高效途径,处理后菌群变化较大,前期抑制强,应在处理土壤后増施有益菌,可获得理想应用效果.

    百合连作障碍根际微生物高通量测序

    一株溶磷真菌的鉴定及其促生特性研究

    李静艾加敏余天飞边丹...
    1224-1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小麦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溶磷及促生特性的真菌菌株,为微生物肥料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种质资源.[方法]本试验利用无机磷培养基从小麦田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具有较强溶磷能力的真菌菌株R3,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采用液体培养测定菌株对Ca3(PO4)2、AlPO4和FePO4等3种不同磷源的溶解能力;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其对小麦的促生效应.[结果]经鉴定菌株R3归属于产红青霉(Penicillium rubens).菌株R3在无机磷培养基上的溶磷圈直径D平均值为27.99 mm,菌落直径d平均值为19.26 mm,D/d为1.45.菌株R3对Ca3(PO4)2和AlPO4的溶解能力在第4天时最高,分别为328.79 mg·L-1和95.99 mg·L-1;对FePO4的溶解量在第5天时达到最高值,为75.39 mg·L-1.菌株R3对不同磷源培养基pH的影响总体呈先下降后平稳的趋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接菌的对照组相比,接种R3菌液后小麦在株高、根长、鲜重和叶绿素含量方面分别提高了18.23%~35.65%、27.63%~50.44%、37.99%~50.94%和9.59%~19.57%.[结论]溶磷真菌R3对小麦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可为进一步构建促生菌菌群提供良好的种质资源.

    青霉菌溶磷能力小麦促生特性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河蟹肝胰腺组织中林可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邱稀木朱晓华边文冀王淑芳...
    1231-1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固相萃取技术(SPE),建立一种可靠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河蟹样品中林可酰胺类抗生素药物的检测方法.[方法]以固相萃取柱为样品净化材料,考察其对河蟹肝胰腺样品的净化效果,优化色谱条件和质谱参数,并对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在河蟹肝胰腺基质中,OASIS®HLB SPE柱对3种药物的回收率最高.以InfinityLab poroshell 120 SB-C18(100 mm×2.7 mm,2.7μm)柱为固定相,0.1%甲酸水(A相)和甲醇(B相)为流动相,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对3种林可酰胺类药物进行检测和定量.3种目标药物为50μg·L-1,方法线性良好,3种药物检出限为0.22~0.35μg·kg-1,定量限为0.72~1.16μg·kg-1,相关系数(R2)大于0.99.在添加量为5、10和50μg·kg-1质量浓度的空白样品加标回收率试验中,3种林可酰胺类药物的绝对回收率为80.5%~99%,相对标准偏差为2.5%~5.2%.[结论]本LC-MS/MS方法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的解决方案,以固相萃取技术为切入点,测定河蟹样品中3种林可酰胺类抗生素的残留,具有稳定可靠,重现性好的特点.

    河蟹抗生素残留固相萃取技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林可酰胺

    龙须菜藻糕复合胶配比优化与干制终点实时控制

    马文静杨超林晓姿梁璋成...
    1238-1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制口感软硬适中、富有嚼劲且不黏牙的龙须菜藻糕产品,提供复合胶的配比和建立龙须菜藻糕干制脱水的终点判断方法.[方法]以微生物脱腥技术处理的龙须菜发酵液为原料,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复合胶的配比优化,结合热风干燥技术,探讨龙须菜藻糕在热风干燥过程中的水分与硬度和品质的关系,建立硬度与品质关系的数学模型,研发龙须菜藻糕新产品.[结果]以经过酿酒酵母JJ4和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RP38联合发酵脱腥的发酵液为原料,白砂糖添加量400 g·kg-1,苹果酸添加量6 g·kg-1,龙须菜藻糕最优复合胶配比为:果胶添加量1.4%,卡拉胶添加量0.5%.在此配比下的水分范围内,龙须菜藻糕60℃热风干制的质构硬度与含水量的呈线性关系,符合方程:y=-10.519x+350.45,R2=0.9945.以含水量为16.5%±0.3%时品质最好,龙须菜藻糕热风干制终点实时控制的硬度质构指标为174~179 N·cm-2.[结论]采用复合胶可以提高龙须菜藻糕的质构品质,通过测定干制过程的硬度质构指标,可实现龙须菜藻糕热风干燥的干制终点判断方法,研发的产品无腥味、口感软硬适中、富有嚼劲且不黏牙.

    龙须菜藻糕复合凝胶剂工艺优化生物脱腥

    水稻抗倒伏性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滕祥勇王金明李鹏志林秀云...
    1245-1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水稻(Oryza sativa L.)抗倒伏性的研究动态与现状,对近2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从中总结出影响水稻抗倒伏性的遗传因素、调控措施,以及抗倒伏鉴定与评价方法.提出在抗倒伏育种中,应适当放宽对株高的限制,综合考虑穗部性状、茎秆基部物理强度、根系形态及株型等各方面因素,协调水稻植株抗倒伏能力与群体质量指标间的关系,采用常规杂交技术与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培育新品种;同时,从健全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确立统一的抗倒伏鉴定与评价标准,采用模型评价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建立数字化倒伏预警系统等方面,加强对水稻抗倒伏技术的研究与综合应用.

    水稻抗倒伏性遗传因素调控措施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