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铝胁迫下杉木幼苗有机酸含量变化

    杨慧琴何思张金彪
    942-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铝胁迫对杉木幼苗有机酸含量的影响,以期阐明杉木有机酸对铝胁迫的响应特征.[方法]以杉木幼苗为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不同浓度铝胁迫对杉木幼苗体内有机酸和根尖分泌有机酸含量水平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揭示有机酸、铝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杉木针叶和根中均检测到草酸、酒石酸、L-苹果酸、抗坏血酸、柠檬酸和富马酸等6种有机酸.针叶中抗坏血酸含量最高,根中则以草酸和抗坏血酸的含量最多.铝胁迫下,针叶中酒石酸、L-苹果酸、抗坏血酸、柠檬酸、富马酸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草酸的含量则呈升高的趋势.当铝胁迫浓度为1 mmol·L-1时,针叶中L-苹果酸和富马酸的含量显著增加,其他4种有机酸含量则无显著变化.不同浓度铝胁迫下,根中6种有机酸含量均比对照显著降低.根尖分泌有机酸主要以草酸为主,还检测到少量L-苹果酸、抗坏血酸和乳酸.与对照相比,铝胁迫下根尖分泌的草酸含量均显著降低.[结论]杉木中不同有机酸以及不同组织对铝胁迫的响应不同.铝胁迫对杉木针叶中L-苹果酸和富马酸含量、根中6种有机酸含量和根尖草酸分泌量有显著影响.杉木根部比针叶对铝胁迫的响应更敏感,胁迫伤害更明显.

    杉木铝胁迫有机酸根系分泌物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中国水仙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李媛媛张琼陈小煌张敬虎...
    948-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中国水仙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特征.[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水仙根际土壤微生物样品的保守基因区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阐明中国水仙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组成,并对水仙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优势菌属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共获得优化序列175840条,基于97%序列相似度,聚类为2680个OTUs.优势细菌类群是绿弯菌门Chloroflexi(30.86%)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0.67%),真菌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84.94%)为主,属水平上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28.15%)和散子囊菌Eurotiales(25.01%)占较高比例.古菌类群主要为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51.40%)、深古菌门Bathyarchaeota(25.98%)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20.65%).其中,来自奇古菌门的SCG类群(25.67%)和嗜酸性氨氧化古菌Candidatus_Nitrosotalea(12.93%)占较高比例.[结论]中国水仙根际土壤微域具有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类群,这对于开发和利用水仙根际土壤微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水仙根际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细菌真菌古菌

    松嫩平原盐碱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刘骞郭博雅伍秀瑜王悦...
    956-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碱地土壤肥力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旨在为盐碱地改良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吉林西部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农耕水田(N1)、农耕旱田(N2)、湿地(S)、草地(C)等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有机碳、全氮、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N1:9.70~16.27 g·kg-1、N2:3.85~11.58 g·kg-1、S:2.14~2.97 g·kg-1、C:5.25~11.24 g·kg-1;全氮含量为N1:1.83~2.32 g·kg-1、N2:0.45~0.76 g·kg-1、S:0.34~1.28 g·kg-1、C:0.88~2.04 g·kg-1;碳氮比为N1:2.29~7.11、N2:8.89~15.28、S:2.00~6.42、C:4.20~5.97,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脲酶(60.64~286.49μmol·d-1·mg-1)>碱性磷酸酶(9.22~48.05μmol·d-1·mg-1)>过氧化氢酶(9.14~9.68μmol·d-1·mg-1)>蔗糖酶(0.06~7.82μmol·d-1·mg-1),并呈现出伴随土层加深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与碳氮比呈显著相关(P<0.05),脲酶与碳氮比呈极显著相关(P<0.01),碱性磷酸酶与有机碳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全氮呈显著相关(P<0.05),过氧化氢酶与全氮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碳氮比呈显著相关(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脲酶主要受土壤pH值和容重调控,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调控.[结论]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酶活性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在垂直土层上呈现表层土壤高于深层土壤的规律性分布;农耕水田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物质累积量和肥力优于农耕旱田、湿地和草地,证明种植水稻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盐碱土壤的肥力及微生物活性,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

    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碳全氮酶活性盐碱土壤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探讨枇杷花凝胶软糖的制作工艺

    高慧颖王琦赖呈纯姜帆...
    964-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枇杷花茶特色资源制备一种具有止咳化痰作用的凝胶软糖产品.[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比较枇杷花茶冲泡质量浓度、明胶、柠檬酸、木糖醇添加量对凝胶软糖的模糊感官综合评分和硬度的影响,确定凝胶软糖的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枇杷花茶冲泡质量浓度、木糖醇、柠檬酸为自变量的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试验,共进行17组处理,从而确定枇杷花凝胶软糖的最优工艺参数.[结果]单因素结果显示:模糊感官综合评分作为评价凝胶软糖的指标较科学,明胶的适宜添加量为12%;响应面试验确定枇杷花凝胶软糖的最优工艺配方为:枇杷花茶冲泡质量浓度17.7 g·L-1、木糖醇13.85%、柠檬酸1.25%,该条件下制备的枇杷花凝胶软糖的模糊感官综合评分为91.23分,与模型理论值接近.[结论]确定枇杷花凝胶软糖的最佳工艺配方(以质量分数计)为枇杷花茶29.85%(冲泡质量浓度17.7 g·L-1)、麦芽糖浆28.4%、木糖醇13.85%、冰糖14.55%,柠檬酸1.25%,明胶12%,分子蒸馏单苷酯0.1%.该研究制作的枇杷花凝胶软糖将为枇杷花新资源食品的深加工利用提供新思路.

    枇杷花软糖响应面感官综合评分木糖醇

    水稻根系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方法研究进展

    吴盼盼唐子宗杨乐彭军...
    972-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系是水稻获取养分的主要器官,水稻根系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根系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随着计算机视觉和非侵入性技术的不断发展,根系形态和功能研究已进入数字化和可视化的阶段.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分别从制作出土根系手绘图、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非侵入性技术、数学建模以及仿真模拟等方面推进水稻根系三维建模及可视化的研究.根系数据的获取是三维建模的有效前提,根据是否破坏根系原有生长环境,根系数据探测被分为破坏性探测和原位探测两类,本文对比分析了两种探测方式的方法和特点.从人工观察测量、机器视觉、光学仪器或断层扫描的三维数字化等方面对水稻根系的三维建模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水稻根系三维建模及可视化的研究进展,并对当下主流三维重构技术进行分类和对比,总结了不同根系三维重构方法在重建效果、成本、操作水平等方面的优劣势.此外,由于根系生长在复杂多变的土壤环境中,不同时期根系的生长发育受土壤紧实度,水分、养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且受限于土壤的不透明和不稳定性,更多水稻根系的三维建模研究主要停留在根系基本指标与非环境因素(如土层深度、时间)的统计拟合及单环境因子对水稻根系生理生态的影响上,而根系与多环境因子动态交互方面的研究较少.在高度非结构化的根系数据处理困难的情况下,探究水稻根系与环境的动态转化过程及根系生长与多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模型将成为未来根系三维建模研究的重要方向,为构建更具真实意义的可视化模型提供基础.

    水稻根系探测方法三维重构环境-根系模型

    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陈秀琴刘其全田新湖何玉仙...
    981-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害虫,可对近180种农作物造成破坏,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能力强,成虫一晚能飞100 km以上,迅速传播.其自2019年入侵我国,已在26个省发现入侵和为害,并呈继续北迁的趋势,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将是一项长期重大的任务.目前,国内外对草地贪夜蛾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为主,但易致使其产生抗药性和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开发有效、低风险的防控方法以实现对草地贪夜蛾的可持续治理成为研究热点.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有效替代化学防治的经济、环保的防控措施,主要是利用天敌昆虫(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线虫、病原真菌、病毒)、植物源农药及性信息素等对害虫进行科学防治.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概况,以期为今后科学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参考.

    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植物源农药性信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