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白鹤芋遗传多样性分析

    郭甜馨Muhammad Moaaz Ali颜喜玺李雪...
    632-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白鹤芋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为其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4份栽培品种、7份杂种品系共21份白鹤芋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 采用9条扩增清晰、多态性较好的ISSR引物对21份种质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13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有120个,多态性比率(PPB)为90.23%;NTsys聚类分析表明14份栽培品种在相似系数为0.6692处可分为3组,7份杂交品系在相似系数为0.6700处可分为2组;应用TBtools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在第一主坐标上14份栽培品种被分为2组,聚类分析结果准确.[结论] 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有效揭示白鹤芋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ISSR聚类结果与白鹤芋的种质来源、佛焰苞花序性状等吻合度较高;主成分分析印证聚类结果的同时,更直观显示出种质间的亲缘关系.

    白鹤芋种质资源ISSR标记遗传多样性

    夏季遮阴对茶园土壤丛枝菌根多样性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孙小红王国夫夏何余晓伟...
    641-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夏季遮阴条件下茶园土壤养分、丛枝菌根真菌以及茶叶品质的变化特征,为夏季茶园合理遮阴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浙江某丘陵茶园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养分、AM真菌多样性以及茶叶品质指标等.[结果] 与未遮阴处理相比,茶园遮阴显著增加了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5.38%、17.8%、163.6%、77.86%、45.45%和27.80%.但未遮阴处理的土壤AM真菌多样性指数、丰度均高于遮阴处理.DGGE条带测序分析显示:未遮阴处理茶园土壤的优势AM真菌为球囊霉属(Glomus),而遮阴处理土壤球囊霉属丰度较非遮阴处理低.遮阴后,茶叶中的叶绿素总含量、氨基酸含量和咖啡碱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6.18%,33.16%和32.30 %.茶多酚含量比对照降低了10.41 %,茶叶品质有所提高.[结论] 茶园夏季遮阴能够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茶叶品质,但降低了茶园土壤AM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

    茶园遮阴丛枝菌根真菌土壤营养茶叶品质

    平菇单核体与双核体差异的RAPD分析

    张朝辉王勋陈天航梅会元...
    648-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平菇单双核菌丝体间的差异,为平菇品种培育提供技术理论基础.[方法] 从平菇TD300的担孢子中分离得到两个单核菌株MK13和MK3,通过交配得到优良双核菌株DK300,进行平板试验和出菇试验,测定4个菌株的菌丝生长状况和出菇产量,再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标记技术检测4个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性.[结果] DK300与亲本TD300在菌丝生长状况和产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MK13、MK3和交配所得的DK300与亲本TD300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性,而MK13、MK3和DK300间遗传差异性较小,尤其是MK3和DK300间遗传差异性最小.[结论] 经过减数分裂形成担孢子时可能发生有基因重组,而通过两个单核菌株交配得到双核菌株过程则较少发生基因重组.

    平菇单核体双核体产量遗传差异性

    兰州鲇性腺型芳香化酶cyp19a1a基因克隆及表达定位分析

    李敏敏俞兆曦张利平刘凯...
    654-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a在硬骨鱼类性腺发育和性别决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克隆分析该基因在生长和体型性状具有性别二态性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不同组织的表达与定位,并对已获得YY超雄个体的雌雄同体亲本进行不同组织表达验证分析,为加快培育全雄兰州鲇良种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 采用同源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法获得兰州鲇cyp19a1a全长cDNA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别检测该基因在3月龄、1龄和3龄兰州鲇正常雌雄鱼和3龄雌雄同体鱼的不同组织表达,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分别检测该基因在3月龄、1龄和3龄正常雌性鱼性腺组织的表达与定位.[结果] cyp19a1a cDNA序列全长为2168 bp,其中5′ 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53 bp,开放阅读框(OFR)1707 bp,3′ UTR 408 bp,编码568个氨基酸残基,具有芳香化酶氨基酸序列的保守功能区.兰州鲇cyp19a1a mRNA主要在性腺表达,3龄雌雄同体表达特征与3龄正常繁育个体相同,且卵巢表达量显著高于精巢(P < 0.05);正常繁育养殖个体表达量随性腺发育而显著增加.IHC结果显示,不同时期卵巢组织中,卵原细胞仅在3月龄和1龄分布且没有发现阳性信号,卵母细胞在不同时期均有分布且信号随着卵母细胞发育而逐渐增强,其中3月龄至1龄主要分布于胞质,3龄时主要分布于胞质、滤泡膜以及放射膜和鞘膜细胞;不同时期精巢组织中仅在间质细胞有微弱表达.[结论] cyp19a1a基因在兰州鲇卵巢发育和卵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对精巢发育和维持以及精子发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雌雄同体兰州鲇性腺中的作用和兰州鲇正常繁育个体一致.本研究为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以及性腺发育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兰州鲇雌雄同体cyp19a1a基因基因克隆性腺发育mRNA表达细胞定位

    稻瘟病菌无毒效应因子Avr-PikD与水稻蛋白OsDjA9的互作鉴定

    郭嘉媛洪永河黄健强吴亦灵...
    668-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从水稻cDNA文库中筛选出的一个候选互作蛋白OsDjA9与Avr-PikD的互作关系进行鉴定,以期获得稻瘟病菌无毒效应因子Avr-PikD的水稻靶标.[方法] 通过酵母双杂交、pull-down、Co-IP、荧光素酶互补成像试验及水稻原生质体中的共定位分析来验证Avr-PikD与OsDjA9的互作关系,并进一步借助酵母双杂交鉴定OsDjA9中参与互作的关键结构域.[结果] Avr-PikD在体外及体内条件下均能与OsDjA9发生相互作用,且OsDjA9所含DnaJ结构域是其与Avr-PikD互作所必需的.[结论] 在稻瘟病菌侵染水稻的过程中,水稻OsDjA9蛋白是稻瘟病菌无毒效应因子Avr-PikD的一个作用靶标.

    稻瘟病菌无毒效应因子Avr-PikD水稻OsDjA9蛋白互作

    种植芦竹属菌草对土壤酶活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林辉刘艳玲罗海凌王彤...
    675-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种植芦竹属菌草对土壤养分、酶活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种植芦竹属菌草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方法] 对种植芦竹属6个品种菌草前后土壤养分、酶活进行检测,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 芦竹属6个不同品种菌草种植后,与未种植芦竹的空白对照地相比,种植绿洲1号、绿洲9号土壤中速效磷(8.20 mg·kg?1、8.72 mg·kg?1)、速效氮(22.63 mg·kg?1、18.20 mg·kg?1)、有机碳(13.83 g·kg?1、10.48 g·kg?1)和总氮(0.84 g·kg?1、0.71 g·kg?1)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4 mg·kg?1、14.47 mg·kg?1、5.27g·kg?1、0.38 g·kg?1)的含量(P<0.05);且种植芦竹属菌草后的土壤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绿洲1号和绿洲9号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脲酶活性与土壤速效磷、速效氮、有机碳和全氮等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蔗糖酶与几种土壤养分无显著的相关性.种植芦竹后,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评估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绿洲1号和绿洲3号的Ace指数、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多样性细菌Ace指数和Chao指数与蔗糖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微生物多样性真菌指数Shannon指数与ACP活性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论] 在贫瘠的土壤条件下种植芦竹属菌草,能够起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积极作用,为种植芦竹属菌草(尤其是绿洲1号、绿洲3号和绿洲9号)的推广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芦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土壤微生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