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风景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风景园林
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

北京林业大学

王向荣

双月刊

1673-1530

la@blysz.com

0755-83551775

518045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滨河路爱地大厦西座9B

风景园林/Jour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CHSSCDCSTPCD
查看更多>>《风景园林》学刊创办于1993年,原名《风景园林汇刊》,2001年更名为《风景园林》,2005年6月开始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双月刊。《风景园林》杂志社致力于记录国内外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以及城市设计、公共艺术等领域的重要事件、新锐思想和优秀作品,是一个集出版、展览、讲座、咨询等学术交流活动于一体的传媒机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园景新岁,共绘未来——《风景园林》和读者们的20年

    《风景园林》编辑部
    8-9页

    《风景园林》征稿简则

    12-13页

    城市蓝绿基础设施多尺度增汇减碳能效测度研究进展和规划策略

    刘颂白钊成柳迪子沈培宇...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城市是最大的碳源,城市蓝绿基础设施(urban blue-green infrastructure,UBGI)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系统梳理当前UBGI增汇减碳研究的进展和不足,提出规划策略和重点论题,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关键意义。[方法]通过文献归纳与演绎,梳理多尺度UBGI增汇减碳能效的测度方法,解析对应尺度下的影响因素,依据"测度方法—影响因素—规划策略"的逻辑框架,构建多尺度UBGI增汇减碳规划策略。[结果]UBGI增汇减碳的测度方法和影响因素具有尺度差异性,因此面向场地、社区、城区3个空间尺度,从固碳增汇、降(保)温减碳、出行减碳3个方面构建了 UBGI增汇减碳规划策略,并基于当前研究不足和规划需求,提出了面向增汇减碳的UBGI规划研究的五大重点论题:如何构建尺度合一的UBGI增汇减碳测度方法、如何测度独立场所UBGI(separate-sited UBGI,SSU)降(保)温减碳能效、如何实现融合碳汇测度与减碳测度的UBGI全生命周期评估、如何权衡UBGI增汇减碳与其他功能以获得综合效益最优的布局、如何布局UBGI以实现低碳正义。[结论]策略框架的碳汇路径要求"源头碳汇—精准落位—格局管控",减碳路径要求"共生共融—共建共享—有机疏解",权衡这2条路径在3个空间尺度上的策略,能为UBGI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五大重点论题能够为UBGI建设和未来研究提供指引。

    蓝绿基础设施碳汇减碳能效测度规划策略

    城市公园绿地碳汇能力影响因素的网状荟萃(Meta)分析

    嵇雨桐林添怿刘恋李雄...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城市公园绿地为人类提供与健康福祉密切相关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具备生态、社会、经济多重效益,其碳汇能力受多个影响因素控制。综合评估多个因素对城市公园绿地碳汇能力的影响,以此探讨低碳城市公园设计策略的最优解。[方法]以"碳汇""公园"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使用网状荟萃(Meta)分析对城市公园绿地碳汇能力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定量评估,并根据其影响大小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基于网络证据图的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估、基于联赛表的相对影响能力分析、基于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s,SUCRA)图的综合影响能力分析,综合评估不同影响因素对城市公园绿地碳汇能力的实际作用,并结合亚组分析和漏斗图评估研究样本的异质性、误差及偏倚。[结果]共检索952篇文献,纳入50篇有效文献,提取34个城市公园绿地碳汇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划分为设计形态、生境组成、种植方式、管护形式、外部环境五大聚类。其中,设计形态和管护形式对于提升城市公园绿地碳汇能力效果稳定,适用性较强,是提升碳汇能力的基础因素;生境组成和种植方式在特定场景下提升碳汇能力效果显著,但受场地特征限制;外部环境对城市公园绿地碳汇能力的直接影响较弱。[结论]城市公园绿地碳汇能力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在以碳汇为导向的设计方案中,应优先考虑优化设计形态和管护形式,根据场地实际条件灵活调配不同的生境组成和种植方式,并适当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

    风景园林公园绿地碳中和荟萃分析全生命周期

    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及驱动因素研究

    刘秀萍赵松婷李新宇李嘉乐...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在维持生命支持和环境动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绿地固碳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部分,量化评估城市绿地固碳能力,以探明城市绿地在助力"双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为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ASA模型,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和气象数据,对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分布格局、固碳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面积相比2014年增加了 10。89%,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2014、2017、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年固碳总量分别为5。23×104 tC、7。09×104 tC、7。45×104 tC,各年度公园绿地单位面积年固碳量分别为2。46 tC/hm2、3。19 tC/hm2、3。29 tC/hm2,2014-2020年有82。15%的公园绿地固碳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2014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以中等和中高等级为主,2017和2020年公园绿地固碳能力均转变为以中高和高等级为主,其中大型公园绿地斑块在提高固碳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空间分布来看,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呈现出边缘高、中间低的特征。公园绿地固碳能力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年降雨量、斑块面积、相似邻近比例、斑块结合度指数、聚合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景观形状指数、平均周长面积比、平均斑块分维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2014-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明显提升;公园绿地斑块面积越大、聚合度指数越高、连通性越好、斑块形状越简单,固碳能力越高。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估城市绿地固碳能力、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风景园林城市绿地CASA模型固碳能力时空变化特征气象因素景观格局指数

    北京市30种常用园林绿化树种固碳能力评价

    钱璟沈思栋范舒欣董丽...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双碳"目标下,定量研究园林植物的光合固碳机理,评价、筛选高固碳能力的园林绿化树种,为城市绿地中植物材料的选择与配置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助力低碳园林建设。[方法]以北京城市绿地30种常用园林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实地监测树种的光合生理指标,计算不同树种在不同季节的日均光合速率。采用同化量法核算供试树种单位叶面积年固碳量、单位土地面积年固碳量和单株年固碳量。根据上述3项指标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对树种的固碳能力进行分级。[结果]在供试树种中,常绿和落叶树种在不同季节的日均光合速率均值变化规律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对于同一生活型的树种,不同树种的日均光合速率均存在差异。根据单位叶面积年固碳量、单位土地面积年固碳量和单株年固碳量,可将供试树种年固碳量由高到低划分为Ⅰ、Ⅱ、Ⅲ 3个等级。其中,榆(Ulmuspumila)的3项指标均为Ⅱ级及以上。综合单位土地面积年固碳量和单株年固碳量对供试树种的综合碳汇效应进行评价,乔木中旱柳(Salix matsudana)、榆、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杜仲(Eucommia ulmoides)、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灌木中毛樱桃(Prunus tomentosa)、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鸡树条(Viburnum opulus subsp。calvescens)和黄刺玫(Rosa xanthina)的综合碳汇效应较强。乔木类树种单株年固碳量显著高于灌木类树种,但在单位土地面积年固碳量、单位叶面积年固碳量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灌木类树种的应用方式有关。[结论]基于对北京市30种常用园林绿化树种固碳能力的核算、比较,筛选出综合碳汇效应较强的树种,可为未来北京市低碳园林建设的树种选择与景观营建提供科学参考。

    城市绿地低碳景观树种选择固碳量光合生理指标

    生态系统服务对净碳汇效率的影响机制及空间分异——以上海大都市圈为例

    宋昊洋王敏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对都市圈增汇减碳的正向影响及溢出效应,能有效促进区域生态空间优化,协调生态-社会-经济需求。[方法]在2010-2020年多源面板数据支持下,以上海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划分40个研究单元,引入净碳汇效率指标考察各研究单元的增汇-减碳协同效益,应用非期望产出的基于松弛变量测度(slacks-based measurement,SBM)模型对碳排、碳汇效益和净碳汇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测算;量化表征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4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相互关系对净碳汇效率的影响机制,揭示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1)净碳汇效率提升区域可分为高产值-高碳排-高碳汇和中高产值-低碳排-中高碳汇2类;2)4项生态系统服务存在空间异质性,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高值区域部分重叠;3)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溢出效应系数、方向和显著性存在差异。[结论]与水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显著影响上海大都市圈减碳增汇,需要差异化提升各类生态系统服务、持续保育重要生态空间,以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净碳汇效率总体稳步提升。

    碳中和生态系统服务净碳汇效率空间计量模型影响机制上海大都市圈

    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评价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石铁矛王迪汤煜李沛颖...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任务与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背景下,碳汇价值评价尤为重要。但在当前碳汇生态补偿研究中,城市的碳汇价值被忽视。从城市生态系统特征出发,构建城市复合碳汇价值的评价方法,揭示城市复合碳汇价值。[方法]首先结合遥感影像和样地数据,构建碳储量估算模型,计算2003、2008、2013、2018、2023年沈阳四环区域内的自然与人工碳储量,使用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碳交易法对研究区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使用不同方法的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评价结果在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以及不同碳汇要素碳汇价值贡献方面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方法对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评价的作用,以及评价过程中存在的局限。[结果]2003-2023年沈阳市四环区域内,使用造林成本法计算得到城市复合碳汇价值为5。99亿元~25。00亿元,使用碳税法的计算结果为6。46亿元~8。64亿元,使用碳交易法的计算结果为6。23亿元~8。33亿元。不同方法计算得到的碳汇价值差异较大,目前中国的碳交易价格与相关研究得到的碳税价格仍有上升空间。2003-2023年沈阳市城市复合碳汇价值不断提高,植被、土壤碳汇价值呈现波动趋势,而建筑碳汇价值则持续上升,植被、土壤的碳汇价值占比均有所下降,而建筑碳汇价值占比则有所上升。[结论]城市空间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中的重要贡献不容忽视。虽然城市复合碳汇价值总量略逊于森林等其他陆地生态系统,但在年均增长速度上具有一定优势。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评价能够揭示城市空间的碳资产情况,明确各类碳汇要素的价值,为进一步探讨自然与人工空间冲突、城市环境变化对碳汇价值的影响提供支持,为提升城市复合碳汇效能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并为以综合效益为目标的土地利用决策与规划提供参考。未来应重点关注各类人类活动因素对城市复合碳汇价值的影响。在方法选择上,造林成本法相对不适用于城市碳汇价值评价,而碳税法与碳交易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未来应调控碳交易价格,在制定碳税税率时参考碳汇造林成本,提高碳汇功能在城市功能布局决策中的竞争力,进而提升城市碳汇价值。

    碳中和城市复合碳汇建筑碳汇碳储量碳汇价值碳汇补偿

    园路铺装碳排放的生命周期评价

    王沛永逯瑞星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园林工程建造阶段是风景园林项目中碳足迹比重最大的部分,而园路铺装又是工程建造碳排放最多的分项。园路铺装的材料生产、工程建造及运输、使用维护以及材料回收再利用,各阶段都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评估不同面层类型园路铺装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可以为园林工程低碳减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5种常见的园路铺装为例,构建园路铺装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厘清并计算各种园路铺装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并将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和评价。[结果]发现25种园路铺装中,生命周期内碳排放量最高的3种园路铺装是胶粘石路面、防腐木路面、石灰岩路面;碳排放量最低的3种园路铺装是混凝土路面、再生骨料混凝土路面和压膜艺术地坪。而将碳排放量进行单位面积和年均处理后,碳排放量最高的3种园路铺装是胶粘石路面、透水混凝土砖路面、砂基透水砖路面;排放量最低的3种园路铺装是再生骨料混凝土路面、压膜艺术地坪和混凝土路面。[结论]将碳排放量计算结果和具体实践结合进行分析评价,得出园路铺装碳排放量生命周期评价结论: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的高低与面层材料耐久性有较大的关系;混凝土作为园路铺装的基础性结构,在其上增加其他面层的做法会增加碳排放量;以高强、薄型材料作为园路铺装面层材料的路面,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碳排放较低;面层材料的寿命对年均碳排放量的影响高于其他因素。

    风景园林园林工程低碳园林建造碳排放铺装材料生命周期评价

    跳跃公园——弹出式的绿色宇宙

    莎玛有限公司陈卓谧
    76-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