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刘波

月刊

1008-0384

fjnyxb@163.com

0591-87869455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省农科院大楼

福建农业学报/Journal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农业科学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相关科研成果。本刊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被14家国内外重要文摘刊物、数据库固定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甘薯基部腐烂病对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陈海生唐超文刘守平陈伟强...
    1194-1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发生机制,为构建该病害的绿色防控体系提供依据.[方法]以处于南北薯区交接带、南北甘薯病害发生区的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西部山区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研究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发病甘薯植株与健康甘薯植株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其根际土壤酶包括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甘薯茎基部腐烂病显著降低了植株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在门分类水平上,该病害显著降低了其植株根际土壤放线菌门、疣微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了绿湾菌门和Candidate-division-wps-2菌群的相对丰度.在属分类水平上,该病害显著提高了植株根际土壤细菌GP1、未分类的厚壁菌属和芽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未分类的链霉菌属、链嗜酸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等菌群的相对丰度.[结论]甘薯茎基部腐烂病降低了其植株根际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改变了甘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高通量测序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

    番茄斑萎病毒侵染的西花蓟马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和分析

    叶倩卢冰心魏艳陈建斌...
    1203-1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tospovirus,TSWV)和介体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之间的分子互作关系,探索介体因子如何参与病毒侵染过程,以期为解析西花蓟马蛋白调控介体传毒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若虫期饲毒获得高带毒西花蓟马群体,借助SMART技术构建TSWV侵染的西花蓟马酵母双杂交三框cDNA文库.[结果]3种读码框初级cDNA文库的库容量分别为3.0×106、2.0×106和2.0×106 cfu,文库实际扩增基数大于1.5×106 cfu(3种读码框均大于5×105).扩增文库平均插入片段主要分布在0.5~3.0 kb.对文库随机挑选16个克隆,测序后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结果显示各插入片段具有同源序列.[结论]构建的cDNA文库具有较高的库容量和重组率,可用于后续筛选西花蓟马与TSWV互作的蛋白.

    番茄斑萎病毒西花蓟马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

    宁夏银川地区番茄猝倒病病原菌的鉴定

    杨宏王晓敏宋丽娜刘文娟...
    1209-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宁夏银川地区番茄猝倒病的病原菌,为该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以番茄猝倒病病株为材料,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从形态学、致病性测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三方面对其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出2种不同形态的病原菌,1号分离物孢子囊卵圆形或近球形,有乳突,孢子囊脱落具长柄,初步判断其为辣椒疫霉;2号分离物藏卵器为球形,柄较直,雄器侧生,宽棍棒状或近柠檬形,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满器,初步判断其为瓜果腐霉.在番茄子叶期分别接种两种病原菌后,番茄苗均发生猝倒,在接种部位出现暗褐色斑点和茎缢缩等与自然发病一致的病害症状,表明两种病原菌是引起番茄猝倒病的病原菌.利用两种分离物的ITS序列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1号分离物与辣椒疫霉处于同一分支;2号分离物与瓜果腐霉处于同一分支.[结论]引起银川市番茄猝倒病的病原菌主要为辣椒疫霉和瓜果腐霉.

    番茄银川地区猝倒病病原菌鉴定

    长期秸秆还田对双季稻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方凯孙丽丽周昌敏张桥...
    1216-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我国南方典型红壤水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双季稻田土壤肥力和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方法]以2005年布置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设计3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化肥处理(NPK)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M).于2020年晚稻收获后,采集耕作层土壤样本,测定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量碳氮等肥力指数.[结果]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显著改善了双季稻田土壤肥力.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组分,M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有机碳(SOC)、游离态颗粒碳(FPOC)、可溶性颗粒碳(DOC)含量(P<0.05).同时,M处理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均高于NPK处理,其中颗粒态有机碳含量M处理(2.32 g·kg−1)显著高于NPK处理(1.94 g·kg−1).NPK处理和M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较CK相比分别提高了21.94%和25.98%.此外,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提高了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等养分指标.[结论]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以增加土壤碳库,提高碳库管理指数,调控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速效磷(AP)是影响有机碳组分的最为关键的环境因子,其次是pH和全磷(TP).

    秸秆还田双季稻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活性有机碳

    不同耐盐性水稻材料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分子机制

    徐淑英
    1225-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耐盐性水稻材料应答高盐胁迫的生理及分子机理,对筛选和培育耐盐水稻新品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分别以耐盐水稻品系X1、X2、X3和盐敏感水稻品系X20、X30为试验材料,分析其在高盐胁迫(200 mmol·L−1 NaCl的1/2KB溶液)条件下的生理代谢及耐盐相关功能基因表达差异.[结果]在高盐胁迫条件下,耐盐水稻材料体内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以及耐盐相关功能基因OsP5CS1、OsProt、OsCu/Zn-SOD、OsAPX2、OsNCED3及OsNCED5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盐敏感型,而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明显低于盐敏感型.[结论]耐盐性水稻材料主要通过提高渗透调节能力、活性氧清除能力及耐盐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来提高其耐盐性.

    水稻高盐胁迫渗透调节活性氧清除耐盐基因

    不同措施对南方典型坡地利用模式下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

    朱秀端
    1230-1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自然降雨条件下南方典型坡地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南方红壤地区采取合适的水土保持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福建省建瓯市建安坡面径流观测场2018–2020年降雨量、径流量、泥沙量等数据,通过分析多年降雨特征和分布情况,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侵蚀防治效果.[结果]降雨主要集中在3–6月,该时期降雨天数达到全年的1/3以上,且降雨侵蚀力最大月份与最大降雨量月份并不完全重合;多种水土保持措施均有效抑制降雨对土壤的侵蚀.其中,最大降雨量月份下,茶园内设置水平台地梯壁种百喜草(T3)处理对土壤流失的缓解效果最佳,其土壤流失量仅为2.47 t·hm−2;降雨侵蚀力最大月份,果园内设置水平台地梯壁种百喜草(T9)处理下径流小区的土壤流失量最低,为2.07 t·hm−2.[结论]茶、果园内设置水平台地梯壁种植白喜草的措施对极端降雨月份下土壤侵蚀防治效果较佳,是一种适宜的水土保持举措.

    降雨红壤径流小区土壤侵蚀坡地

    解磷真菌JL-7的筛选及其作用于低品位磷矿的肥效研究

    李小军吉俐张景宁盛定红...
    1237-1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我国低品位磷矿资源利用率低、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以及传统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的土壤易固化等一系列问题,筛选可解离低品位磷矿的高效菌株,为低品位磷矿的资源利用提供途径.[方法]以砂培法从贵州铜仁烟草种植基地土壤中筛选出一株新型解磷真菌,将其命名为JL-7,经过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为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iaffinis).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该菌的解磷性能进行优化,在最佳优化条件下制备微生物菌肥并通过烟草盆栽试验进行肥效验证.[结果]从烟草根际土壤中筛选的真菌JL-7在优化条件(接菌量1×105 cfu·mL−1、初始pH 6、解离时间8 d、解离温度26℃)下对低品位磷矿的最高解磷量达到967.4 mg·kg−1,真菌解离液中pH可降低至2.9左右.以高效解磷菌株JL-7制备菌肥,通过烟草盆栽种植试验,该菌肥对烟草(云烟87)的茎围、株高、最大叶面积分别提升44.60%、57.29%、62.90%.种植后对土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菌肥对土壤中的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分别提升48.5%、3.7%、9.1%.[结论]菌株JL-7解磷效果优异且性能稳定,具有制备新型微生物肥料的潜力,具备一定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解磷真菌低品位磷矿条件优化微生物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