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风景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风景园林
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

北京林业大学

王向荣

双月刊

1673-1530

la@blysz.com

0755-83551775

518045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滨河路爱地大厦西座9B

风景园林/Jour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CHSSCDCSTPCD
查看更多>>《风景园林》学刊创办于1993年,原名《风景园林汇刊》,2001年更名为《风景园林》,2005年6月开始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双月刊。《风景园林》杂志社致力于记录国内外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以及城市设计、公共艺术等领域的重要事件、新锐思想和优秀作品,是一个集出版、展览、讲座、咨询等学术交流活动于一体的传媒机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线性"叙事"公园——蓝线公园

    Migliore+Servetto建筑事务所陈卓谧
    81-86页

    景观特征多级嵌套评价整合框架与技术路径

    王云才董奇祯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整合景观特征评价(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LCA)和景观性格评价(landscape personality assessment,LPA)的视角与方法,构建景观特征多级嵌套评价整合框架并提出灵活的技术路径,为不同尺度的景观规划与管理提供支持和参考。[方法]以LCA体系为研究对象,辨析景观特征的相关概念及内涵,从价值维度、指标体系、过程特征、分类方法等方面对已有的LCA和LPA研究与实践存在的不足和优势进行评述,进一步分析LCA和LPA的互补性。[结果]基于景观的整体性特点和景观空间的嵌套性特征,整合了 LCA和LPA的视角与方法,构建了景观特征多级嵌套评价整合框架,可为理解多尺度的景观地方特性和空间体系提供参考。结合深度学习的多尺度分割、空间聚类等方法技术,提出了景观特征多级嵌套评价技术路径。[结论]在LCA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方法体系层出不穷,LCA与LPA景观特征多级嵌套评价整合框架及技术路径能够在不同尺度的实践需求下,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景观地方特性进行定量评价和空间制图,为多尺度下的景观地方特性刻画提供思路。

    风景园林景观评价空间规划景观特征景观性格

    武汉城市圈"生物迁移-区域降温"复合功能生态网络构建

    李佳杰顾媛媛邢忠
    96-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生态网络是大尺度景观保护的有效空间途径,既有研究所构建的生态网络多侧重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对更多潜在的效益考虑不足,因此亟须拓展生态网络的更多功能。[方法]以武汉城市圈为例,综合地表温度反演、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景观连通性分析和电路理论等方法,协同构建生物迁移网络与区域降温网络,并叠合生成复合功能生态网络格局,将识别出的双网络交点、夹点和障碍点作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区域。[结果]1)研究区共有生物多样性源地22个、区域降温源地27个,二者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和南部;2)识别出生物迁移廊道44条(重要廊道21条)、区域降温廊道51条(重要廊道29条);3)叠加分析发现共有8个源地斑块承担复合功能;4)复合功能视角下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区域包含双网络交点7处,生物迁移网络夹点面积85。4 km2、障碍点面积724。9 km2,区域降温网络夹点面积50。1km2、障碍点面积926。6 km2。[结论]双网络耦合形成复合功能生态网络,协同增益效果体现为网络功能拓展与结构韧性提升。武汉城市圈应从现有源地保护与潜在源地培育、双网络障碍点修复、双网络夹点与交点保护3个方面进行系统性、全局性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生态网络生物多样性热岛效应电路理论武汉城市圈

    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高温灾害风险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郭舒静章莉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武汉频繁遭受极端高温事件侵袭,绘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高温灾害风险地图,分析局地尺度的高温灾害风险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城市高温灾害预防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构建"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绘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高温灾害风险地图,识别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LCZ)的高温灾害风险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探讨LCZ景观格局对高温灾害风险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不同LCZ类型的高温灾害风险值呈现一定差异,其中水域(LCZ G)的高温灾害风险最低,裸露的岩石或道路(LCZ E)的高温灾害风险最高。景观格局指标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其中斑块类型面积百分比(PLAND)对高温灾害风险的影响程度高于聚集度指数(AI)。[结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应对高温灾害的策略,为缓解城市高温灾害风险提供了途径,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风景园林气候变化多源数据高温灾害风险局地气候分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景观格局

    城市历史街区景观特征识别与分区方法优化

    云翃胡紫萱胡泽浩
    114-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城市历史街区主要由高密度的建筑构成,但大多建筑风貌杂糅、街区特征不明确。准确提炼历史街区的风貌特征并划定分区,是后续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方法]以历史层积性为线索,结合景观基因理论和历史景观特征评估(historic landscape characterisation,HLC)方法,构建精细识别城市历史街区建筑的历史景观特征与分区的技术体系。1)从5个方面对景观基因理论进行优化:强化建筑基因的历史层积分析;调整建筑基因识别原则;完整执行二元基因识别;建立建筑基因的一般分类体系;强化二元基因的关联分析。2)借助K-means聚类算法优化HLC的分区方法。3)以广州泮塘历史街区为例阐述该方法的具体操作。[结果]泮塘历史街区的发展被分为4个历史时期,经历了 16种建筑形制的演替,共识别出相互关联的38个显性基因和23个隐性基因。依据K-means聚类算法的空间聚类结果划分出5个历史景观特征分区。[结论]提出的优化方法能有效提取历史街区的建筑特征,并依据建筑基因分布推导历史层积倾向分布,实现历史景观特征分区。该方法完善了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认知角度与技术方法。

    城市历史街区改造更新景观基因历史层积历史景观特征评估广州泮塘

    明长城军事河防空间格局解析——以黄河山西段为例

    王天莲李哲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河防是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以黄河为防御前线的河防空间格局充分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因势利险、用险制塞的营建智慧。对河防空间格局的解析可完善长城防御体系的理论构建,充分整合长城与黄河的多重资源价值。[方法]通过梳理史籍文献、实地调查遗产资源、使用低空无人机航测采集图像数据生成实景三维模型,结合历史航片等多源数据,对明长城军事河防空间格局进行解析,并借助ArcGIS平台对河防空间地理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结果]研究发现:1)河防空间在明长城防御体系之下,重点加强了边墙系统、军事聚落、烽传系统的建设,以承担沿河御敌、据点设防、信息传递三大核心功能;2)军事防御设施依据地理形胜可分为3种空间分布模式:高地——因山设险,依山据守;平地——封锁河岸,设墙据守;河口——扼守河谷,重点防御;3)城防设施与边墙节点设施针对河防需求做出了适应性改变,包括增扩角台以正面御敌,边墙设置关口及水门以控制水路。[结论]明代河防空间的建设在复杂的水环境与军事防御需求的影响下,形成了从河道向腹地逐层递进的军事防御网络,并巧妙利用自然地形环境构建防御格局。揭示了长城军事河防空间建设与河流水系自然环境要素高度耦合关系,对于推动以河防空间为依托的长城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整体性建设和系统性展示利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遗产保护明长城军事防御河防空间格局国家文化公园

    叙事的变迁:喜龙仁摄影对近代中国园林研究的形塑

    谷久文史元丰贾珊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摄影术作为中国园林记录的新方法,对园林研究影响至深,但对二者交互关系的研究较少,摄影作为一种新的理解和观看园林的方式,探究摄影驱动园林研究发生转向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喜龙仁的中国园林摄影图像为研究对象,从两条路径展开研究:1)以摄影技术、摄影图像为切入点,进行摄影图像影调阈值分析,以显现喜龙仁摄影的特殊性;2)基于喜龙仁的研究经历和研究文本展开比对研究,探究图像技术对园林记忆和园林理解的反向形塑。[结果]通过分析喜仁龙的中国园林摄影图像,发现喜龙仁在拍摄过程中通过运用大画幅相机、中焦距镜头,以及与区域曝光法(zone system)类似的技术理念,增加了图像影调的密度,对细节进行了深描,并对空间进行了压缩。[结论]喜龙仁巧妙地解决了摄影术受技术条件制约的问题,这也是其作品区别于早期常见园林摄影,成为价值卓越的艺术作品的原因。园林摄影图像具有强大的叙事能力,这种叙事能力反向影响了园林研究的视角——多重细节叠加而空间压缩的视角、空间主角与空间叙事转化的视角,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园林研究的走向。这种影响与西方空间研究杂糅,形成了极为常见的园林研究范式。

    喜龙仁园林摄影近代园林研究范式中国园林园林叙事摄影叙事