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陈颖

双月刊

1000-5285

0591-83465255

350117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福建师大旗山校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6年创刊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虽是一家地处祖国东南一隅的学术期刊,但它拥有沿海开放和与台湾省毗邻的特殊人文地理环境的优势,且福建师大在理论经济学、中国文学、艺术学、专门史等学科领域占据全国领先地位,故该刊所开辟的闽台文化研究、经济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艺术研究等重点栏目比较引人注目。立足福建,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注重发表研究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有创见、有新意的文章是该刊多年遵奉的编辑方针。得益于始终如一的正确办刊方向、较高的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该刊近年来连续获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综合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福建省一级社科期刊”、“中国期刊方阵期刊”的荣誉称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探索

    张兴祥何元茜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形成地和实践地.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起,习近平在福建工作长达 17 年半,这一时期正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也是国内对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关系讨论最为热烈、争议最大的时期.习近平结合在福建工作的实践经验,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敢于亮明"定见",发表系列文章并出版《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思考》一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展开深入的理论探索,其核心命题在于解答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这些论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文献,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思想资源.重温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探索,目的是发掘其内蕴的思想伟力,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的新动能.

    习近平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命题理论探索

    "六个必须坚持":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科学方法

    刘先春董丽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这一思想的理论精髓和哲学精华,集中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坚持"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性,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科学方法.坚持人民至上标定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价值追求,坚持自信自立夯实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精神支柱,坚持守正创新揭示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根本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标明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实践要求,坚持系统观念指明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根本方法,坚持胸怀天下彰显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崇高情怀.

    中国共产党大党独有难题"六个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智能思政:人工智能时代精神生产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

    刘伟兵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形态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相继出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数字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的技术形态发展趋向.人工智能在数据、算法、模型、算力等技术环节的合力过程中,推动了精神生产的数据化、自主性、社会化的变革,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体、方法、环境、逻辑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挑战和全域性的发展.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政数据化和数据思政化的基础要素、自主性教育方式的实践逻辑、社会化教育协作的结构系统和立体式教育保障的风险防范.

    人工智能精神生产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技术形态

    粉丝应援现象的行动逻辑、风险隐忧和综合治理

    杨建义林文俊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粉丝应援旨在为特定偶像进行助威造势.从 2023 年的TFBOYS十周年演唱会粉丝应援现象来看,"自我中心"的应援驱动,"平台圈群"的应援响应,"党同伐异"的应援协作,"氪金攀比"的应援竞争,"资方金主"的应援博弈,构成复杂的行动逻辑.其中的风险隐忧值得关注,舆论传播生态出现杂音纷扰,公共秩序良性运转受到影响,粉丝群际形成互撕互怼,挤压侵蚀主流意识形态,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对粉丝应援乱象的治理应综合施策,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构筑美好精神家园,以新技术工具壮大主流价值辐射传播,以多渠道引导涵养粉丝媒介理性,以法治化常态整治应援行为乱象,以系统化监管规范引导资本有序作为.

    粉丝应援偶像网络舆论主流价值舆论治理

    以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强大动力:理论探源与实践创新

    蔡志强徐黎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为强大动力,明确了党的自我革命的动力机制、监督形态和实践路径,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一致,完善了纪检监察的运行机制,丰富了纪检监察的理论体系.新时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推进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必须科学把握和落实二者相结合的政治要求、制度机制、方式方法,把党内监督同各类监督贯通起来,健全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合力,开辟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新境界.

    党的自我革命自我监督人民监督纪检监察"三不腐"

    "纪巡审"联动监督的内在机理、实践堵点与优化路径

    林月恩丘启林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纪巡审"联动监督是新时代协同监督的实践形式之一,各监督主体之间具有总体目标趋同、协调共生、功能互补等协同效应.目前,"纪巡审"联动监督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基层党组织权威有待加强、内在协同动力不足、制度供给不足、责任划分不清、协同机制运行不畅、协同环状关联不足等诸多堵点,要疏通堵点、连接断点、消除盲点,就要以主体强力推动实现整体力量发挥,以体制机制优化实现联动监督,以"全周期管理"理念推进过程协同.

    "纪巡审"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审计监督联动监督

    夏志清、夏济安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黄杉郑家建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夏志清、夏济安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范式.夏志清取法美国"新批评"学派,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模式;夏济安则有意突破文学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引入政治、思想史、精神分析等视角以呈现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种种复杂面向.兼备中西文学素养、身处中西学术的交错空间,夏氏兄弟以西方文学为镜,映照出中国文学内蕴的特质.他们的学术研究为20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汉学界建树了与过往文学研究迥然有别的新范式,启发了李欧梵、耿德华、金介甫等后继海外学者的作家作品研究,呈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面性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生长力.

    夏志清夏济安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左翼文学道德批评精神分析法

    数字图像对传统图文关系的突破及其意义生成

    陈晓彤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图像出现之前,自然材料图像与感光复制图像主要经由图文关系生成图像意义,但无论是重文轻图、重图轻文还是图文并重,图像总体上受制于文本或语言符号而难以生成独立的意义空间.数字图像解除了物质材料与历史语境的限制,摆脱了需要依赖文本阐释获得图像意义的境况,在非实体性、平面性与可感性的特征中,数字图像从文本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结构关系中获得解放,在自主与流动的意义生成中朝向对数字图像的意义感知.以具身感知为中心的数字图像研究突破了传统图文关系的阐释范式,有助于推动图像学理论话语的更新.

    数字图像图文关系非实体性平面性可感性具身性

    重构"界面":人机交互作为数字媒体文化的新语法

    何天平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信息模式的深刻转型,引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模式革新.立足媒体生态的变革,数字时代的人机交互以"文化界面"取代"技术界面",实现了从强调可操作性的技术实践到体现文化介入性的认识论转向.作为构成数字时代文化生成和流通的"语法",人机交互重新界定了数字媒体文化意义生产的总体条件:灵活的界面连接关系塑造着数字媒体文化生产的开放化趋势,人对界面交互感知的能动性塑造着数字媒体文化流通的网络化特征,人机交互赋予人开展"界面想象"的更大权限以及将其转化为"社会想象"的潜力.我们在重视人作为交互接口建构界面交互意义尺度的同时,也要对技术工具理性保持审慎的态度,正视"人的自我交互"的主体性假象,以期许一种更趋理性、健康的信息文明出现.

    人机交互界面数字媒体文化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动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偏见:主要表现、发生机制与治理路径

    罗茜蔡文怡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多元行业和领域中展示其变革潜能,伴随而来的偏见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文化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突显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普遍性,忽视了显示不同文化的特异性;政治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体现出明显的党派倾向性、意识形态偏向以及地缘政治偏见,固化了全球不平等的政治和经济权力结构;性别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诋毁、刻板印象、识别偏差和代表性不足等方式放大了人类社会固有的性别偏见.这些偏见是内生偏见和外生偏见在不断循环过程中相互强化、放大与再生产的结果.生成式人工智能偏见的治理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对全球伦理和社会公平的严峻考验,需要构建"技术主体—用户主体—监管主体"多方协同治理的格局,其中技术主体应遵循"对齐"原则减少系统性偏见,用户主体应提高人工智能素养并参与偏见治理实践,监管主体则应建立动态校正的偏见监管体系,以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的平衡,实现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文化偏见政治偏见性别偏见全球伦理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