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施氮量对江汉平原长粒型优质籼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郝蓉蓉王雪艳党程成王松...
    387-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长粒型优质籼稻在江汉平原栽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汉江平原地区优质水稻品种推广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在湖北省江汉平原,选用现行优质稻耐性品种黄华占为对照,探讨不同长粒型优质籼稻品种(立香 85、农香 32、玉针香、泰优鄂香丝苗)在 4个施氮量处理 N1(120 kg·hm-2)、N2(150 kg·hm-2)、N3(180 kg·hm-2)、N4(240 kg·hm-2)下的产量与品质表现.[结果]在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品种水稻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施氮量N2处理下达到最高,平均为 8.3 t·hm-2,比N1、N3、N4处理分别增加了 3.8%、7.8%、18.6%.在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方面,施氮量的增加使优质籼稻在齐穗期-成熟期保持着较多的积累量.在不同的施氮量下,叶重、茎重、穗重分别在N4、N3、N2处理下达到最高.成熟期茎、叶、穗各器官比例在N2处理下达到最优,分别为 29.8%、17.7%、52.5%.稻米加工品质精米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整精米率在N2处理下最优,达到 52.6%,且与其他处理形成显著性差异;外观品质变化较小,食味品质中直链淀粉含量受品种本身影响较大,精米RVA谱特征在N2处理下表现出较大的崩解值、较低的消减值,食味品质达到最优.[结论]长粒型优质籼稻在施氮量N2处理下产量及品质指标同时达到最优水平,在现有约 6.5~9.5 t·hm-2 产量水平下,其在江汉平原的高产保优优化施氮量为 150 kg·hm-2.在 4个优质籼稻中,泰优鄂香丝苗有较高的产量以及加工品质,适合产业化发展;立香85产量较低但食味品质较优,符合当前人们食味品质需求.

    优质稻长粒型氮肥产量稻米品质

    几个新选水稻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通径分析

    邬相宏张杰江青山廖宗永...
    401-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五良A、酒都A、Z1A和 1281A 4个新选水稻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同时分析不同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 6×6 NC Ⅱ遗传设计,利用 6个不育系(S)和 6个恢复系(R)杂交配组 36个组合,对杂交组合的 8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1)8个农艺性状在不育系或恢复系或两者间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除株高外其他 7个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多数农艺性状受到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2)株高、穗长、千粒重和每穗颖花数等 4个性状广义遗传率较高,主要受到遗传的影响,其中株高、穗长和千粒重的狭义遗传率也较高(>70%),三者主要受到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结实率、单株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的狭义遗传率相对较低(<50%),表明这些性状受到基因非加性效应和环境的影响较大.(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穗长、单株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单株有效穗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农艺性状之间通过相互促进与制约来共同影响单株产量.[结论]4个新选不育系中,五良A、酒都A多数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较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川南中籼稻区,千粒重和单株有效穗数是影响单株产量的关键因素.

    水稻不育系农艺性状配合力通径分析

    木薯MeERF1.2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曾坚吴伟姗谢彩虹沈梓欣...
    410-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乙烯响应因子(Ethylene response factor,ERF)是乙烯信号转导通路的重要成员,克隆并分析其在木薯块根采后生理性变质(Post-harvest physiological deterioration,PPD)过程中的表达情况,能为进一步研究乙烯信号在木薯PPD过程中的功能提供参考.[方法]以木薯栽培品种华南 8号(SC8)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木薯MeERF1.2基因,对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如遗传进化关系、结构域、蛋白质结构预测、理化性质等.对MeERF1.2基因在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进行确认,并用qRT-PCR技术分析MeERF1.2基因在木薯块根PPD过程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克隆得到的MeERF1.2基因全长为 660 bp,编码的氨基酸残基数为 219,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 25.04 kD和 5.61,含有 AP2家族结构域,和橡胶 HbERF1B-like的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达到 88.74%.MeERF1.2基因定位于细胞核.和对照 0 h相比,MeERF1.2基因的表达量在木薯块根的采后过程中表现为显著上升趋势,即MeERF1.2基因的表达受到PPD过程的诱导.[结论]克隆得到的MeERF1.2基因包含ERF基因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属于ERF基因家族;MeERF1.2基因的表达在采后过程中受到诱导,可能参与了木薯块根的PPD过程,为后续进一步分析乙烯信号转导通路在PPD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木薯乙烯ERF活性氧采后生理性变质

    甜菜单胚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的育性鉴定及筛选

    赵雅儒邳植阚文亮吴则东...
    417-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提高甜菜单胚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的育性纯度.[方法]对课题组现有的 40对(共计620颗个体植株)甜菜单胚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进行分子标记育性鉴定,记录鉴定结果中显示不育系中混有的保持系植株和保持系中混有的不育系植株的对应编号;在田间进行形态学验证,同时剔除混杂株.[结果]利用分子标记育性鉴定共检测到 92颗混杂植株的DNA,其中 73颗为保持系中混有不育植株,19颗为不育系中混有可育植株;在田间进行形态学育性鉴定时,观察花粉鉴定植株育性的同时观察植株的粒性,共有 122株个体植株发生混杂(包含分子标记育性鉴定为混杂的 92颗植株),即 73株为保持系混杂,49株为不育系混杂.在田间验证时发现还有多胚植株混杂,可能是在种子清选过程中,有一定的概率混进了多胚种子.[结论]通过田间对混杂植株的剔除,即保证了不育系与保持系的育性及粒性纯度,又为这 40对甜菜单胚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了前提条件,奠定了配制二元不育系的基础.

    甜菜分子标记育性鉴定形态学筛选

    含ACC脱氨酶的根际促生菌对切花月季生长的影响

    李文祥张天谣李洋李新艺...
    423-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含ACC脱氨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deaminase)的不同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切花月季白荔枝的促生效果.[方法]以白荔枝为试验材料,在其盆栽过程中施入含ACC脱氨酶的不同PGPR菌株,通过测定其株高、茎粗、分枝数等农艺性状、叶绿素a/b值、叶片保护酶活性及MDA含量、花朵乙烯释放量、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探讨不同菌株对白荔枝生长及生理的影响.[结果]施入含ACC脱氨酶的不同PGPR菌株对白荔枝生长及光合作用产生的影响有所差异,其中菌株F23和F195处理较对照株高增加 25.9%和26.0%,且F23处理后茎粗比对照处理增加 17.1%,菌株F23和F195处理叶绿素a/b也高于对照.菌株F23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至 42.6%、16.3%和 48.8%;且菌株F23对POD以及CAT活性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分别达到对照的 1.78和 2.07倍,花朵乙烯释放量比对照减少 37.8%.净光合速率经菌株F195和F23处理后显著高于对照,分别达对照的 1.40倍和 1.16倍.[结论]综合比较认为,菌株F23对切花月季白荔枝的促生效果最好.

    ACC脱氨酶根际促生菌切花月季促生长生理特性

    牛轮状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刘维巍林裕胜张龙江锦秀...
    431-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便捷检测方法,为福建省BRV的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提供便捷技术支持.[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BRV基因组序列,利用Oligo7.0软件设计并合成 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BRV的RT-PCR方法,同时开展了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并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 22份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建立的方法仅能够扩增出BRV的特异性片段,对其他畜禽常见病原体无特异性扩增;该方法的灵敏度为 6.86×105 copies·μL-1.对 22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检测出 12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54.5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BRV RT-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应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为福建省BRV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持.

    牛轮状病毒检测方法RT-PCR

    福建地区滑液囊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对7日龄SPF鸡致病性

    王晨燕侯博
    436-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福建地区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临床感染菌株的进化关系以及致病能力.[方法]对福建地区疑似MS感染鸡群的上颚裂和气管拭子样品进行病原检测、分离和鉴定,获得MS临床分离株,并进行vlhA基因进化树分析;选取其中 6株MS分离株,通过点眼滴鼻途径感染 7日龄SPF鸡,观察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和解剖病理变化、气管组织病理损伤、气管病原再分离以及MS抗体阳性率,比较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和水平传播能力.[结果]气管拭子的MS检出率显著高于上颚裂拭子.通过分离、鉴定共获得 9株MS分离株,遗传进化关系分析表明vlhA基因存在着多样性,不同分离株具有不同的进化来源.根据vlhA基因的进化关系,选择6株MS分离株感染 7日龄SPF鸡,未观察到明显的临床症状;临床解剖发现,感染HI株 14 d、感染 HI和SD6株21 d各有 1羽鸡出现了气囊炎,而其余各鸡以及同居对照鸡均未发现有明显病理变化.气管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不同MS分离株在感染后 7、14、21 d的病理损伤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气管MS病原再分离结果显示,不同分离株在气管的定殖和复制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并且SD19和SD6株还具有较强的水平传播能力.MS抗体检测发现仅在感染后 21 d SD19株感染组出现 1羽感染鸡和 1羽同居对照鸡抗体转阳.[结论]气管样品更适合MS的检测和分离,福建MS分离株不易引起 7日龄SPF鸡临床解剖病理变化,但可在气管中持续存在和定殖,造成病理损伤,且不同菌株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通过对不同MS菌株在 7日龄SPF鸡中的致病力和水平传播能力的比较为后续开展滑液囊支原体病的防控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滑液囊支原体分离鉴定致病力水平传播

    水稻白叶枯病广谱抗性基因Xa7共显性功能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彭建肖友伦于江辉张阳军...
    44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水稻白叶枯病广谱抗性基因Xa7进行精准检测和世代跟踪,通过分子标记检测Xa7基因材料的纯合或杂合型.[方法]根据Xa7、xa7和无等位基因型序列的差异,通过Premier 5软件设计了含 4条引物Xa7-F、Xa7-R、Xa7null-F、Xa7null-R的功能标记Xa7fun,且采用PCR方法分别对不同遗传资源材料进行分子标记特异性检测和验证,自然高温下于孕穗期对含Xa7基因的 3份杂交改良系及亲本采用剪叶接种法接种 7个白叶枯病菌菌株进行抗性鉴定,并于成熟期考察记录其农艺性状.[结果]分子标记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Xa7基因纯合型材料R084可扩增出大小为 91 bp的条带,无等位基因型材料Nip可扩增出大小为 153 bp的条带,杂合体Nip/R084可扩增出大小为 91 bp、153 bp的条带,共显性标记Xa7fun得到的电泳条带与引物设计时预测的目标片段完全吻合;18份不同类型的种质资源均未扩增出 91 bp大小的功能条带,说明这些材料均不含Xa7基因;杂交改良系Ry-1、Ry-2、Ry-3均仅含有 91 bp大小的功能条带,表明Xa7基因纯合;在高温下,华占对 7个菌株表现为高感、中感或感病,R084除对菌株 PX099感病外,对其余 6菌株均为高抗、中抗或抗病,Ry-1对 GDA2、HNA1-4、FuJ、GD1358、YN24等 5个菌株为高抗或中抗,Ry-2对GDA2、GD1358、HNA1-4、PXO86、YN24等 5个菌株为高抗或抗病,Ry-3对HNA1-4、FuJ、GDA2、GD1358、PXO86、YN24 等 6个菌株均为高抗或中抗.因此,Xa7基因的渗入对华占改良系Ry-1、Ry-2、Ry-3的白叶枯病抗性有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对 3个改良系和亲本等农艺性状分析表明,3个改良系的生育期、株高、穗长、单株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介于R084和华占之间,Ry-1和Ry-3单株有效穗数显著高于华占和R084,Ry-2与华占、R084差异不显著,单株产量与华占或R084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本研究开发的功能标记Xa7fun能够准确、高效地识别水稻Xa7基因纯合型、杂合型等,而且Xa7基因的渗入不会造成杂交改良系重要农艺性状变差,可在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分子育种中推广应用.

    水稻白叶枯病Xa7基因分子标记抗性

    臭椿枝叶化学成分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研究

    吴江梅左安建邹正彪刘洋...
    454-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化学成分及其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进行研究,为开发新型植物病毒抑制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综合运用硅胶、凝胶、MCI等多种柱层析方法对臭椿枝叶正丁醇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利用NMR、MS鉴定其结构;以TMV为供试病毒,采用半叶枯斑法从保护活性、治疗活性、钝化活性等 3个方面评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从臭椿枝叶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 17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以及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山奈酚(Kaempferol)(1)、(2S)-3-O-Octadeca-9Z,12Z,15Z-trienoylgycery-O-β-D-galactopyranoside(2)、正二十六烷(Hexacosane)(3)、6,9,12-Octadecatrienoic acid(4)、Eichlerianic acid(5)、Colocasinol A(6)、咖啡酸二十烷酯(Caffeic acid eicosanyl ester)(7)、Acernikol(8)、(-)-Sakuyayesinol(9)、(14S,17S,20S,24R)-20,24,25-trihydroxy-14,17-cylomalabarican-3-one(10)、Pinnata E(11)、morin-3-O-α-rhamnopyranoside(12)、Trans-syringin(13)、姜糖脂A(Gingerglycolipid A)(14)、姜糖脂B(gingerglycolipid B)(15)、benzyl 2-O-β-apio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2,6-dihydroxy-benzoate(16)、picrorhizoside C(17).化合物 2、14、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在质量浓度为 50 μg·mL-1 时,化合物 6、8、13、14对TMV的钝化活性较为显著,抑制率均在 50%以上,与阳性对照药剂宁南霉素无显著差异,分别为木脂素类化合物、木脂素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和半乳糖脂类化合物.[结论]从臭椿枝叶中分离得到的 17个化合物,均对TMV具有抑制作用,部分半乳糖脂类化合物、木脂素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对TMV有显著的钝化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臭椿抗TMV活性物质的范畴,也为今后开发新型植物病毒抑制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臭椿化学成分分离鉴定半叶枯斑法抗TMV活性

    4种信息化合物对枇杷园黄胸蓟马及有益昆虫诱捕评价

    陈艺欣林硕田厚军林涛...
    461-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是为害枇杷的重要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单一色板、色板+单组分信息化合物和色板+双组分信息化合物对黄胸蓟马和有益昆虫的诱集作用,为枇杷园蓟马种群监测与防控及有益昆虫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比较3种颜色粘虫板(黄色、蓝色和白色)和悬挂高度(225 cm、150 cm、75 cm)对黄胸蓟马的诱集效果,在此基础上比较色板+单组分信息化合物(异烟酸甲酯、烟酸甲酯、异烟酸乙酯和烟酸乙酯)和色板+双组分信息化合物(异烟酸甲酯+烟酸乙酯、异烟酸甲酯+异烟酸乙酯、异烟酸甲酯+烟酸甲酯、烟酸甲酯+烟酸乙酯、烟酸甲酯+异烟酸乙酯、烟酸乙酯+异烟酸乙酯)对黄胸蓟马和有益昆虫的诱集效果.[结果]白色粘虫板在悬挂高度 150 cm对黄胸蓟马诱集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单组分信息化合物异烟酸甲酯对黄胸蓟马引诱效果最强,诱集雌、雄成虫和黄胸蓟马总成虫数量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 4.68倍、8.45倍和 5.56倍;比较 6种双组分信息化合物与对应单组分信息化合物对黄胸蓟马的诱捕效果,发现均对雌成虫呈拮抗作用.10种信息化合物处理组对有益昆虫食蚜蝇、寄生蜂类、草蛉、蜜蜂和胡蜂的诱集数量均较低,食蚜蝇诱集数量最多仅2.73头·板-1·d-1,各处理组益害比值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其中异烟酸甲酯处理组最小(1∶285.33).[结论]白色粘虫板与异烟酸甲酯组合对枇杷园花期黄胸蓟马的诱集效果最强,且对有益昆虫影响最小.

    黄胸蓟马信息化合物粘虫板有益昆虫诱杀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